“警察來了,快跑!” 本地電視劇裏經常會看到把風的人快速跑過來大喊一聲,大夥立即作鳥獸散。
當網民還在猜測李家事件是否余波未了,還有沒有“下一集”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侄兒李繩武並沒有讓大家等太久。他最近在美國接受路透社的獨家專訪時又爆出一輪“猛料”。這一集,或許可以叫做“警察來撩”。
路透社今早(18日)刊登了這則專訪。究竟李繩武在訪談中爆了些什麽料?
爆料一:提早離新因爲怕被拘留
李繩武原本是計劃在7月底回返美國,之所以提前一星期在7月23日離開新加坡,是因爲朋友擔心他會因爲藐視法庭案被有關當局拘留(“被警察抓”),于是督促他早點離開。
他說,來新加坡是爲了參加一名朋友的生日慶祝會,但他不得不提早離開新加坡飛往美國馬薩諸塞州,最後連朋友的生日會都去不成。
在他離新的前兩日(7月21日),新加坡總檢察署曾對他發出書面警告,要他刪除面簿上的貼文並毫無保留地道歉。
李繩武在訪談中說:“在新加坡,是有可能在沒有律師的情況下,被拘留和審問一段時間。我的朋友都勸告我,如果繼續留在新加坡,他們很擔心我的人身安全。”
路透社在報道中澄清說,他們並沒有獨立證據可以證明李繩武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李繩武也拒絕透露他的朋友的身份,亦不願說明他的朋友手上有沒有實質的資料或消息。
路透社就李繩武的說法詢問李顯龍總理的新聞秘書張俪霖時,她回應說,新加坡擁有成熟的司法程序,李繩武在這個案件中“被羁押審問的說法是不准確的”。
張俪霖說:“新加坡總檢察署已正式就李繩武藐視法庭的言論向高庭提出申請展開初庭聆訊。這是一個成熟的司法程序。所有涉及藐視法庭的案件都會遵循一套明確的法律與程序,李先生的案件自然也不例外。法庭將爲案件的是非曲直做出定奪。”
她說,總檢察署已經通知李繩武只要他肯爲言論道歉,就會撤銷對他的起訴,但李繩武自始至終並未這麽做。
爆料二:執政黨政府“管過頭”
李繩武也告訴路透社,他質疑執政黨是否“管過頭了”。他希望新加坡能擁有更多空間讓人們提出“健康、忠誠的異見”。
他說:“我很擔心執政黨爲了持續壟斷可信度而過分努力。”
對此,張俪霖答複說:“人民行動黨是通過民主選舉組成的新加坡政府。任何不滿意執政黨表現的人都可以參與競選,並嘗試說服選民他們能做得比執政黨更好,反對黨就經常這麽做。”
爆料三:拆房子是爲了不鼓吹個人崇拜
李繩武也說,他的爺爺——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不想保留故居,是不希望位于烏節路附近的歐思禮路38號成爲一個標志物,也不希望鼓吹個人崇拜。
針對這點,張俪霖澄清說,根本不存在“李光耀崇拜主義”。
她告訴路透社,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建國總理。他對于新加坡未來可以取得的成就,以及新加坡爲了生存所必須做的事給出了願景,直到今時今日依然適用和有效。新加坡人對于建國總理與其他建國領袖心存感激,想表達追思之情是人之常情,這種行爲“既自然又健康”。
爆料四:一家人曾經和睦相處
李繩武在受訪時也回憶說,他在成長過程中,猶記得爺爺的家是他們全家人每個星期天都會固定回去吃午飯的地方,那是一個固定的家庭聚會場所。
他說:“那裏有一張桌子是給大人用餐的,孩子們會在一旁看書或者玩遊戲。我在成長過程中就經常看到大伯和堂兄堂姐堂弟。可以這麽說,我們直到三、四年前還十分和睦相處……這個(李家)事件的悲劇在于,這根本不是我爺爺想要看到的局面。”
李繩武最後打出一張情感牌,是否意味著他有意“動之于情”扭轉劣勢?
下一集,我們會不會看到“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還是會上演“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李繩武事件回顧
7月15日:李繩武在個人面簿上轉載《華爾街日報》所撰寫的李家糾紛報道的貼文,並提醒大家在閱讀報道時,別忘了新加坡政府是非常“好爭訟”(litigious)的,而且新加坡的法庭制度也很“溫順”(pliant)。這種制度往往局限國際媒體能報道的內容。他也同時附上《紐約時報》2010年所寫的關于新加坡新聞審查現象的評論供讀者參考。這則原本私密的面簿貼文的截圖不久後在網上流傳開來。新加坡總檢察署也留意到了。
7月21日:總檢察署向李繩武發出書面警告,指他的貼文是對新加坡司法體制“嚴重和毫無根據的攻擊”,是一種藐視法庭的行爲,要求他在7月28日刪除貼文並毫無保留地道歉。李繩武要求總檢察署延長限期至8月4日。總檢察署應允了他的要求。
8月4日:李繩武沒有刪除原貼文,而是在面簿上發了新貼文指總檢察署發信件“恐嚇”他,並澄清自己的私人貼文並無藐視法庭之意。當天下午他又給總檢察署發了一封長達五頁的解說文,說明該面簿貼文如何被總檢察署斷章取義。當晚,總檢察署決定針對他的那則涉嫌藐視法庭的面簿貼文入禀高庭。
8月5日:李繩武接受路透社專訪聲稱,他不會回返新加坡親自抗辯。“我不打算回來新加坡。我在美國過得很開心,有一份讓我覺得充實的工作。”不過,他將會找新加坡律師代表他出庭據理力爭。
32歲的李繩武是李顯揚的長子,擁有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及英國牛津大學的哲學碩士學位。目前,他在哈佛大學從事關于經濟學理論與行爲經濟學的研究工作,明年秋季很可能會升任爲哈佛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