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黨第四代集體領導的16名成員罕見地發出聯合聲明,呼應榮譽資政吳作棟要求他們盡快選舉下一任總理人選的新聞,再度挑起坊間各種議論。
這則新聞卻首先讓我聯想到《聯合早報》莊慧良1月6日的報道《管中闵是台大強心劑》其中一段話:“台灣各公立大學校長自從1994年《大學法》通過後,反對官派校長,推動‘教授治校、校園民主’,卻如《聯合報》社論《選出一位次次佳大學校長,有何意義?》指出,台灣公立大學的校長選舉逐漸被帶向民粹、庸俗和派系運作,不但校長的産生皆由校內教授‘主場優勢’宰制,甚至綁樁、圍事、放話、耳語,醜陋至極,導致國際優秀人才不願前來受辱、內部卓越人才也無意淌渾水,形成惡性循環。”
顯然,並非什麽事情都可以靠所謂的民主投票來解決,有時候反而適得其反,台大1994年推動校長選舉,高舉的是反對官派校長的正義大旗,但結果卻導致“醜陋至極”的選風,甚至讓人才卻步的惡性循環之中。
行動黨面對一人一票民主選舉 統治合法性貨真價實
回到行動黨第四代領導人的新聞,通常只有在“不民主”的政體,才會把領導人分成一代二代,如一黨專政的中共,或世襲的平壤金氏政權。但是新加坡的情形卻遠非中共、平壤所可以比擬,畢竟行動黨每四五年都要面對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讓全民打分。而且在最近的2015年全國大選中,更以70%的高票延續執政。當然,異議者會指出,新加坡的選舉並不能用“自由”來形容,盡管投票是秘密的,但是政府控制了包括媒體在內的絕大部分公共資源,讓反對黨難以壯大。
這些批評並非全無道理,但是也可能犯上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在這個人手一機的移動智能時代,新加坡人對外部世界乃至異議觀點心知肚明。因此,人們可以批評支持行動黨的選民保守、膽小怕變,卻不能指責他們無知。同時,批評者或許也不要忘記,台灣選民在2000年時“換人做做看”的決定,卻因爲在野陣營根本沒有做好執政准備,結果得到的是八年的亂政和沉淪。所以,行動黨盡管背負著“不民主”的罵名,其統治合法性卻是貨真價實的。
于是,行動黨這種權力代際傳遞的做法,從一個角度看非常“不民主”,從另一個角度看卻合法且正當,對現代政治理論構成新的認知和诠釋的挑戰。
西方民主失能 民衆與統治精英互信流失
在批評行動黨的“不民主”之前,必須意識到“民主”的光環正急速消退,特別是在其西方發源地。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1月9日發表于《聯合早報》的《精英墮落時代的秩序危機》,有相當不錯的分析。此文的其中一個洞見,就是西方統治階層(精英)已經在道德上墮落,目前維系西方民主制度的只靠法律,但是“簡單的法治僅僅是維持西方的制度,而很難對現行制度作進一步的改善”。
就因爲西方民主的失能,導致普羅大衆和統治精英互信流失,政治無法有效運作而正在失去“普世價值”的高地,用“不民主”來批評行動黨的權力交替做法,因而可能達不到批判效果。
殘酷地說,所謂的一人一票選舉領袖看似公平透明,其實就算在西方社會,選舉所發揮的作用,更多在于爲上台的統治精英披上合法化的正當性外衣而已。選民並不能選自己要的代議士,他們的人選早在黨內初選時就已經決定,大選投票只是確認黨內的意志。盡管如此,這個授權的過程和儀式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它代表了現代意義的“天命”。如何知道“天聽自我民聽”呢?就看選舉結果。
一人一票未必能選出好領導人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選舉的意義在授權,卻未必能達到“選賢與能”的效果。這也是行動黨喜歡引用的論點:election和selection不是一回事。根據這個論點,一人一票未必能選出好的領導人服務國家,美國人選出了特朗普,只是最近最形象的例子。反而,行動黨這種按部就班、長期栽培的方式,才能去蕪存菁,爲國家延攬所需的治國人才。同時,治國不但需要相關的專業知識,更需要經驗,行動黨的做法至今證明能夠取得善治(good governance)。
這其中當然有老王賣瓜的利益沖突之嫌,可是也不能全然因人廢言。政治是一門專業,需要知識和經驗,可是選舉卻可能産生類似特朗普這種門外漢。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檢驗,行動黨的內舉方式就萬無一失了嗎?
行動黨模式容易導致精英和基層脫節
2011年的“分水嶺大選”表明,行動黨模式也容易導致精英和基層脫節,從李顯龍總理事後一再囑咐行動黨人要謙卑、勿忘自己是人民公仆而不是主人,以及副總理尚達曼發明”溫情的任人唯賢”(compassionate meritocracy)這個概念,顯示行動黨自身檢討教訓之後,也意識到任人唯賢制度所篩選出來的,不一定都是愛民如子的賢人。這個反省,加上相關的政策調整和身段放軟,讓行動黨于2015年又重新獲得選民的強力委托。
由16人組成的第四代領導集體,能否從中吸取教訓,當然還有待觀察。上兩次大選的成績顯示,在selection和election之間保持一定程度的張力,或許最有利于新加坡的未來。國家的確需要有經驗的治國人才,但是卻不需要自以爲是的傲慢精英意識,甚至是如鄭永年所說的道德墮落的精英,一人一票多少能夠醫治這種大頭病。
至于第四代是否夠溫情,會如何溫情,還有待下一輪內閣改組,這16人在職務上有更明確的分工,以及他們在新崗位上的表現才能下定論。當然,真正的定論,還在于新加坡選民在下一屆大選買不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