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政治領導人經常對中國的領導和官員說,“我們具有雙語的優勢”。
不少新加坡人也對此感覺良好,有時還覺得有點驕傲。教育部長王乙康也曾引用數據說明,過去20年來,雙語家庭有增長的趨勢。
總理和教育部長看法有差距
王乙康去年5月間爲首屆“早報文學節”主持開幕儀式時引用了最新數據說,教育部對小一新生入學時進行的調查顯示,同時使用英語和母語作爲溝通語的家庭,從1997年的83%,提升至去年的90%。
他也引用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能識讀雙語或更多語言的家庭,也從2010年的70%,增至2015年的73%。他從比較樂觀的角度給雙語優勢作了注解。
然而,李顯龍總理前天(22日)在講華語運動40周年紀念慶典上說,“我國的雙語優勢正在相對減弱”。
所謂“相對減弱”似乎還是比較婉轉的說法,說白一點就是,新加坡正在失去雙語優勢。
總理和教育部長的看法有差距,王乙康去年對雙語形勢的樂觀曾在網上引起不同的聲音,而李總理這個時候作出警惕之言乃醍醐灌頂,值得各方思考。
總理的看法是基于一項客觀環境和一項主觀現實。
客觀環境是,中國的崛起已成定局,全世界都必須加以適應,學習漢語已經在歐美學校蔚爲風氣,意味著懂得包括漢語在內的雙語人才會越來越多。其實,在歐洲大陸,人們本身就具有多語能力,加上漢語,他們的優勢又豈止是雙語而已。
主觀現實是,教育部今年針對小一新生的家長進行家庭調查顯示,71%的華族家庭在家中主要是講英語。這個數據反映的是一種加速發展的趨勢:新加坡華族家庭正在放棄華語作爲上下兩代或是三代之間的溝通語言。
換言之,家庭作爲華語普及化的前線已在崩潰中,大人跟小孩講華語的家庭今天已快成爲異類,父母“公開”跟孩子講華語可能有一天會引來周圍詫異的眼光。這一天會不會到來,就看我們對待這個問題有多認真和嚴肅。
我們不可否定,對于這種趨勢,部分新加坡人並不引以爲憂,甚至認爲這是朝向一個新加坡民族發展的必經之路。
新加坡對“雙語優勢”有那麽在意嗎?
總理鼓勵新加坡華族把華語融入生活中,保持華語的活力和新加坡的獨特之處,這顯示,政府對華語作爲華族家庭語言這一點希望並沒有放棄。
母語從家庭中逐漸淡出的情況也出現在馬來族和印度族社群中,跟華族家庭的語言問題類似。如果各族新加坡人的母語集體失去母語的地位,新加坡社會的多元性也將淡化,到那時新加坡人也就不在意所謂的“雙語優勢”了。
這一天會到來嗎?每年的教育部提供的家庭用語習慣調查數據可以讓我們一葉而知秋,各族對自己的母語前途都産生危機感,我們就不敢樂觀以待。
語言的社會用途需擴大
王乙康去年的演講曾經透露,爲協助國人提升工作場所的漢語應用水平,我國自2006年和中國教育部屬下國家漢辦合作,開發了商務漢語考評系統,至去年培訓了1萬名學員。去年初,精深技能發展局再次和漢辦合作,把這個系統升級爲國際版,讓學員可以考獲受到國際認可的證書。
此外,中華總商會商學院和人民協會也有計劃,要將母語學習推廣到社區,包括在民衆俱樂部和聯絡所,開辦華文培訓課程。這類社區母語培訓項目,未來也將擴大到翻譯和口譯領域。
學習語言是一種終身的努力,但社會用途不加以擴大,一個人不論是什麽人生階段上了課之後,由于沒多大機會學以致用,便很容易把學來的的東西都還給了老師。政府要鼓勵人們把華語融入生活中,不能只靠常年講華語運動的一兩句口號。
我相信政府是有誠意的,但它的誠意要表現出來,至于如何表現誠意,政府應該知道怎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