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關系前陣子因爲南中國海問題和裝甲車扣押等事件而經曆考驗,兩國人民對彼此的印象相信或多或少受沖擊。
特別是中國年輕人,他們有可能受新聞事件和輿論導向影響,而對新加坡産生偏激看法。這一代恰恰是生長在中國改革開放和國力逐漸強盛時期時代的“八九點鍾的太陽”,也是執掌未來的一代。他們對新加坡的觀感,料將影響未來新中關系的走向。
在《聯合早報》上月舉辦的一場有關新中關系的論壇上,與會的中國《人民日報》國際部部務委員王恬分享了一個以中國年輕人爲對象的小範圍調查結果,內容相當有意思。文章刊登在7月29日的《聯合早報》言論版。
受訪者是來自中國一線特大城市北京和廣州的近50個20歲至35歲的年輕人。有公務員、公司職員、記者和大學生,他們很多人都來過新加坡。這些中國年輕人對新加坡的看法挺讓人吃驚,他們比想象中更加了解新加坡,小部分人的看法未免有些偏激,但大部分是一針見血的。不信請看。
受訪者提出17個見解、涉六大層面:對新加坡的整體印象、經濟、政治體制、教育、新加坡人、新加坡外交政策及新中關系。他們非常坦率地表達意見,在談及對新加坡人的看法時,有兩點較爲突出:一、華人多,但對中國感情複雜,很擰巴。二、年輕人有優越感,是香蕉人。
這兩個看法其實有點自相矛盾。首先,新加坡華人多,但不是華人社會,而是以華人占多數的社會。老一代新加坡人或許因爲從中國南來,對中國有較複雜的感情,但隔了三四代人,新加坡年輕一代對中國的感情既不深厚、也不矛盾,那條隱隱約約與中國聯系起來的線,極可能早已經斷了。
而且,這個調查結果不都已經把新加坡年輕人歸類爲“香蕉人”了嗎?香蕉人用來形容只會使用西方語言卻不懂中文的華人,取其“外黃內白”之意,即外表是黃種人、內在卻像個白種人。他們又怎麽會對中國有複雜的情感?
在談及新加坡外交政策及新中關系時,受訪者提出的兩點看法值得商権。一、外交政策親西方,甚至“反華”,中國強大後對中國有“敵意”。二、新加坡此前在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過獨特影響,以後恐怕難以持續。中國與新加坡的關系向“正常國家之間關系”方向演變。
一位給《聯合早報》言論版投稿、署名“林冠雄”的讀者就列舉了多個事實,說明新加坡並不“反華”。他說,中國對日抗戰時,新加坡人出錢出力,協助中國抗戰;新加坡當年大力支持中國進入聯合國;中國汶川大地震時,新加坡人捐款約2億元人民幣(約4100萬新元);現在新加坡是中國最大的投資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爲中國培訓了5000位市長等。新加坡對中國哪會有敵意?
至于新中兩國從特殊關系向“正常國家之間關系”方向演變,作者王恬表示,無法想象中國會放棄與新加坡建立特殊友好的關系,尤其是在中國崛起引起周邊國家疑慮的大背景之下。她說,新加坡曆史上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現在新加坡也是中國的最大外來投資國,中國是新加坡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對于未來中國與世界的融合,新加坡仍然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王恬認爲,新加坡堅守“大國平衡戰略”的原則並沒有錯,但關鍵在“平衡”二字,如果重心倒向一方就容易失去平衡,最終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中國年輕人眼中的新加坡”一文引起不少人的關注和反響。王恬的文章上周再被翻譯成英文發表後,傳閱度就更高了。
網上有評論稱,發表看法的50人對于一個13億人口大國來說,根本不具代表性。而且,這些年輕人怎麽看新加坡,又關我們什麽事 ?
這麽說吧,這些人的觀點不一定最具代表性,但是就像開了一扇相互了解的窗口,管窺一下對方的看法,並不爲過。長江後浪推前浪,未來將要執掌這個大國的將會是這一代的年輕人。而他們無論從想法和行爲,都將和前一代人有很大不同。中國現在的年輕人,生長在國家迅速富強、開放和自信的年代,他們勤奮、好學、有追求。我們未來還要和他們打很長時間的交道,現在就開始了解他們,不是很有必要嗎?
新加坡年輕人怎麽看中國?
