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總理熱門人選之一、剛在內閣改組從黃志明手中接過教育部另一半權責的教育部長王乙康,昨天在國會上大談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現象。
但是白丁我其實對王部長上個星期提及的另一個課題印象更爲深刻————新加坡未來很可能會出現沒有大學文憑的總理。王部長做出這個預測,相信很多新加坡人對的本能反應是——天方夜譚。
王乙康的預測是對當前舉國奉行的精英主義意識形態的最直接挑釁。我個人倒是相當欣賞這樣的舉止的,畢竟要當領導人就應當具備特立獨行的勇氣,敢想常人所不敢想之事。就這一點,我是給王乙康加分的。
當前流行的精英主義立足于所謂的“選賢與能”(meritocracy)體制,《聯合早報》對于這個概念的翻譯有好幾種,反映了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近來最常見的翻譯是“唯才是舉”,顯示注重的是“才能”,而不是“賢德”,因爲後者鳳毛麟角,而且前者相對可以衡量(比如畢業自英美名牌大學),也是治理越來越複雜的現代國家所需的條件。
“選賢與能”一語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講的是治世的理想狀態,強調的是一種基于美德的政治文化。“唯才是舉”則出自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曹操《求賢令》,他先後發出三道命令要網羅人才,最爭議的地方是與漢代選拔官員注重德行的傳統決裂,強調德才兼備的困難(夫有行之人,未必能進取,進取之人,未必能有行也),所以他甯可側重才能而不強調品行。
至于英文的“meritocracy”本身,這個概念的出現其實充滿了典型的英國反諷意味。英國左派社會學者邁克·楊(Michael Young)在1958年出版的寓言小說《能人統治之崛起》(The Rise of the Meritocracy),發明了這個詞彙。他在2001年于《衛報》撰文介紹,這個概念是諷刺基于優秀成績的新貴精英,在取代了英國世襲貴族精英後,自以爲本身的成功是努力得來的,而變得自私自利,不如傳統貴族精英因爲知道自己是基于血緣世襲才上位,所以還懂得對下層民衆有所虧欠而關心他們的福利。新加坡不明就裏地選擇了這個概念作爲國家意識形態,連帶也接受了新貴精英自私自利的本質。
所以,王乙康提出未來總理不必是大學畢業,就具備了相當的顛覆意義。當然,每一個人都會對他的這番話有自己的假設和想象。所以討論王乙康的說法,可能會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分歧。沒有人能夠真正知道他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麽藥,但是作爲一個議題抛出來,卻未必沒有積極的作用,至少因爲有爭議性,才會促使人們去爭論、反思。
首先,大學畢業等于具備一定的智商。可是聰明人不必都需要念大學。也就是說非大學畢業的總理,不一定就是笨人。就如新加坡的名校聚集了全國成績最好的學生一樣,不是名校厲害,而是錄取的學生本來就很厲害了。名牌大學也是一樣的道理。智商高的聰明人未來可能選擇其他發展途徑,未必要走大學的路,可是這不否定他的聰明。關鍵是要有其他的途徑(名牌大學文憑是最直接簡單的方式)來證明他的聰明。因爲智能科技的挑戰,未來的社會將越來越複雜,不容易管理,總理不夠聰明,會危害國家的生存發展。
再來,不注重文憑是否等于更注重品德?行動黨在檢討2011年的分水嶺大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爲越來越多民衆覺得部長高高在上,不再聽取民間聲音。這和邁克·楊所描繪的精英很類似。王乙康這個說法,是不是代表未來對人才的選擇,會更注重品行?現在下這個結論還爲時過早。
最大的難關,恐怕還在于新加坡人心態必須經曆180度的轉變。可是精英階層都已經習慣了這個意識形態的遊戲規則了,大家擠破頭競相進入名校,再到英美名牌大學鍍金,然後就是精英的一員了,榮華富貴自不在話下。如果突然改變遊戲規則,可能很多精英本身就不買賬。可能連一般人也會覺得難以接受一個文憑不夠大張的總理。王乙康所勾勒的這個天方夜譚,真的會成爲現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