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回鍋首相馬哈迪又罵人了,這次罵馬國人若再冥頑不靈,不努力工作甯願等待施舍,那馬來西亞就會被一些較貧窮的鄰國如越南超越。
這並非老馬第一次罵馬國人懶惰,根據《透視大馬》,馬哈迪表示馬國人開始依賴援助金,例如前朝政府的一馬人民援助金(BR1M)。他說:“我們引進大量外勞來取代,馬國人不想做的工作。政府從外勞收得的人頭稅稅收,來援助財務條件差的馬國人。”
馬哈迪預測,鄰國如越南很快就會超越馬來西亞,因爲越南人勤勞;越南是在東南亞國家中,于二戰時期遭受最多次的戰爭蹂躏。
老馬最後還結論說:“在馬來西亞,人民不願意工作,因爲政府給錢。”
這讓網民立即炸了鍋,在社交媒體上熱議,除了不可避免地引起種族問題,更讓馬國人怒吼問這是誰造就了等著拿錢這樣的局面?還不就是老馬本人羅。沒錯,老馬不時恨鐵不成鋼地責怪國人懶惰,但另一邊卻不斷地提供懶人援助,始作俑者是誰啊?
無可避免的種族劃分
被罵懶惰的馬國華人無不懇請老馬說清楚,誰懶惰了?不是華人吧?
華人不都倡導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嗎?怎麽被指責的時候就來個種族切割?其實在提倡馬來人至上的馬國還真的很難做到一視同仁,爲何?馬來人的特權和非一般的地位,不正是馬來西亞的國策嗎?華人再怎麽呼籲提倡超越種族,高喊馬國人的馬國,也都只是還在革命初段,前路漫漫啊。
再來,這其實是事實,並非故意挑起種族糾紛,華人沒懶人?當然有,但人數不如馬來人來得多,且馬來人享有的特權從教育、經濟到津貼比比皆是。
當然並非所有馬來人如此,勤勞的馬來人也不少,但按總馬來人口來看,不至于滄海一粟,但也不太能顯示出正能量就是了。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性
不同種族有不同的信仰和風俗作息,也就讓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性,相對華人,馬來人生性樂觀,隨緣和安于現狀,也可說是及時行樂。
凡事有好有壞,這樣的個性比較容易滿足,但也很可能失去積極向上的動力。身邊的一些馬來朋友是正常的上班族,對生活滿意,積極享受生活,不想被工作束縛,盡本分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對了,讓他多勞多得,還不願意呢。
隨遇而安的個性,有多少花多少,只要能自給自足,快樂度過每一天其實還真不錯,我們也應該要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但當隨遇而安的個性碰到馬來西亞對馬來人的“拐杖文化”,通過種種方式去扶持馬來人,用不同明目給他們津貼,後果就來了。
其實易地而處,現在換成是華人擁有特權,不用工作也能得到津貼幫助,潛藏的惰性就變成了慣性,不想辛苦工作的大有人在,但加上馬來人隨遇而安的民族性就産生更大的化學作用,也就成了馬國現在的困境。你給我多少,我就花多少,叫我工作,何必自找苦吃呢?
一些馬來人在教育水准提高後擺脫貧困,努力提升生活水平,不再是接受援助的一群。可是這些努力工作的人卻得背負等候援助的人,變相成爲你辛勤工作的“懲罰”,若你具備接受援助的資格,試問你辛勤工作來幹嘛?
給了拐杖 老馬嫌人不願走?
馬哈迪不懂馬來人的民族性?不懂馬來人的問題嗎?他懂,他在1970年的著作《馬來人的困境》早就點出了馬來人的問題,這書也讓他被標榜了濃厚的種族主義者,加上他首次當首相時所推行的種種維護馬來人的政策,都顯露他維護馬來民族至上的想法。
經年累月的特權和津貼,就算是健步如飛的人也在長期被過度呵護下而兩腳退化成不良于行,得依賴拐杖才能行走,拄著拐杖行走很不方便吧?久而久之就不走羅,等你送輪椅來。
老馬嘴裏責罵馬來人應該丟掉拐杖,靠自己的力量行走,雙手卻繼續奉上不同款式的拐杖給他們,還真的是另類教育方式。成效如何?從老馬首次當首相到如今回鍋,應該不可能看不出來吧?
那要如何解決呢?馬哈迪早前宣布,希盟推出“馬來西亞生活援助金”(Bantuan Sara Hidup Malaysia)津貼計劃,以取代由前國陣政府實施的一馬援助金。
財政部長林冠英在提呈2019年財政預算案時也宣布,全國410萬戶家庭將繼續獲得政府的金錢援助,總額達50億令吉。他說:“我們將繼續透過發放‘生活援助金’援助4成低收群體(B40)。不過,這項計劃將更爲專注在真正需要的目標群體,並根據家庭概況作出調整。”
月收入低于2000令吉的家庭將獲得1000令吉;月收入達3000令吉的家庭則獲得750令吉;而月收入達4000令吉可獲500令吉。
當然,政府不可能立刻馬上停止所有援助,只希望新政府真能意識到問題所在,更重要的是真的有在想方設法去解決,而不只是嘴巴說說。不過問題是現今馬來人唯恐崇高地位被剝削,任何事件都能扯上種族問題,新政府爲了拉攏馬來人的支持而小心翼翼,拐杖問題短期內都不太可能去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