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在新加坡辦喪禮,多半會舉行至少三或五天,許多親朋戚友也會到場悼念送別往生者。
這個告別儀式除了讓逝世的人風風光光地“離場”,也是讓活著的人有一個機會正式地對在你生活中突然“離場”的人好好的說聲感謝和再見。
然而,本地2019冠狀病毒疾病(簡稱冠病19)疫情的暴發卻剝奪了這段時間逝世的人與活著的親友好好道別的機會。
根據3月下旬推出的更嚴謹的防範措施,對于火化、葬禮和喪禮等特別儀式,只要在場的不超過10人還是可以舉行,但只限家庭成員出席。到了4月7日至5月4日的病毒阻斷措施推行期間,這套防範措施依然有效,其他公衆非有特殊原因,都應留在家中。
在吊喪處,如果座位不是固定在地板上,每個座位之間都應時刻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離。如果座位是固定的,那兩個座位之間也應隔開一個座位來坐。爲了家中年長者的健康著想,弱勢群體都應該盡量避免出席,喪家也可以考慮用視頻的方式讓人吊唁。
Easter一家人就是其中一個“殘念的喪家”,他與《新報》分享了這個非常時期,非比尋常的喪事過程的點點滴滴。
4月12日,Easter的爸爸與癌症搏鬥5年後逝世,享年76歲。因爲剛好遇上病毒阻斷期間,喪禮只能倉促地舉辦了兩天一夜。
在Easter父親去世那晚,殡葬業者告訴他們,不會在現場擺放很多桌椅,畢竟任何時候都只允許10個人使用。
殡葬業者也給了他們一個表格,用作記錄出席吊唁者個人聯絡資料以便追蹤親密接觸者,其中一欄還需要記錄出席者的體溫。
在吊唁期間,每名致哀者都必須戴著口罩。爲免大家逗留太久,他們也沒有提供食物。
爲了勸阻大家不要去吊喪,Easter故意在訃告中把細節說得含糊不清,他寫道:
“鑒于目前冠病的限制,只有直系親屬才能參加4月14日在教堂舉行的彌撒(Mass)和火化儀式。”
雖然怕得罪人,但他還是不得不轉達給親友,尤其是那些有年邁父母的人,告訴他們不用來也沒關系。
有一些人因爲與年邁父母同住不便出席,向Easter一家道歉。同樣的,他們也擔心會冒犯到Easter一家。
因此,一些殡葬業者在病毒阻斷措施實施後也提供特別線上直播服務,在面簿等社交平台播放整個喪禮過程,給那些不能親自到現場吊唁的人,送上最後的祝福。
因擔心被罰款,每當有新的一組人抵達靈堂時,Easter一家都要數一數人頭,確保靈堂的人數沒有超過10人。
一旦人數超出,他們就不得不讓一些人先站到外面,爲其他人騰出空間。在宏茂橋8道的耶稣君王堂教堂舉行葬禮彌撒時,這道“10人規則”也同樣必須遵守。
然而,他們一家人就有10人了——Easter的母親,他的妹妹與兩名孩子,還有Easter,他的妻子和他們的四個孩子。
失去至親的人,很多人都已經悲恸欲絕、食不下咽了。在這麽特殊的時期,他們還不得不打起精神遵守每個防疫條規,不但必須爲大家量體溫,還得時刻擔心超過人數會被罰款。
其實,這些都只是儀式上的限制,情感上的限制才是最難處理的。
對Easter已經高齡73歲的母親來說,失去與她相伴52年的丈夫是一件極其難過的事,她一直都想好好地哀悼送別。
按理,父母親在教堂裏結識的朋友、一起跳排舞的朋友,還有許多的親戚在正常情況下都會一一到靈堂跟老伴道別,熱鬧非凡。然而在這種非常時期,靈堂卻冷冷清清。
喪禮原本就是一個讓人心情壓抑的儀式,Easter的老母親在心靈最脆弱的時刻,還需要守著一個空蕩蕩的靈堂,那份糟糕可想而知。在萬禮舉行的火葬也同樣淒涼,只允許Easter一家十人進場。
Easter的母親原本想讓親朋好友們在父親火化後,相聚在一起吃頓晚餐慶祝他過完美滿的一生,就像15年前她母親去世時全家人所做的一樣。
但是,病毒卻奪走了這一切。
Easter不得不提醒母親,在半封城期間,所有餐廳都禁止客人在餐廳內用餐,也禁止在家裏舉行任何社交聚會。
母親聽到這番話時,陷入了沉默,茫然地望著前方。
這個被病毒“打亂”的喪親哀悼過程,在Easter父親的葬禮舉行完後,還會持續進行。
原本在喪禮結束後,母親應該會有家人和教會的朋友在旁陪伴,他們原本會到家中拜訪她,陪著她花上幾個小時回憶父親這一生的點點滴滴。除此,母親還可以到教堂裏尋求一絲慰藉。
但如今所有教堂都關閉了,大家又嚴禁串門,Easter的母親不得不留在家中獨自悲傷,唯一在旁陪伴的就只有女傭。
Easter說:“這是一個脆弱的過程,任何家庭都不應該經曆。但我們的家庭只是本地和世界上許多需要適應新常態的家庭之一。”
聚會、生日會、甚至是婚禮都可以延後舉辦,等到疫情好轉後再好好大肆慶祝一番,但人們不可能延後死亡,死了更不可能延遲舉辦喪禮的事宜。
非常正面的Easter還給我們上了一課。
他說:
“冠病或許到了明年仍存在,那些家中有高齡或身患重病的家庭成員的人,肯定希望在這段期間不需要辦理任何喪禮。
這也是爲何待在家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爲是病毒在主導著我們,不是我們主導著它。它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就像我們如何對待外國客工和我們的幫傭。”
“我們最終會渡過這場風暴。但是,如果我們最終還是按照過去的方式過活,那麽我們就剝奪了讓我們能成爲更好的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