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前,總理宣布要將大家熟悉的浮動舞台改成永久性的場地,稱爲“國民服役廣場”,以作爲新加坡施行國民服役五十周年的紀念,提醒全體國人,幾代男性公民在這半個世紀來流汗流血流淚履行國家義務的付出。
這段新聞一出,本地華文知識圈立即的反應是廣場的中文名稱,總是覺得太拗口,況且那麽長一定會影響簡稱。臥龍先生也覺得不好。
但是臥龍先生看到這新聞的第一反應倒不是中文的問題——在臥龍眼中,中文在本地已經羽化成仙,不是問題了,哪一天能到處看到流暢得體的中文表達或創意十足的名稱,那才值得啧啧稱奇——而是由國民服役這件事引申開來值得一提的想法。
身爲國民服役過來人,臥龍先生近些年來一直有個想法,或許令人覺得政治不正確,但臥龍先生之所以是臥龍先生,就不是爲了政治正確才說話的。
打破不平等的“玻璃天花板”
這時代女權興起,凡事講究平等,隨著第一位女性總統誕生,新加坡在性別平等價值觀方面的確邁進了一大步。社會上很多女權主義者持續提出公司企業要有一定比例的女性董事、內閣要有女性部長等等,受到越來越多支持和肯定,逐漸成爲社會大衆的共識。
新加坡社會的男性沙文主義比起東北亞國家顯然不是個問題,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等方面都與男性比肩等量,臥龍先生也認爲根本不該在哪一方面繼續存在因性別觀念而構成的差異,或者所謂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職場或社會各個領域任用人才,本來就應該以能力爲主要考慮,這方面在人口稀少的北歐國家特別明顯。
讓國民服役成全體國人共同記憶
正因如此,當女權主義團體不時發布企業董事部的性別比例呼籲時,臥龍先生不免好奇:怎麽沒有人想到國民服役也應該男女平等!
長期以來,女性在讀大學和進入職場的經曆一直比同期男性具有兩年的優勢,雖然男性職場起薪在某些企業有些彌補作用,但這過程中所存在對雙方的各種利弊得失,一般難以評估。爲公平起見,臥龍先生主張女性青年跟男青年一樣,滿十八歲即履行國民服役,不分男女,共同爲國家做出貢獻。這一來,若幹年後,國民服役這一光輝的事迹,就不再只是男性國民的共同記憶,而是真正屬于全體國人的驕傲。
出生率不振 女性服役可填補人員不足
當然,臥龍先生這一想法是有堅實依據的。
雖然沒有具體數據,但以新加坡出生率持續無法提振的現實來看,每年新生兒兩萬多個,男生只有一萬多,比起一二十年前顯然少了許多。雖然多年來已經將很多非作戰業務外包給私人企業,集中兵員在國防需要方面,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國防任務越來越艱巨,人員的需求必須滿足。國家和平與社會安全最重要的基礎,理應人人有責,因此男女青年同樣服役,對長遠的社會心理建設具有不可低估的正面意義。在這方面,以色列男女皆服兵役的例子值得我們深思。
不必扛槍沖鋒 女性可服護士役
但考慮到女性體質先天與男性的差異,不必讓她們與男性一樣扛槍沖鋒(但可以開放女性志願者)。臥龍先生認爲,我們應該擴大對國民服役的定義。現在既然可以服警察役、民防役,就可以讓女生服護士(護理人員)役。
新加坡護理人員短缺的情況由來已久,借助外國護士的情況終究談不上理想。女性服護士役的好處有幾方面:
一,解決護理人員短缺問題。
本地護理課程根據文憑的不同,從兩三年到四年不等,然而高中或理工學院畢業的服役女性,可以接受快捷的護理課程訓練,並在不同的專業和醫療院所服務,累積實際經驗。
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當每年一萬多名女生投入護理場,可以大大提高醫療院所的工作效率,滿足包括老人病和其他慢性病的看護需求。
三,“全民知護理”的情景可以預期。
女生全面學習護理知識,並具備兩年實踐經驗,從國家人力素質的提升來說,具有不可忽視的效用。本地公共場所近年廣設AED等急救設施,目的正是爲減少突發死亡的情況。隨著老齡化、慢性病越來越普遍,受過相對正規護理訓練的國民,可以有效改變國家各種疾病護理的景觀。例如精神和心理疾病、兒童照護、意外急救等情況,如果有受過訓練的女性隨時出現在社區施以援手,社會一定更安全。
四,護理知識對家庭的貢獻。
女性具備一定的護理知識,在日後的家庭生活中也將受益無窮,小問題都能自行處理,間接減少對醫療資源的依賴。
服護士(護理)役的女性,也可以在軍中執勤,解決部分軍事醫療人員的不足。除此之外,也可以提供女性服役者其他選擇,但都不如護理的訓練具有實質效益。
女性服役 有利于凝聚全民國家意識
走過半世紀的國民服役,男性國民的故事有苦有樂有辛酸有不滿,這樣的集體記憶,如果能在今後公允地由全民分擔,將更有利于凝聚全民的國家意識。
這當然會影響一些人的利益,但女性主義者如果真誠相信自己同樣愛惜這個國家,那麽兩年的犧牲奉獻外加學得終生受用的技能(比男生劃算很多),就不應該再諱言男女在這方面所應該完成的平等,大聲喊出來:女子要服役,頂起半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