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新加坡居住了一段時間的人都注意到,新加坡有“三多”:塑料袋多、紙質收據多、橡皮筋多。而且全都是免費的。
正因爲塑料袋是免費的,給的人慷慨、收的人更覺得理所當然,給少了還覺得自己吃虧了。每次購物都堪比一場場塑料袋“免費大贈送”活動。
(職總平價超市NTUC就是經常給消費者免費塑料袋的“罪魁禍首”。我們只買了一瓶可樂,就收到兩個塑料袋。收銀員怕可樂瓶子太重,一個塑料袋承受不了重量,就給了倆。有很多消費者還會向NTUC要求多給幾個塑料袋回家用作垃圾袋。難怪新加坡會有那麽多垃圾。不過不要緊,新加坡需要更多垃圾來填土擴張土地。)
到職總超市購物的人都有共同的經驗:收銀員會將冷凍食品放進一個塑料袋再擱入另一個塑料袋中。幹貨必須放進個別塑料袋、蔬菜也必須有獨立的塑料包裝。就連能提著走的廁所紙,收銀員也會將它們放進更大的塑料袋裏。沒買幾樣東西,塑料袋就給了三四個。
這種“袋袋相傳”的做法估計到了明年中旬就傳不下去了。
國家環境局最近宣布將與本地四大超市:職總平價合作社超市、牛奶公司(旗下超市包括冷藏公司Cold Storage、Market Place、Jasons、7-11便利商店和佳甯藥房等)、百美超市以及昇菘超市洽談推行塑料袋附加費的做法,來鼓勵消費者少用塑料袋的環保做法。
如能達成共識,預計本地消費者將在明年中開始爲每個塑料袋付費,價格相信介于每個五分至一角錢左右。
提議爲塑料袋付費的做法並非新的討論。非政府組織零廢新加坡(Zero Waste Singapore)去年9月已不斷督促本地政府實施這種收費。
最新官方數據顯示,本地去年制造了超過82萬公噸的塑料垃圾。該組織也估計,塑料垃圾中有30%至70%是即用即丟用品,如打包的塑料餐具、塑料袋和塑料瓶。在2003年到2016年這14年裏,本地制造的塑料垃圾總量增加了42%,但再循環率只有7%至13%,情況並不樂觀。
然而,一談到塑膠袋需付費,簡直就是掐中網民的痛點,有些甚至情緒高昂地破口大罵。都罵些什麽呢?
一、商家憑什麽叫消費者埋單?
網民認爲,商家本來就已經把塑膠袋的價格算在貨品價格裏,現在幾大家超市團結起來收費,不就明擺著要再撈一筆?憑什麽要消費者埋單?制定政策的人有沒有考慮到本地那些貧困老人日後該如何承擔額外開支?
二、沒有免費塑料袋,新加坡可能會從花園城市變成垃圾城市
最讓網民發愁的是沒有免費塑料袋的日子,該如何解決丟垃圾的問題?憑什麽要公衆掏錢購買標准垃圾袋?長久下去,很多人可能選擇直接將垃圾丟進公共垃圾桶,把組屋區的環境弄得烏煙瘴氣。
(這種做法實施後,很多人會直接將垃圾丟入垃圾槽,而不先用塑料袋將它們包好。這樣做不但不衛生、清潔工人也更辛苦。難道那些環保人士想來幫清潔工人一起清理垃圾槽?)
(我們很多人都在用塑料袋來裝家裏的廚余。沒有了塑料袋,就是在鼓勵我們將這些廚余直接倒入垃圾槽。這將會造成很多衛生問題、促使蒼蠅滋生。難道你們想要住在一個蒼蠅到處飛的第三世界國家?)
