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每年的清明節,總是給人帶來一種沉重的氣氛。但爲了表達對父母及祖母的追思,我們對清明節也多了一份的敬仰。雖然兄弟姐妹各居一方,工作繁忙,平常無暇見面。但在清明節中的一個周末,大家總是放下所有瑣事,扶老攜幼,往寺廟會合,以簡單的鮮花,水果及糕點,祭拜祖先。
我們總覺得長輩往生後火葬,把他們的骨灰寄放在廟宇是一件明智之舉,省卻了舊習俗的掃墓和焚燒冥紙或紙箱的煩惱。
俗語說: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人死後,什麽都沒有了,只剩遺憾與懷念,晚輩子孫慎終追遠、緬懷感恩,其實也是對已故親人的一種致敬和尊崇,這是與時俱進的文明祭祀之風。而且,即使給故者燒洋樓公寓,汽車飛機及文明科技用品,故者也未必用到。
撇開宗教的問題不談,雖然佛教不主張燒冥紙給祖先,認爲祖先並無法享受到後輩所燒的東西,但未必每個人都會相信。故而爲了恒順衆生,如果人們喜歡在葬禮上焚燒冥紙給先輩,出家人還是會讓人們如願以償。就如光明山住持廣聲大和尚在已故林紹良夫人的葬禮上爲喪家焚化靈屋紙箱等。這並不代表出家人鼓勵人們焚燒冥紙。
不過,從本國社會居住環境來看,確實焚燒冥紙對人們並無好處。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到新加坡的居住環境,多數是高樓組屋,空曠的地方很少。不像其他國家,地廣人稀,可以隨意的焚燒冥紙。如果我們在狹窄的空間燒冥紙,一來煙灰到處亂飛,造成空氣汙染,二來可能造成火災,對于有哮喘病的人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如果寺廟方面允許燒冥紙的話,也會帶來極大的不便。尤其是清明節等日子,多數寺廟都是水泄不通,倘若又要面對煙灰彌漫的問題,肯定會苦不堪言。
過去,我們已經因印尼吹來的煙霾而叫苦連天,何苦又要爲焚燒冥紙而再增添煩惱呢?
什麽事情都會有一段過程,雖然禁止焚燒冥紙對某些孝子孝孫來說,會因失去傳統習俗而感到不自在。但是相信過了一段日子後,大家就會明白一些宗教團體禁燒冥紙是有其意義的。就好像當年的放鞭炮,也是華人的傳統節日習俗,起初人們也覺得很不開心。事情過了一段日子後,大家還不是已經習慣了嗎?
多年前,華人的祖先都以土葬爲主,政府爲了發展,呼籲人們改用火葬爲亡者辦理後事,改變了舊的傳統習俗,如果目前我們還是以土葬爲主的話,相信對國家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總之,華人的仁愛孝悌精神我們永遠都不可放棄,尤其對往生者的紀念,更加不可忽視。但是也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不符合社會潮流的傳統習俗。況且,對先人的尊重及紀念的方式各有不同,傳統的孝道並非一定要焚燒冥紙才能表現。我們應該往前看,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信仰習俗,同時也得顧及他人的感受,這才是體現中華傳統的仁愛孝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