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的晚間7點,各大華文媒體陸續發布快訊“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今天下午因病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
近十年來,好萊塢集衆人之力,動辄斥資數億美元,一步一腳印的打造出“漫威宇宙”,堪稱當代西方流行文化的領航員。然而在半個世紀前,在那個彩色電視都還不普及的年代,金庸大師已經開始描繪“金庸宇宙”。
在“金庸宇宙”中,沒有漫天飛舞的槍炮光束,沒有眼花撩亂的高科技,沒有無限寶石,而是古典中國俠客的情懷,大時代兒女情長的浪漫,武功和內力相互碰撞的激蕩。
從1995年年到現今,金庸作品影響了超過半個世紀的華人流行文化。期間作品被無數次改編成漫畫,電腦遊戲,線上遊戲,幾部著名的長篇《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鹿鼎記》《天龍八部》更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出來改編成電視劇。
光是《神雕俠侶》一部便被翻拍了十次,都拍到爛了,卻還是人氣不墜。而金庸小說中的元素,如內功,中國功夫等,更是在華人影劇作品中不斷出現。
金庸之于華人流行文化,或許可比擬爲托爾金(JRR Tolkien)之于西方流行文化般重大。後者的作品《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哈比人曆險記》(The Hobbit),被認爲是近代奇幻文學的先驅。
無數創作者都站在托爾金這位巨人的肩膀上,描繪著半獸人、精靈、魔法、龍等異想。經過不斷的演化,漸漸創生出更多諸如“魔獸世界”、“戰錘”等巨大的世界觀。
金庸炫麗的文筆苦倒譯者們
然而,在華人圈中,無數人前仆後繼地進行武俠小說的創作,卻一再證明了,金庸大師就是一堵無法超越的高牆。從同時期的古龍,後來的黃易,號稱“女版金庸”的鄭豐,從來沒有人能撼動金庸武俠龍頭的地位。
最奇特的是,縱使金庸作品在華人圈中家喻戶曉,但在華人圈外卻名不見經傳,不像“魔戒”作品集的元素在全世界開枝散葉。歸根究底,不是故事上不了台面,而是中華文化太廣博艱深。金庸大師淵博的國學知識,炫麗的文筆反倒苦了譯者們。
就比如“內力”怎麽翻譯成英文?英文的詞彙中完全沒有相對應的詞啊!Power?Mana?好像不管用什麽都不搭。
光一個單詞都想破頭了,那九陰白骨爪呢?乾坤大挪移呢?降龍十八掌呢?是要逼死可憐的譯者吧?
不僅難以譯出這種半文言文的語句,更要命的是金庸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四字成語、古典詩詞、進一步加深翻譯難度。這些詞彙,語意都是華語獨有的底蘊,因此不論再如何試圖轉化成其他語言,都無法得其神髓。
金庸有若幹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馬來文及印尼文等,但正因譯本無法得其真傳,導致非華人文化圈的讀者無法心領神會。相對的,金庸作品集倒成了華人文化圈獨享的文化瑰寶。想遨遊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那得先把華文練好才行。
所以孩子們,別抱怨華文不重要了,艱深艱深,艱到深處,才能領會到華文字句間,那種獨一無二的美感。
金庸的辭世,是一代巨人的殒落。
金庸之後,再無金庸。
金庸在世時,將武俠文學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峰,在他離開後,留下的作品也將不朽。綿綿然,泊泊然的,將他筆下的俠客精神,中華文化精髓,持續影響著之後的華人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