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位於亞洲東北部,三面環海。朝鮮半島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部隔著鴨綠江、圖們江與中國相接,西面與中國的膠東半島隔黃海相望,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就是這個總面積只有約22萬平方公里的小小半島,千百年卻因為其正處亞洲大陸與太平洋要津的地理位置,始終成為各大國爭奪角逐的博弈之所,特別是好幾次影響了中國政治格局的走向。
東北亞和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第一次影響中國政治格局是在公元7世紀初,中國歷史上強盛一時的隋王朝,正是因為連續三次征討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政權,結果三次大規模征戰的慘敗,國力損耗嚴重,百姓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引起了全國範圍的農民大起義,最終直接導致了隋王朝的覆滅。
緊接著公元663年,倭國侵犯朝鮮半島上的新羅政權,新羅隨即向唐朝求援,結果唐軍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一戰全殲來犯倭軍,這是中日之間第一次交鋒,讓日本第一次真正領教了什麼才是大國之威,此後日本連續數百年間不斷派出遣唐使向唐朝學習,幾乎將唐朝的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全部山寨到了日本,至今日本還留存著很濃郁的唐朝之風。
白江口之戰,中日之間因為朝鮮半島而發生的第一場戰爭
1388年高麗派都統使李成桂入侵中國遼東,但李成桂卻率部回師首都開城發動政變,隨後廢黜國王自立,明太祖朱元璋取「朝日鮮明」之意賜國號為朝鮮,史稱李氏朝鮮或李氏王朝。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列島,派兵20萬入侵朝鮮,朝鮮向宗主國明朝求援,明朝隨即派軍支援,一舉擊潰入侵的日軍。
19世紀,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逐漸走上工業化道路,國力日強,野心也隨之膨脹,第一個目標就是朝鮮。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乘機派軍隊進入朝鮮,並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不僅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藩屬關係,而且清朝也因此開始走向衰敗。小小的朝鮮半島第二次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此後,日本於1910年正式吞併朝鮮,設立朝鮮總督府,開始對朝鮮的殖民統治。直到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投降,美軍和蘇軍進入朝鮮半島,隨後便以北緯38度為界線,在各自的受降地區分別成立了韓國和朝鮮。從此朝鮮半島從原來中日之間的博弈逐漸轉化為了美蘇中三方之間的博弈。而1950年爆發的韓戰更是大國博弈爭奪的最高表現。
「三八線」上某山口 資料圖片
蘇聯的誤判:以為美國不會出兵
韓國和朝鮮分別於1948年8月15日、1948年9月9日成立,兩個政權都宣稱自己是整個朝鮮半島的主人,兩個政權之間從最初的口水戰逐漸發展到了邊境上的武裝衝突持續不斷,但是為什麼大規模的戰爭不早不晚會在1950年5月爆發?
1949年2月,朝鮮政府首相金日成訪問蘇聯,就已經提出要求蘇聯支持朝鮮進攻韓國,但是蘇聯只同意向朝鮮提供武器裝備而不支持進攻韓國。因為此時,史達林並不希望在朝鮮半島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因為這有可能引起同美國的直接對抗。
1949年8月,金日成再次向蘇聯提出,希望能支持進攻韓國,但依然沒有得到史達林的同意。到了1950年1月底,史達林就通過駐朝大使斯蒂科夫轉告金日成,同意金日成就進攻韓國問題來蘇聯具體商議。很顯然,這時史達林對於朝鮮進攻韓國的立場已經從原來的不支持開始有所轉變了。在得到史達林的同意後,1950年3月金日成秘密訪蘇,最終得到蘇聯對其解放整個朝鮮半島的全面支持。
為什麼史達林會在這時有了180度的大轉變?關鍵是1950年2月,蘇聯和中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在長春鐵路和旅順港的一切權利最晚將於1952年底前交還中國,蘇聯在中國東北的駐軍也將陸續撤出。這樣一來,蘇聯好不容易在東北亞所取得的不凍港出海口又沒有了。因此史達林的目光就投向了朝鮮半島的元山、仁川、釜山和濟州島這些自然條件優越的港口。如果支持朝鮮武力統一朝鮮半島並取得勝利,那麼這些良港自然就可以為蘇聯所用。如果戰爭打成僵持的平局,由於朝鮮半島出現戰爭的緊張局勢,根據中蘇條約的相關規定,蘇聯也將可以延緩從中國東北撤軍。如果朝鮮在戰爭失敗,那麼金日成領導的朝鮮政府肯定會撤到中國東北,而且由於美國所支持的韓國和中國在領土上直接接壤,對中國自然一種是威脅,這樣蘇聯也可以同樣不撤出東北。所以戰端一開,無論是勝、是平還是負,蘇聯都是贏家。
1950年2月,中蘇簽署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當然,美國的態度也很重要,因為史達林最擔心的就是朝鮮的軍事行動是不是會引起美國的干涉。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演講,指出美國在亞洲需要絕對保衛的防禦線是從阿留申群島、日本、沖繩、菲律賓一線,明確把朝鮮半島和將台灣都排除在外。
