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兩份大報《聯合早報》和《海峽時報》的頭版新聞都報道了一則關于社會階級分化的新聞。
最新調查顯示,教育背景和住房類型已成爲社會斷層線。“名校生”和“非名校生”傾向呆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居住私宅者也較少同居住組屋者存在親密關系,階級分界愈發固化。
社會階級分界固化 大家早就心照不宣了
你是不是和紅螞蟻一樣,看到新聞的第一反應是:廢話,這還用說嗎?這不是早就長期存在的事實嗎?大家應該早知道了,只是心照不宣,在等一個“調查”來正式公告天下。
這個調查終于是交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進行,他們在去年1月至今年10月間,對3000人展開抽樣調查,其中82.2%是新加坡公民,其余是永久居民,這相信也是我國首個類似調查。
這個調查用了兩個重要關鍵詞————“房屋類型”和“教育背景”。
調查顯示,國人較難跨越教育背景和住房類型差異所造成的社會分化,一個居住在政府組屋的人,與他關系親密的親友,可能沒有一個人是居住在私宅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名校生”和“非名校生”之間。
換句話說,社會已經形成“組屋圈”VS“私人住宅圈”以及“名校生圈”VS”“非名校生圈”的隔閡。根據邏輯推斷,隔閡的下一步往往就是矛盾與對立。
社會斷層線:精英與平民的隔閡
社會的斷層線有很多:本土與外來,富貴與貧窮,精英與平民,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之間等等。新加坡作爲一個多元種族社會,種族和宗教長期被視爲需要呵護的敏感話題,維系種族和宗教和諧更是執政者經常挂嘴邊的老生常談。智庫的報告發布之後,新加坡最敏感的社會“斷層線”會不會從潛在各種族與宗教之間的矛盾,轉向精英與平民之間的對立?對任何社會來說,種族宗教矛盾再加上階級對立,絕對是兩個綁在一塊兒的社會“計時炸彈”。
“計時炸彈”要怎麽拆?在住房方面,有錢人喜歡買私宅住私宅,鄰居也都是有錢人,只要金錢的來源是合法的,愛怎麽花就怎麽花,政府管不著。要幹預的話,從教育方面下手比較實際可行。除了家庭教育之外,一個人的品格和價值觀,很大程度就是在中學至高中的成長期形塑而成的。
紅螞蟻先說說自己的經驗吧。螞蟻應該說是屬于非“高端”非“低端”的“中端人口”吧。雖然讀的是名校(一所特選中學和其附屬小學、知名初級學院和國立大學),但住的是組屋(有幾年搬去私宅,但後來又回蟻窩)。自己很阿Q地說,是“組屋圈”和“名校生圈”兩邊都沾上的混合體。
現在回想起來,名校有兩大問題——太幹淨、太精英。
名校“高端人口”不少,“太幹淨”
名校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乖乖的,沒有私會黨徒,沒有人帶刀上學打架,學校生活“太幹淨”,不知社會險惡。因爲沒有親眼看到很壞的,所以在小螞蟻的認知內,抽煙的人就是壞人,螞蟻出來社會工作之後才發現,抽煙和人品沒有關系,抽煙的人不一定是壞人,壞人不一定抽煙。螞蟻有一位同事也是這樣,讀的也是名校,工作之後才知道:啊,什麽?原來有的鄰裏學校學生會帶巴冷刀上學的。
名校裏確實有好些是家境富裕的。螞蟻托她們的福,得以開開眼界,知道有錢人是怎麽生活的。螞蟻有個住大洋房的中學同學,四五個同班同學一起做假期作業混熟後,富家女就邀大家到她家玩,還帶大家去某個鄉村俱樂部吃東西。那一年,螞蟻14歲。第一次體驗到,家裏有傭人伺候確實不一樣,第一次去鄉村俱樂部,蹭到“高端人口”的餐飲服務,很像劉姥姥逛大觀園。學校到底有多少這樣的有錢人,螞蟻不知道,但家徒四壁的真沒聽說過。
名校不像鄰裏中學那樣,什麽三教九流的人都可能有。螞蟻聽當老師的中學同學說,她們被分配到鄰裏學校去執教時,都經曆過一場不小的“文化激蕩”,學生的行爲和當年我們做學生很不一樣,他們很野、很難教。鄰裏中學的孩子們,可以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和窗外的同學像唱山歌那樣喊來喊去,甚至有人會故意在老師面前掃地,當老師是透明的。
當然,更壞的孩子就天天逃學,加入私會黨,鬧事打架,被判入感化院什麽的都有。
名校“獎學金得主圈”,太精英
時間一長,鄰裏中學的孩子和名校的孩子很容易就變成兩個世界的人。男生除了當兵兩年和不同圈子的人混一下,之後也就再度回到各自所屬的圈子去。
物以類聚,從中學到大學都是讀名校的孩子,特別是那些威水的獎學金得主,什麽總統獎學金、武裝部隊獎學金之類的,他們很可能從學生時代就認識了,長期浸在自己的圈子裏,談國家大事,辯時事議題,可以爲一兩句表述夠不夠精確而爭論不休。他們飽覽群書,思考能力強,腦袋越練越好。
但這些人有沒有走出自己的圈子,去多了解社會低層、另一個世界的人是怎麽過活的?他們長期在“太幹淨”、“太精英”的環境裏生活,久而久之,是不是給自己的世界架起各種泡沫式的幻影都不知道,還以爲他們的圈子就是社會的縮影?
