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年起,原本只讓部分初級學院及高中學生修讀的華文語文特選課程,將首次開放給九所中學的學生修讀。爲期兩年的課程,將開放給中三學生報讀。
語文特選課程開放給九所中學,也都是旨在維護本地華文程度的特選中學,它們是聖公會中學、中正中學(總校)、德明政府中學、華僑中學、海星中學、南僑中學、南華中學、南洋女子中學校以及淡馬錫初級學院中學部。
要報讀這個課程的學生,必須要修讀O水准華文文學科。語特課程會提供很多活動,例如座談會、全國性語特營,還有海外浸濡計劃等。
不難看出,這個要維護本地華文程度的計劃,包括名字在內,無處不“特別”。
從新聞推斷,把語特從高中推展到初中,其中一個考慮是爲了確保“生源”,因爲如果有興趣、能力和資格(必須有O水准華文文學科)報讀語特的初中生人數太少,顯然將讓計劃因後繼無人而面臨結束的厄運。
這樣的情形,已經發生在大學的中文系了。據說國大中文系這些年來主修的學生人數不斷減少,因爲有興趣和能力的學生,因成績不夠好而無法考入文學院;成績符合條件也有興趣的,卻又能力和基礎都不夠強。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素質可想而知,而這些畢業生大多不是當華文老師就是當華文媒體記者,對社會華文程度的影響是深遠的。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語言是活生生的生活工具,必須在日常生活裏大量使用,也必須在學校從小學開始就普遍教育,而不是把它當作博物館的珍藏那樣“特別”重視,就像現在用語特計劃來試圖維持華文水准那樣。
語特計劃反諷的地方在于,計劃似乎把華文教學放在神壇上供奉,然而社會華文水准卻早就一落千丈了。
應該做的,是讓華文不再特別,不再滿是精英主義的味道,而是踏踏實實地讓所有有興趣的學生都能夠報讀,這不光是華文一科,而是華文文學,甚至用華文爲媒介語的通識科。孤掌難鳴,缺乏其他科目的詞彙,華文程度只會越來越下降,華文的使用也只會越來越不堪。
必須在步入臨界點之前,及早改弦易轍,普及華文的教學,才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上做提升的工作,否則繼續這種博物館珍藏的心態,華文遲早將淪爲存粹的外語。到時物以稀爲貴,就真的是毫無生命力的珍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