而且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解放戰爭中,美國也沒有支持國民黨政府,還在1946年到1947年對國民黨政府實行了武器禁運,宋美齡1948年訪問美國尋求援助也遭到冷遇,最後只是把抗戰時期答應國民黨但實際上還沒有全部給完的60個師裝備給完了事。所以有此前例,估計美國更不會幹涉比中國微不足道多的朝韓之戰了。
從美國自身來看,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美軍總兵力是1250萬,而且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核武器。綜合國力方面,蘇聯、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幾乎所有的大國都遭到了戰爭的嚴重催殘,只有美國本土基本上沒有受到戰爭破壞,經濟實力高踞世界首位,製造業生產量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如美國真要有什麼野心,也就不會在戰後迅速大規模裁軍,到1950年6月,美國陸軍的總兵力還不到60萬人,其中在太平洋地區的海外駐軍還不到7萬人,在日本的4個師,完全是沒有作戰任務的「度假」占領軍,裝備的還都是二戰時期的舊貨,人員也都不滿編。這樣的兵力部署,哪裡是有一點要打大仗的樣子?所以判斷即使美國要干涉,最多就是招募日本退役軍人——當時日本有數百萬經過訓練的退役軍人,而且很多人都沒有工作,生活窘困——提供武器裝備組成僱傭軍。
鑒於上述方面的綜合考慮,蘇聯最終同意並支持朝鮮進攻韓國。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美國的誤判:以為中國不會出兵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當晚,美國總統杜魯門召集國務卿艾奇遜、國防部長詹森、陸軍部長佩斯、空軍部長芬勒特、海軍部長馬修斯等人舉行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會議最終認為這不是單純的朝鮮進攻韓國,而是整個共產黨陣營對自由世界的進攻,因此美國必須堅決反擊,正是出於這一戰略判斷,杜魯門隨即命令駐遠東的美國海空軍開赴朝鮮半島,向韓國軍隊提供支援。而且美國的干涉還不僅僅限於朝鮮半島,6月27日,杜魯門下令美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台灣問題也由此開始。
7月1日,美國陸軍步兵第24師21團1營作為先遣隊首批入朝,此後美軍地面部隊陸續到達,直接參與到戰爭。
7月1日,美軍第一批地面部隊進入朝鮮半島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在蘇聯代表沒有出席,中國席位由國民黨占據的情況下,通過決議同意美國及其他國家軍隊組成聯合國軍介入韓戰。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除美國外,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6個國家派出軍隊參加聯合國軍,美國部隊則是當然的絕對主力,占到聯合國軍總兵力的90%以上。此外,還有瑞典、印度、丹麥、挪威、義大利為聯合國軍派出了醫院和醫療船。7月中旬,不是安理會成員國的韓國也將自己的部隊交由聯合國軍指揮。但聯合國軍的參戰依然沒有能夠阻止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的迅猛攻勢。直到9月15日,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切斷了在洛東江前線的人民軍主力和後方的聯繫,整個戰局瞬間逆轉,人民軍幾乎是全線崩潰,聯合國軍來個了絕地反擊。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組建聯合國軍介入韓戰的決議
9月30日,周恩來總理髮表演說,嚴正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周恩來又通過印度駐華大使轉告美國:「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我們主張朝鮮事件應該和平解決。朝鮮戰事必須即刻停止,侵朝軍隊必須撤退。」
但是,美國認為新中國剛剛成立,可以說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根本沒有實力來介入韓戰。而且認為中國最佳的介入時機是在8月,那時朝鮮人民軍已經占領了整個朝鮮半島95%以上的土地,將聯合國軍壓縮在洛東江畔,只需要一次成功的攻勢就可將聯合國軍趕下大海,這時如果中國出兵,可能只需要投入一兩個軍就足以支援已經是強弩之末疲憊不堪的人民軍完成這樣一次進攻。但中國並沒有出兵,因此判斷中國的警告只不過是「虛張恫嚇」。
10月1日,麥克阿瑟根據杜魯門總統批准的關於在「三八線」以北進行軍事行動的指令,命令韓軍越過「三八線」北進。不過對於美軍越過「三八線」還是比較謹慎,並沒有貿然從事。首先在10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統一朝鮮」的決議,給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拿到了合法的許可證。同一天,美軍才開始越過「三八線」北進。
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北進
最終美軍敢于越過「三八線」北進,一是仗著有聯合國決議的合法外衣,二是認為中國軍隊不會介入。但是很顯然,美國的這一戰略判斷大錯特錯了,如果美軍止步於「三八線」,那麼中國就很可能不會出兵,因為畢竟這是朝鮮半島兩個政權之間的內戰,中國不便於介入。但美軍北進則將韓戰國際化,而且對新中國滿懷敵意的美國軍隊直接陳兵鴨綠江畔,也是令中國深感威脅和不安的。
