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領導層須學習的重要一課,是如何正確地對待異議。建國時期那種把“人民內部矛盾”當做“敵我矛盾”無情打擊的做法,已經不適用于這個時代了。
最近較引人矚目的例子,當然是國會召開的關于“假新聞、假信息”的公開聽證會。內政部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同被官方貼上“修正主義曆史學”標簽的民間曆史學者覃炳鑫的六小時激烈交鋒。就這六小時的交鋒本身,輿論的批評主要是它偏離了聽證會的主題,當然也有對尚穆根咄咄逼人的態度表達不滿的聲音。
持平而論,是覃炳鑫首先挑起這起“事件”的。
他利用聽證會的機會,在陳情書公開指控行動黨才是制造假新聞的最大元凶,所以不可能不准備面對行動黨當局的強勢回應;否則就等于坐實了他對行動黨的指控。
同時,覃炳鑫在聽證會上也被迫承認,他並沒有研究包括馬共總書記陳平等要員所撰寫的回憶錄等曆史資料。這對于他的學術專業性當然是個硬傷,也暴露出他或許因爲介入社會運動太深,而失去了作爲學者應有的距離感和冷靜。
但是,尚穆根沒有掌握好分寸的對他嚴加拷問,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氣勢,在鏡頭前其實也不怎麽討好。而很不幸的,討好在現代大衆民主是個必要之惡。
行動黨揮大棒 駁斥《海峽時報》前總編輯觀點
行動黨原本可以在聽證會之後止血,況且尚穆根並非第四代的一員,可是卻選擇繼續反應過當,對《海峽時報》前總編輯韓福光在報上的一篇針對聽證會的溫和評論,通過兩名第四代領導層成員的名義,以近乎莫須有的入罪方式,對韓福光揮舞大棒。
韓福光其實只是善意提醒,第四代領導層的關鍵任務是建立與民衆的信任,可是第四代的代表卻選擇用第一代慣用的手法,對韓福光的善意嚴加駁斥,恐怕最終只會讓一般民衆對他們心冷,而不再認真對待。
這種不知道要如何適當地對待異議的缺失,所導致的余波蕩漾,最新表現在覃炳鑫的戰友、自由新聞工作者韓俐穎把戰線擴展到海外。
她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爲《特朗普和新加坡相互取經》的評論,指責新加坡政府通過打擊網絡假信息限制言論自由。新加坡駐美國大使米爾普裏駁斥韓俐穎把新加坡描繪成“政府壓制批評者、吊死毒販的獨裁天堂”的言論。
諷刺的是,要不是《聯合早報》報道了米爾普裏的駁斥,很多人恐怕還不知道韓俐穎的文章。但無論如何,這個從聽證會所生的節外之枝,深層原因是同樣的——行動黨一貫要證明自己絕對正確。這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在政治上還反而會顯得傲慢自大。在新加坡民智大開的今天,這無異于(選)票房毒藥。
從政者必須態度謙卑 與民衆建立互信
如果行動黨還沒有忘記“分水嶺大選”的教訓,那就是今天的從政者必須態度謙卑。這是爭取建立與民衆互信的基本第一步。
但是更重要的是,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國內外局勢,行動黨不可能再證明且說服新加坡人它擁有所有的答案,而且絕對正確。這就意味著它必須真誠地希望集思廣益,征求民間的智慧。要做到這點,它首先就必須改正自己對待忠言逆耳的態度;而且還要學習進一步鼓勵辯論,甚至異議。
如果行動黨相信自己是對的,就不怕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誠意,與民間不同的聲音交流。交流的過程或許會出現讓人不舒服的情緒和狀況,可是從國家利益的大義,這點代價怎麽說都是值得的。
這番不中聽的話,不知道第四代領導人聽得進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