最可怕的是,這些威水的獎學金得主,日後就會變成我們的高級公務員或精英統治階層的一份子,變成政策執行者甚至是最高決策層成員,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分分鍾都影響你我的生活。這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們,他們到底接不接“地氣”?與基層群衆是不是早就脫節了?有沒有體恤底層生活困境的恻隱之心?
物以類聚,執政團隊精英多,很容易造成同質性太高而産生盲點卻不自知的可怕現象。現有政策即使有不妥,他們也未必看出來。另一個可能是,這些“圈內人”就是現有政策的受惠者,他們掌握資源和人脈之後,怎麽會願意去改變這些政策?每到選舉爲了爭取選票而說些冠冕堂皇的話,表演一下,已經很難得了。
不過,據《聯合早報》報道,參與前述調查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許林珠博士認爲,新加坡政府已經意識到社會斷層線並采取行動了。以教育部幼兒園爲例,這項全國性的計劃確保弱勢家庭幼童可以與來自其他家庭背景的孩子一同學習進步。不過,她也指出,新加坡在彌合階級分化上須加倍努力,上述調查也顯示,教育、志願服務、體育和文化活動,都可爲跨社群交流提供平台。
體育與文娛是潤滑劑
紅螞蟻贊同,體育與文娛活動是很好的潤滑劑,課業方面,名校學生有明顯優勢,但是在體育與文娛方面,名校和鄰裏中學的孩子應該更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切磋各種球藝、歌藝和才藝。名校和鄰裏中學可以一起聯辦運動會或文娛表演競賽,讓學生在更寬廣的平台上交流,施展各自的才華。
昨天剛剛退休的萊佛士書院校長曾寶明鼓勵學生廣泛接觸各階層人士所做的努力,就很值得鼓勵。他推動的項目包括,萊院的寄宿學校每年爲中三生展開爲期10周的寄宿學習計劃,去年和今年開放讓鄰近中學的學生參加,當中包括普通工藝源流的學生。學生們白天到各自學校上課,下課後回到宿舍進行集體活動。萊院學生也給鄰裏小學的學生教補習。
總之,不能讓那些日後將成爲決策層的精英們,只浸泡在自己的圈子內。
“世襲貴族”VS“世襲貧民”?
一個社會最怕就是出現階級對立,更可怕的是出現“世襲貴族”VS“世襲貧民”,也就是中國人說的:“拼搏還不如拼爹”,“低端人口”再怎麽拼搏都無法向上移動成爲“中端人口”或“高端人口”。
這種階級固化是怎麽形成的呢?就是因爲政府放任不管,或者政策無法有效扭轉局面,那些一生下來,就沒有萬能的“朋友圈”、“關系圈”的孩子,即使再努力,機會也全部被剝奪掉。如果新加坡也像中國社會那樣需要“拼爹”,那對我們政府長期推崇的任人唯賢原則,就是一大諷刺。
新加坡的國家信約有這麽一句:建立一個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我們離這個目標有多遠?智庫的調查報告再次確定普通民衆的認知:還遠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