三、別再開倒車,收費未必是最佳方案
網民們認爲,與其爲塑料袋收費,超市和商家們何不考慮加大獎勵額度,鼓勵消費者改變消費習慣?職總平價超市自2008年開始推行自帶購物袋就能每購物滿10元回扣1角錢的做法,但在網民看來,這種做法只是“杯水車薪”,根本不足以形成正面推動力,讓大家記得帶上購物袋去超市。
網上有不少公衆指出,知名家具品牌宜家(Ikea)在這方面就想得比較透徹,也落實得比較到位。宜家在2013年全面停止提供塑料袋,只售賣藍色帆布環保袋。不想買袋子的消費者可以選擇利用繩子和膠帶等包裝材料來整理物品。由于宜家的藍色帆布環保袋容量夠大、辨識度高又防水耐用,公衆去宜家購物時基本上都不會忘了帶上環保袋。
既便忘了,公衆也不介意多花9角錢購買一個環保袋。因爲只要用一個袋子就可以將所有物品“一袋打盡”。而且袋子還有兩種長度的提手,可以拿在手上或背在肩上,非常方便。
反觀超市的塑料袋一般都比較小且材料薄,承受不了太重的物品、有時還會被一些食品包裝袋的尖角輕易劃破,因此能夠帶在身上重複使用的頻率很低。再加上這些塑料袋的外觀也沒有宜家環保袋那麽時尚,一手拎幾個時看上去很“aunty”(大媽),重複使用時袋子又皺皺的,看起來像“拾荒老人”,因此用過一次後,這些塑料袋只剩下變成垃圾袋的命運。
這也許就是爲何網民會爲了必須付1角錢來買超市塑料袋而怨聲載道,卻不會爲了付9角錢買宜家環保袋而有怨言,兩者的性價比不一樣。一種是“免費快消品”,一種則是“時尚環保袋”。當一個免費快消品突然變成需付費的商品,公衆心裏的落差是巨大的。
與其收取附加費,倒不如限定每人只給一個免費塑料袋,讓消費者慢慢調整消費習慣以及對免費獲得塑料袋的期望值。如果要購買較多東西,消費者就得做好購買塑料袋或者環保袋的心裏准備。這是一種比較負責任的購物方式,也是一個學習過程,促使我們去思考什麽時候真的需要塑料袋,什麽時候只是圖個方便。
從數據上來看,職總平價超市2008年實施自帶購物袋就給予1角錢回扣的做法後,在2015年就節省了1010萬個塑料袋,比2014年多出10%。這個數量很可觀,逐年增加也意味著消費者正在逐步調整消費習慣。
單在新加坡,消費者在2011年全年就使用了約30億個塑料袋。雖然最新的數據還未公布,我們不難想象從2011年至今,新加坡人口從518萬人增至560萬人,多了42萬人以後塑料袋使用量又會增加多少?
塑料袋並不是罪惡的根源
新加坡環境理事會最新的一項針對2500戶公民及永久居民家庭進行的調查也發現,本地有超過70%的家庭每星期去購物,可獲得多達10個塑料袋。有約4%的家庭甚至每星期可得到超過20個塑料袋。
我們從社交網絡和電視上經常會看到塑料袋如何汙染環境的新聞,甚至有些海洋生物和海鳥還因爲誤吞了塑料袋而活活餓死。在新加坡,也有攝影發燒友拍到本地著名的河獺們在水裏將被丟棄的塑料袋當成玩具,甚至食物等。
看到這些畫面,總不免覺得塑料袋是造成環境汙染的罪惡根源。其實塑料袋的用途很廣,早已成爲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也比紙包裝更輕盈、防水、耐用。
實施塑料袋附加費的做法在世界各地,如美國、歐洲、香港和中國大陸都取得了實質成效,也證明了這種做法是可行的。
附加費不應該全部進入商家口袋
但是,實施附加費所得到的收入,不應該進到四大超市的口袋。這樣就不會出現網民所擔憂的“超市用附加費來撈錢”的情況。
這個積少成多的1角錢應該在刨除了商家的塑料袋成本後,用來成立一個由國家管理的環保基金,減輕國人的垃圾收集與回收費,或者用來清理海洋的垃圾等等。
根據2016年的統計數據,新加坡有126萬戶家庭左右。如果70%的家庭每星期都拿到10個塑料袋,實施塑料袋附加費後即意味著88萬戶家庭每星期必須付出1元塑料袋的費用,一個月4元。
換句話說,政府能用作環保基金的費用每個月至少有352萬元,一年就有至少4224萬元。這並非小數目,好好利用可以改善新加坡的垃圾循環系統。
香港塑料工業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在2009年推行每個購物塑料袋需繳付5角港幣附加費的措施後,到了2011年,港民的購物塑料袋使用量雖下降77%,但是包括購物袋在內的塑料袋總使用量卻比實施附加費之前增加了27%。這個結果讓人始料不及,也是我們有必要關注的。
過量包裝更可惡
比超市的塑料袋更可惡的是“過量包裝”。譬如一些餅幹,一盒裝了20片,不但每片獨立包裝、還密封進更大的塑料袋裏,結果吃一片餅幹就得丟掉兩個塑料包裝袋外加一個紙盒。許多面包店也經常采用幾個塑料袋來包裝面包的做法,造成無謂的浪費。
當年,本地小販實施打包塑料盒需收取2角錢的做法,一開始也是怨聲四起。然而這麽多年過去了,也變成了約定俗成的做法。它雖然沒有改變人們打包的行爲,但確實會讓人在購買食物時下意識想想是否有必要打包。
沒有人能馬上從思想和行爲上去改變自身消費習慣。與其將1角錢視爲額外費用,或許更有效的做法是將它當成一種“環保提醒費”。等到有一天,我們都能自動自發帶上環保購物袋去超市,那就沒有必要再支付這項“提醒費”了。世上所有的自由都是相對的。越自由,責任自然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