中國的誤判:以為美國會將戰爭擴大
儘管從一開始,朝鮮和蘇聯在戰爭的具體細節上都對中國嚴格保密,儘管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攻勢凌厲,大有一舉席捲整個半島實現統一之勢,但是中國還是感受到了不安,特別是美國介入之後,中國認為戰爭的結局將很難預料。因此7月7日和10日,中央軍委兩次召開保衛國防問題會議,決定以第13兵團為主,再加強炮兵、高射炮兵、工兵、坦克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並要求東北邊防軍在9月底前完成集結,待命出發。到10月,由於戰局的急劇惡化,加上金日成也寫來請求出兵援助的親筆信,最終中央軍委決定出兵朝鮮參戰。
10月19日,第一批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說到底,出兵朝鮮的兩大原因,第一是援助已經岌岌可危的朝鮮,履行共產主義國際義務;第二是感受到了美國可能將戰火擴大到中國的威脅。而對美國的這一威脅的判斷主要來源兩個依據,一是美軍不顧中國的警告越過「三八線」,二是美軍飛機轟炸了中國東北邊境的一些城鎮。
仔細來看下這兩個依據,美軍越過「三八線」時其實也注意到了中國的警告,所以美國首先通過聯合國大會決議,以取得法理上合法的制高點,並且美軍是在韓軍越過「三八線」整整七天後才越過「三八線」,這七天的間隔就是在觀察中國的反應,可惜當時中美之間缺少直接明確的溝通渠道,美國錯誤判斷中國的警告只不過是虛張恫嚇,所在才在等待觀望了七天後還是越過了「三八線」,設想一下,如果當時中美之間溝通暢通,彼此能夠準確了解對方的真實底線,可能美軍就不會越過「三八線」,那就會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至於美軍轟炸東北城鎮,更是疑團重重。中國政府多次致電美國和聯合國,嚴重抗議在8月27日至11月19日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美國空軍就出動151批次、上千架次飛機侵入中國領空,進行偵察、掃射、轟炸,炸死炸傷中國平民數十人。但是根據美國的有關史料,直到11月5日,也就是志願軍已經入朝,第一次戰役已經結束,麥克阿瑟才正式下令轟炸鴨綠江大橋,而且還要求飛行員只准轟炸鴨綠江大橋的北韓一端(今天依然可以看到丹東鴨綠江大橋朝鮮一側被炸毀而中國一側完好的遺址,因此被稱為鴨綠江斷橋),儘管這個命令限制了飛行員的攻擊動作引來空軍的一片吐槽,但美國高層還是認為麥克阿瑟的這一命令屬於越權,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為此暴跳如雷。再者說,美軍對東北邊境城鎮的偵察轟炸,從軍事上講實在是毫無意義,簡直就是公然挑釁,而在當時美國是竭力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衝突,因為中國和蘇聯是有同盟條約,其中第一條就明確有「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襲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的條款,也就是說一旦與中國開戰,那就等於是要和蘇聯開戰,這顯然是不符合當時美國的全球整體戰略的。所以就連麥克阿瑟這樣都要命令只准轟炸鴨綠江大橋朝鮮一側,更不用說其他人了。如果美國空軍真的如此大規模偵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真正是腦洞大開了。
中國最擔心的就是美國會將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北,這是出兵朝鮮最重要的戰略判斷,但是美國卻根本不想將戰爭擴大到中國,對於韓戰的主導戰略從頭到尾就是局限在朝鮮半島上,最典型的就是麥克阿瑟因為叫囂要轟炸中國東北和上海,徹底摧毀中國的戰爭潛力,而導致被撤掉本兼所有職務,一擼到底。而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五星上將那段最著名的話:「我們就會被捲入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是在1951年5月15日美國參議院軍事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麥克阿瑟與杜魯門總統發生統帥權之爭的聽證會上所說,其實他的這段話還有個最重要的前提:「如果我們把戰爭擴大到共產黨中國,那我們就會被捲入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可見美國高層非常明確是嚴格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由此可見,這和美國會在占領朝鮮半島後將戰火進一步擴大到中國的判斷,是有很大偏差的。
麥克阿瑟就是因為主張將戰爭擴大到中國而被免職
布萊德利的名言:「如果我們把戰爭擴大到共產黨中國,那我們就會被捲入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如果當時志願軍不是在10月19日秘密入朝,隨後突然和美軍發生遭遇戰性質的第一次戰役,由此揭開抗美援朝的序幕,而是採取另一種「出而不戰」的方式,也就是大張旗鼓地出兵朝鮮,屯兵列陣於朝鮮北部,再結合政治外交方面的活動,明確提出中國對於韓戰的態度和立場,或許,就完全會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然而,歷史終究是歷史,蘇聯、美國、中國彼此之間的誤判,最終將原來朝鮮和韓國兩個局部政權之間的戰爭演變成一場牽涉到幾十個國家的大規模的國際性戰爭,這樣的戰爭局面對於被捲入戰爭的各個國家來說,到底是利多還弊多,在炮聲已經沉寂了六十多年之後,依然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