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新增冠病確診有好幾天以“千位數”飙升,新加坡一時被外媒冠上“疫情已失控”的標簽。
然而昨天,香港的《南華早報》罕見的不批評新加坡,寫了一篇題爲“新加坡冠病1萬4000多起,爲何死亡病例那麽少?”的文章來挺“壓力山大”的新加坡。
新加坡自1月23日開始抗疫至今(4與28日)已進入第96天。今天衛生部發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冠病19)新增病例,是過去一周數字最小的:528起。
《南華早報》的文章指出,隨著本地的累計總確診病例數增至1萬4951起,新加坡的疫情已經在東南亞地區排名第一(紅螞蟻覺得這個第一國人都不會想要),在亞洲排名第三,僅次于中國和印度,但是死亡率卻一直保持得極低。
文章援引世界衛生組織的話說,死亡率低是新加坡一個抗疫成功的指標,因爲公共衛生措施的主要目標就是挽救生命。
文章也提到,新加坡的累計確診病例在4月1日至26日之間,增了13倍。4月1日是新加坡冠病確診跨過1000起的那天,截至26日,累計確診病例爲1萬3624起,約爲1000的13倍。
以受感染的客工爲例,4月1日客工宿舍只有19人受感染,到了26日,已有1萬1419名客工確診。這組數據與原本的19起相比,翻了9倍以上,約爲32萬3000名住在宿舍內的客工的3.5%。這多多少少與新加坡政府大規模檢測客工有直接關聯。
以死亡率計算,新加坡墊底
最吸引紅螞蟻眼球的是以下的數據分析。
這裏出現了一個新概念:每1000起確診當中的死亡率。
早前在計算死亡率的時候,比較常見的有兩種計算法,
- 死亡病例在總確診病例當中所占的比例;
- 每100萬人口當中出現多少死亡病例。
以全球疫情最嚴重的美國爲例,截至今日,總冠病確診101萬零507起,總死亡病例5萬6803起,死亡率爲5.6%。以此類推,排在第二位的西班牙的冠病死亡率約爲10.3%、首個暴發疫情的中國,死亡率爲5.6%,與美國近似。
就連被譽爲防疫模範生的台灣,死亡率也是1.4%,韓國則是2.3%。
新加坡呢?截至昨晚有14人因冠病死亡,用第一種計算法,死亡率爲0.09%。印度尼西亞爲8.1%、馬來西亞爲1.7%。
如果用第二種計算法,則人口越多的地區,比率就越低。
美國目前每100萬人口當中的死亡人數爲172人、西班牙爲510人、中國3人、新加坡2人、印尼3人、馬來西亞3人。
《南華早報》用的是第三種計算法,即每1000起確診中的死亡病例。
按這個算法,新加坡每1000起確診有0.84起死亡。印尼則每1000起確診有81起死亡,馬來西亞有17起死亡。
在全球範圍內,每1000起冠病確診,平均出現了70起死亡。
目前在全球感染冠病的國家和地區當中,比利時的死亡情況最爲嚴重,每1000起確診有約155起死亡。但如果按總確診病例來計算,比利時在全球排13。排在第一的美國和第10的中國每1000起確診當中,約有56起死亡,都低于全球平均死亡數。
如果將新加坡與累計確診病例相近的墨西哥和日本相比,墨西哥的死亡人數爲1434,日本爲385,相比之下,新加坡的14起死亡病例就顯得很低。當然,這兩個國家的人口都比新加坡多,約爲1億2600萬左右,這點必須考慮在內,新加坡人口只有570萬人。
用這麽多種計算方式來呈現死亡數據,爲的就是要說明,一個國家疫情的嚴重程度,看的不是總確診病例,而是確診病例與死亡病例之間的比例。
只不過目前全球都以總確診病例來排名,因此確診病例數多的國家名次自然就靠前。
新加坡死亡病例那麽少,原因何在?
《南華早報》的文章指出,新加坡的死亡病例這麽少,有幾種原因疊加在一起。
首先,本地近期有超過90%的新增病例都是相對年輕(25歲至35歲)、住在宿舍的客工們。他們即使感染冠病,症狀都很輕微,甚至完全沒有症狀,加上體能比較好,只需安排到社區隔離設施進行觀察。醫院內的設施可以騰出來給其他病情較嚴重的冠病患者。
第二,目前新加坡的14起冠病死亡病例,病患平均年齡爲80歲。
所幸,本地那些80歲或以上的年長人士,在病毒阻斷措施期間,都比較配合留在家中不出門,大大減低了感染風險。我們最近在媒體上看到的那些依然趴趴走的年長人士,都是一些相對年輕的老人。
相比之下,意大利因爲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而且確診病例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都是年齡在70歲以上的老人,很多老人感染冠病後,病情就急速惡化,必須住進加護病房,最終導致2萬6977人死亡(截至4月28日),死亡率約爲13.5%。
第三,新加坡的醫療團隊在治療過程中也頻頻借鑒他國的成功經驗,改進療法。新加坡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告訴《南華早報》,目前負責治療最嚴重的冠病患者的國家傳染病中心,日前已經采用了讓病人俯臥的姿勢來幫助他們呼吸。
最新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當冠病病患俯臥,腹部朝下時,就比較不需要氧氣輔助,可以比較順暢的呼吸,相比之下,仰臥背部朝下者就需要大量的氧氣供給,這是因爲人體的肺部大面積都在背部的位置。
第四,新加坡醫院也未雨綢缪調整並調動所有的醫護人員力量,將不著急的手術延後,騰出足夠的人手到前線幫忙。
此外,新加坡也提早將症狀輕微的患者移至社區隔離設施,將醫院的寶貴醫療資源騰出來,而且也確保前線醫療人員有足夠的個人防護設備,大大減少了死亡人數。
梁浩楠醫生補充說,那些需要用到呼吸機、但屬于可選項或者不那麽緊急的手術,例如心瓣膜修複手術或腦手術等,能延後執行都已經全部改期,將呼吸機的資源騰出來給冠病患者。
比利時的死亡率爲何比美國高出三倍?
許多國際專家相信,比利時之所以在全球擁有最高的冠病死亡率(15.5%),每10萬人當中就有55人死于冠病,比美國高出三倍,主要是因爲比利時將療養院內的死亡數據(即使還未確診)都計算在內,其他國家則沒有那麽做。
基本上在比利時,只要療養院內有人死亡前出現冠病症狀,或者曾經接觸過冠病確診患者,他們一旦死亡(即使還未確診),數據就會被計算在冠病死亡病例當中。
今天印尼媒體也報道說,當地有至少三名權威醫療專家引用路透社的數據指出,印尼目前死于冠病的人數很可能遠遠高于印尼官方所宣布的765起(截至4月27日)。
路透社在印尼的16個省份當中,通過網上公布的數據加以比對後發現,有超過2200名印尼人因疑似感染冠病被緊密監督,後來出現冠病症狀後死亡,但因爲沒有進行冠病檢測,不屬于確診,因此沒被記錄爲死于冠病。印尼目前每100萬人口只進行了291次檢測,數據偏低。
由此可見,所謂的數據也只是其中一種借鑒,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同樣一組數據有多種解讀方法。從累計確診病例來看,新加坡確實不容樂觀,然而從死亡率來看,我們還是控制得比較好。在亡羊補牢的同時,必須問責,但無須過度斥責,等一切塵埃落定再來秋後算賬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