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開始留意鄰國政局,是從安華的那一只“黑目殼”(黑眼圈)開始,1998年“烈火莫熄”(Reformasi)這一神來之筆的音譯在我心中激起千層浪,而那位警察總長這一記老拳不只狠狠揮在安華的左眼,也重重打在海內外稍有正義感的人的良心,讓剛點燃的火苗幾可燎原。
曾經與馬哈迪情同父子的安華,不但從天堂掉到地獄,還因“肛交案”纏身而深陷囹圄,兩人之間的恩怨比台灣的本土劇還要狗血。沒想到當年不共戴天的仇敵,如今竟然可以爲了打倒納吉而結盟,真正應驗了“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老話,爲了扳倒政壇共同的敵人,昔日的恨怨都可以暫時抛諸腦後。
馬國華人展現“公民力量”
不過,今天並不是要討論馬來西亞下個月來臨的大選,關注的也不是即將出獄的安華,更不是台面上那些政客懷裏各自揣著的算盤,而是馬國華人展現的“公民力量”。
在本地工作的馬國人爲了這次選舉,不但個別打算請假回鄉投下神聖的一票,也動員群體集合資源幫助其他同胞回國,網上紛紛有人貼文表示願意自掏腰包“贊助”車票或飛機票,希望旅居本地的選民能回去反貪腐“救國”,期盼庶民手中的每一票能改變國家和後代未來的命運。
新加坡人的公民意識極度貧乏
最近網上瘋傳一個視頻,有人故意以華語訪問本地青少年,得到的反應不出所料,一如往常極具“娛樂性”,對一些人來說很有悲哀的“笑果”。整個視頻看起來就是爲了再次凸顯本地人語言的劣勢,看過視頻的人也大都傾向于抨擊教育系統的缺陷,雙語政策兩頭不到岸。
然而,除了一再令人唏噓的語文弱勢,我怕看到本地人受訪的畫面不只是因爲詞不達意,而是那些空洞又支吾的內容不只蒼白得令人赧顔,往往暴露國人公民意識的極度貧乏。
不少大學畢業生甚至以爲黨國就是一體,每當面對關乎政治或民生的問題時都有一種“由政府操心就好”的心態,較年長的一輩則害怕政局有變會造成幣值滑落,念茲在茲的都是個人利益,對政體的弊病和社會的不公義一派漠然,這對一個民主國家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也不是一個公民社會應有的思維。
三年前建國總理李光耀逝世,筆者是辦公室裏唯一沒去瞻仰致意的媒體人,並非對已故的政壇宿耆不滿,對第一代的建國元勳們是心存敬意的,缺乏天然資源的小紅點能在赤道上昂立,絕不是一個人的成就或功勞。
當時每個人碰面寒暄的第一句話不再是“吃飽了沒?”,而是彼此會意的“你去了嗎?”,大草場上絡繹不絕的人龍不分晝夜的隊伍,都爲這個國喪寫下壯觀的一頁。心中不免有一絲隱隱的憂慮,擔心這股情緒會否影響隔年選民的抉擇,果不其然2015年的選情李光耀效應發酵得淋漓盡致。
回頭看看馬哈迪這匹老骥出征,有人認爲他早年“民族英雄”的形象可以換來一些選票,但還有一些人並沒忘記他曾經爲了凝聚特定族群,如何撕裂國族的整體認同意識。
公民應盡責 選出人才領導國家
民主體制下的執政權柄不能靠“祖蔭”庇佑,有政績和獻身精神的政黨才能取得國民的委托和信任;而公民應盡的責任是選出一個適任的人才來領導國家,因對前人種樹感恩而違反“任人唯賢”的考量,那乘涼的條件會很快被消耗掉。
鄰國近在眉睫的大選波谲雲詭,卻也提供一個機會讓我們見證“公民力量”怎麽回擊政治亂局,也反思一下我們這一代大部分年輕人思想貧瘠的緣由,家國意識之于公民心裏可以是泰山,也或許只是鴻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