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509變天後,新手上路的希盟政府本月初交出首個財政預算案,當中撥款1200萬令吉給獨中最引起華社矚目,因爲這是馬國政府立國61年來首次撥款給獨中,對華社來說可說是可喜可賀的佳音。
不少人對這曆史性的第一步感到振奮,更相信這是承認獨中踏出的第一步,然而也有人認爲1200萬令吉撥款給全國61間獨中太少了,爲何華小撥款沒有增加等批評。
馬華政黨的唯一火種——魏家祥率先發難(但其實也沒其他人了),質問爲何拉曼大學學院的撥款銳減,還以希盟以前常說的“給你一粒糖,燒掉整間廠”,回馬槍諷刺希盟政府所提呈的2019年財政預算案。
他點出,希盟在教育撥款方面,有兌現給獨中撥款的承諾,但是整體來說,教育撥款比國陣時期減少了。他解釋,拉曼大學學院的行政撥款往年都介于3000萬到6000萬令吉之間,明年預算中卻只注明550萬令吉的發展撥款。
隨即就有網民用以米換番薯來抨擊希盟的獨中和拉曼的撥款。
還有網民用加減法證明華社不應爲獨中撥款高興,這只是希盟的數字遊戲。
先來說說拉曼大學學院的曆史,拉曼大學學院升格前舊稱拉曼學院,1969年2月24日在馬華公會的領導下創建,學院名稱取自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
由于該學院一半開支是由政府津貼,因此學費較其他私立大專院校低廉。在2013年5月2日,拉曼學院正式升級爲拉曼大學學院。
拉曼大學學院撥款爭議不斷
正因爲學生來源爲國中華裔生爲主,且拉曼大學學院是由馬華主導成立,向來被貼上馬華標簽,馬華本身更引以爲傲,慣用拉曼大學學院和2002年成爲的拉曼大學作爲對華社的貢獻,民行黨在野時也以此作爲“攻擊”馬華的目標。
以去年的財政預算案爲例,民主行動黨時任亞沙區國會議員張聒翔開記者會指拉曼大學學院在過去獲得的政府撥款逐年減少,甚至在2018年完全沒有獲得撥款。
他更抨擊三名馬華的時任國陣後座議員在高教部預算案辯論環節中沒有提出這個問題,而是由他揭露此事。
高教部過後發文告指出,其實拉曼大學學院在明年的財政預算案中獲得3000萬令吉的撥款。“事實上,這筆撥款並不歸納在高教行政下的管理開銷,而是被納入在國內撥款及高教領域管理下。
民行黨秘書長林冠英因此諷刺馬華所創辦的拉曼大學學院,竟需要民行黨的張聒翔在國會質問下撥款才有下文。
來自馬華的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因此發表文告說,自從拉曼學院成立以來,馬華在當家當權的情況下,讓政府每年以1元對1元的方式資助拉曼學院的運作。直到2013年拉曼學院升格爲大學學院時,政府與院方達致協議,將資助方式轉爲每年資助頂額6000萬令吉。
一些火箭同仁還是緊咬不妨,認爲從6000萬減半是很嚴重的事情,借此指責馬華沒爲華人爲主的拉曼大學學院爭取。時任民行黨副秘書長郭素沁質疑,撥款減半至3000萬令吉,是否足以應付拉曼大學學院的行政開銷?高教部有必要交代清楚爲何減少撥款。
言猶在耳,如今角色互換,就變成由馬華的魏家祥質問擔任財政部長的林冠英關于拉曼大學學院撥款減少的事了。
淪爲角力武器 撥款“政黨化”失焦點
其實一國之策,怎麽可能如此簡單地用加減法就能輕易判斷呢?是否應該把財政預算案總額度和當中教育部撥款總金額等考慮在內,還有過往給拉大學院的撥款是否過多或需要調整,抑或在自營能力方面較健全,政府得在有限資源下先處理較緊急的事項?
筆者非專家,也非“執政者”,沒有相關信息,但單純地直接比較所有華人相關院校的撥款,就以此判斷希盟政府是否公平對待華社,以及華社到底有沒“吃虧”,未免過于草率和武斷。
火箭和馬華領袖智慧過人,肯定了解政策制定之複雜度,卻仍“化繁爲簡”地用一兩個數據來指責政敵,怎麽看都相信是抱著“反馬華/火箭”必反的心態之可能性較高,哪怕自己過去也曾像對方說過同樣的話或從不曾對同樣的事情有異議,反正只要是對方說的肯定要反對就對了。
撥款是第一步 承認獨中仍需努力
牽一發而動全身,正如林冠英針對無法落實希盟競選宣言,讓借貸者展延攤還高等教育基金貸款(PTPTN)一事所說:“如果劉特佐沒有‘拿走’500億令吉,那肯定能夠做到。”
這也就是希盟入主布城後最常說的,前朝留下的爛攤子比想象中糟糕,希盟基于國家財務狀況吃緊無力履行所有宣言,還要國人在國難當前同舟共濟,獨中能獲得撥款實屬不易。
再來,獨中撥款確是馬國史無前例之舉,受惠者都對此感恩並肯定政府撥款之舉,就算認爲金額杯水車薪,但起碼是重要關鍵的第一步。
至于有人認爲撥款是作爲不願承認獨中的“補償”,安撫華社之舉,或“意思意思”地當作是希盟要顯示的確有落實希盟宣言,更有人說拉大學院撥款減少是民行黨對馬華的複仇,不管出發點或理由爲何,獨中終究是真的盼到了曆來首次撥款。
還是不滿?沒辦法了,順得哥情失嫂意,不管預算案如何“完美”制定,總就不可能讓所有人都稱心如意。
華社志在承認獨中,那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別急,千裏之行始于足下,撥款是第一步,承認獨中是目標,就讓希盟踏出第一步後,人民再監督接下來的進展變化,起碼比吵了數十年也分文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