爲了更加了解新加坡年輕人是怎麽看待崛起中的中國和它的人民,我特意去問了朋友們的看法。我沒那麽厲害,我的朋友圈也沒那麽厲害(中國這方面真的是人多好辦事),能一下子就找到50人評論。
我發電郵認真地詢問了周邊大約10位年齡介乎24歲至35歲,曾經在中國實習、工作或者學習交換,會說華語的新加坡年輕人對中國的看法。有趣的是,我用中英雙語發出問題,他們全用英語回答。
對中國的整體印象:
- 比想象中先進和現代很多,上海是最繁華的金融中心;
- 文化博大精深,且不受外來文化沖擊;
對中國的政治體制:
- 習近平在團結國家和打擊腐敗上做得很好;
- 一黨專政,共産黨說了算,人民沒有投票權;
- 很多官僚,繁文缛節很多;
對中國的經濟:
- 長期以來對世界經濟,尤其是地區經濟有主要影響力;
- 國內經濟正在增長,對外帶動力減弱;
- 經濟在向沙漏型的財富分配模式(富人窮人增多,中産階級減少)傾斜,貧富差距嚴重,大城市和偏遠農村如同兩個世界;
- 工資升幅迅速,但遠落後于新加坡;
- 科技行業發展迅速,完勝新加坡;
對中國的教育:
- 填鴨式教育,但基礎牢固;
- 學習競爭激烈,但是考進清華等頂尖大學的學生很優秀;
- 年輕一代的英語越來越好;
對中國人:
- 生活方式向西方模式傾斜;
- 不守規矩,例如高鐵車廂裏明明有垃圾桶,卻要隨地亂扔垃圾;乘坐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時沒有讓路給下車乘客的意識;
- 絕大部分人大方又和藹可親,樂于幫助外國人;
- 很執著于統一大中華地區,老一輩對講華語的新加坡“華僑”倍感親切;
關于中國的外交政策以及新中關系:
- 保持對周邊國家和地區明確而又寸步不讓的態度,有一種“讓你看看誰才是老大”的意味;
- 香港扣押泰萊斯(Terrex)裝甲車對新中關系造成很壞的影響;
- 中國領導人一直說新中關系特殊,但是近年來新加坡在中國眼裏越來越不重要,甚至還不如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在某種程度上,新加坡朋友對中國的整體印象還是相當客觀。不過,很明顯的,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以及新中關系”的看法因爲受新聞事件影響,而形成了負面看法。對中國人的看法則是好壞參半。
看完了新中兩國年輕人的想法,有一種被照了X光片的感覺。對方似乎把我們看透了,而我們的看法,也可能讓對方不高興。但倒過來想,卻忍不住哈哈大笑。爲何?正是因爲了解,才能看得清楚啊。相互了解對方,其實是新中兩國共同擁有的無形資産。
這和交朋友類似。雙方從互相見面到形成牢固的關系,免不了走三部曲:認識——了解——理解。以新中兩國來說,現今的挑戰是兩國人民在了解的基礎上,如何去理解對方。了解是知道對方現在是怎麽樣的,而理解則更上一個層次,明白它過去發生了什麽事,爲什麽會變成這樣,然後判斷它下一步可能會怎麽做,並尊重它的選擇。知道對方優缺點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去接納它和自己的不同,在長期的互動中,找到彼此可以合作的空間。古人已經教過的,其實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而對于新加坡人來說,中國很大,中國人很多。我的朋友所遇到行爲不端的中國人,可能只占0.1%的人口,但按照中國13億的人口計算,這樣的人就有130萬之多,接近新加坡人口的四分之一。而這130萬人的行爲,就已成爲了國人對中國的絕大部分印象。同樣地,對于另外一些朋友來說,中國人的熱情好客、真心相待,也織構了他們對中國的看法。
在中國人看來,新加坡幅員較小且行事直接,還是相對容易讓人理解。但是中國不同,它的好與壞,都是很龐大的。有人甚至說,對中國的愛與恨,可以各寫成幾本書細細論述了。對于新加坡來說,要真正理解中國是有難度的,因爲它有太多層次和維度了,任何一種說法,都可能陷入以偏概全的陷阱當中,很難做到不偏不倚。
所以說,要形成一個平衡的對中國的認識和看法,是我們,不僅是年輕一代,接觸這個龐然大物時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