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應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簡稱冠病19)疫情,全球各國分別實施了介于1至2米的安全社交距離指南。
然而,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社交距離恐怕必須拉長至8米以上才算安全。
這份3月26日刊登于《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association)的報告指出,在潮濕且溫暖的環境中,含病毒的飛沫會通過咳嗽或打噴嚏以每秒10至30米的速度傳播,並在7至8米的範圍內形成“飛沫雲”(cloud)。
該報告也提到,飛沫可以在空中懸浮數小時,空調通風系統也能輕易改變飛沫的漂浮方向。
換句話說,如果有冠病患者在一個潮濕、溫暖的空間裏打噴嚏或用力咳嗽,在其方圓8米內的其他人都有可能受到感染。
撰寫該研究報告的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布魯巴(Lydia Bourouiba)提醒,個人防護裝備在上述情況下將發揮重大作用。
“即使和病人的距離超過1米,醫療人員在照顧可能受感染的病患時,也應該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這是至關重要的。”
《今日美國》報道,布魯巴呼籲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立即重新檢視有關前線醫療人員使用個人防護裝備的指南。
日本NHK:細微飛沫會“懸浮空氣中”長達20分鍾
另一項由日本放送協會(NHK)進行的實驗則使用高科技的高敏攝影器材捕捉飛沫的傳播途徑。
該實驗發現,人們打噴嚏、咳嗽或大聲說話除了會噴出肉眼所能見到的飛沫,同時也會産生部分被稱爲“微液滴”(micro-droplet)的細小飛沫。
根據該實驗片段,一般飛沫在噴出後會很快掉落地面,但體積小、質量輕的微液滴則會持續在空氣中懸浮。
日本感染症學會理事長館田一博告訴NHK,目前未知需要多少微液滴才會導致病毒傳播,但病毒透過微液滴傳播的可能性無法被排除。
“微液滴攜帶許多病毒,當我們大聲交談或劇烈呼吸時就會産生微液滴。周遭的人吸入後,病毒就會由此展開傳播。”
NHK指出,在通風不良的場所中,感染風險更大。
根據模擬演算,在一個容納10人的教室裏,如果其中一人咳嗽濺出10萬個單位的飛沫,除了比較大型的飛沫會在一分鍾內全數墜落地面,其余體積較小的微液滴會在20分鍾後仍會持續在空中漂浮。
京都工藝纖維大學機械工學系副教授山川勝史表示,微液滴在空氣不流通的情況下會在原處停留一段時間。
但也因爲微液滴又輕又小的特點,它們在流通的空氣中將無所遁形。
館田一博補充,只要能保持空氣流通,感染的風險就會大大減低。
“每小時一次打開兩邊的窗戶,感染的風險就會降低了。”
專家看法各異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同時提到了病毒可能傳播的距離和停留在空氣中的時間,NHK所進行的實驗則僅對病毒停留的時間提出了說法。
但不管是美國研究的“飛沫雲”還是日本研究的“微液滴”,研究發現顯然都和目前全球通用的標准有段差異,相關研究因此也在衆多專家中引起兩極化的反應。
例如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佰良就引述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報告,建議香港市民享用外食時最好打包帶走,避免堂食。如果真的要堂食,摘下口罩後也應該避免說話,以免噴出飛沫雲。
何佰良說,人們咳嗽産生的飛沫雲在潮濕環境中的傳播最遠可達8米,如果加上室內環境通風不良,其他人將很難避免會受到感染。
另一邊廂,美國聯邦政府首席傳染病專家、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Anthony Fauci)則表示麻省理工學院的報告十分具“誤導性”。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福奇在一場彙報會上受詢及社交距離的安全範圍是否有必要擴大時表示,只有打一個非常“強勁”(robust)的噴嚏,才有可能讓飛沫傳播至8米遠。
語畢,福奇將身體往後仰,面向上空發出誇張的“哈啾”聲,親自示範要如何才能打出一個“強勁”的噴嚏。
“所以如果你這樣把身體往後然後‘哈啾’,那飛沫才有可能噴到8米遠。”
福奇稱,如果真的有人這樣打噴嚏,那“你應該閃躲”。但他提醒,如果爲此而更改社交距離定義是不切實際的。
無論如何,福奇承認美國目前至少1米的社交距離並不足以避免病毒傳播,但他仍表示8米的距離對一個普通的噴嚏而言還是太遠了。
世衛稱飛沫和接觸以外傳播途徑的說法還須審慎研究
根據世衛組織的說明,目前建議的安全社交距離依然是至少1米。該組織認爲通過咳嗽、打噴嚏或說話産生的飛沫並不會在空氣中停留太久。
“這些飛沫太重了,無法在空氣中懸浮。它們很快就會掉落在地面或其他表面上。”
此外,世衛組織在3月27日也再度重申,根據當前證據,冠狀病毒是透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兩種途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對氣溶膠是否會傳播病毒則仍需“審慎解讀”。
世衛對氣溶膠傳播的定義是指傳播由較大的飛沫蒸發所致,並可能存在于空氣顆粒物中。
“它們可能會長時間在空中停留,並在一米以上的距離內傳播。”
這也是世衛組織針對病毒是否會在1米以上範圍傳播的最相近說法。
盡管如此,世衛組織承認冠病在一些特定的情況和環境會産生氣溶膠,造成病毒通過空氣傳播,例如氣管插管、支氣管鏡檢查、開放抽吸等醫療行爲。
但該組織強調,針對中國早前7萬5465例冠病病例進行分析時,並未發現空氣傳播的現象。
白話地說,目前世衛組織的立場是飛沫噴出後很快會掉落。
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則發現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下飛沫會擴散得更遠,停留在空氣中的時間也更長,日本NHK的實驗和麻省理工學院較爲一致的發現是,部分較小的飛沫會在密閉空間裏持續懸浮在空氣中。
但麻省理工學院和日本NHK都沒有證明這些飛得更遠或停留更久的飛沫究竟還有沒有傳染性,而這也是世衛組織至今認爲需要審慎解讀的細節。
將問題反推回到傳染源本身,其實民衆也應保持警覺,一旦生病就必須負責任地戴上口罩,以阻隔自己因咳嗽、打噴嚏或說話形成的飛沫擴散出去感染到他人。
這才是當前科學證據顯示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