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來自馬來西亞,持工作准證的美甲師Mary(30歲,化名)原本非常慶幸在朋友們都被減薪或被裁退的當兒,雇主仍願意在近兩個月支付她2100新元的全額薪水。
不過在雇主通知她必須在複工後補足50個小時的工時,同時14天年假被減半後,這份感激很快變成了質疑。
“我不知道這是否符合人力部規定。但我認爲這不公平,因爲我的老板獲得了新加坡政府的補助,她也沒解釋是怎麽算出50個小時的加班時數。”
據《海峽時報》報道,Mary的處境並非個案,一些覺得自己遭受不公待遇的人們甚至找了國會議員或人力部求助。
在“工時銀行”概念下屬合理安排
對此,人力部指出,雇主這樣的做法並非“不合理”。
事實上,這是人力部爲了緩解冠病疫情對雇主沖擊而提出的“新常態”。在這稱爲“工時銀行”(time-banking)的概念下,雇主獲准“先付後補”。
這裏說的“付”,指的是在員工沒有完成基本工時的情況下仍先支付基本薪資,然後由員工在接下來的月份以加班的形式“補”上原本應該工作的時數。
人力部解釋說,Mary的雇主支付了她三個月的全薪,卻只要求她使用一半的年假,以及只把少于兩個星期沒有工作的工時存入“工時銀行”,再加上Mary並不符合雇傭補貼計劃,所以雇主的做法是合理的。
“Mary是一名持有工作准證馬國客工,所以她的雇主不會在雇傭補貼計劃下獲得任何補助,相反的她只能獲得每個月750元的外勞稅回扣,而Mary的基本工資則是遠高于此的2100元。”
“工時銀行”助雇主持續支付員工全薪
那假設今天Mary是一名國人而非外籍員工呢?
根據人力部網站資料,“工時銀行”的概念在本地和外籍員工身上都適用。這套機制是爲了協助雇主在行情慘淡時能妥善安排人力,並繼續支付員工全薪而設立的。
這樣的靈活工作時間安排(Flexible Work Schedule)能確保雇主在員工停工或實際上班時數少于應上時數時,仍繼續支付員工全薪,並把不足的工時先“存起來”,由員工在接下來的時間以加班的方式補上。
按照原本的人力部規定,加班、休假日上班或在公共假日上班的員工分別能獲得原本時薪的1.5倍,或2倍的日薪,靈活工作時間安排相當于允許雇主豁免上述規定,因爲在“工時銀行”裏存放的工時並不屬于真正意義的“加班”。
由于疫情和病毒阻斷措施的實施,許多商家面臨不能開業、生意大減而不得不削減人力或減少員工工時的難題。“工時銀行”能鼓勵這些雇主在不減少員工的薪資的情況下,將員工目前“不做的時數”挪到未來,以“加班”的形式補回。
而人力部也規定,即使在靈活工作時間安排下,雇主仍必須遵守員工每日工時不超過12小時和每月加班工時不可超過72小時的規定。
保住飯碗也保住薪水
簡而言之,如果說協助雇主支付每名本地員工工資的25%至75%不等的雇傭補貼計劃,是爲了協助國人保住飯碗,那上文提到的靈活工作時間安排或工時銀行的概念,就是爲了協助員工在沒工可開或工時減少的情況下,仍能保住全薪。
人力部發言人表示,從今年3月12日起,本地已有超過120家公司向當局提出申請,落實“工時銀行”措施。去年僅有六家公司提出相關申請。
然而,雇主會不會濫用這項機制而導致員工遭受不公平對待也是必須關注的,勞資之間的雙向溝通極有必要。
西海岸集選區國會議員鄭德源強調,工會必須和管理層協調,限制儲存在工時銀行的工作時間和補回工時的方式,並取得人力部的批准。
人力部今日(15日)公布了最新勞動市場報告,情況很糟。第一季就業人數銳減了2萬5600人,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季度萎縮。
報告裏頭有另一項數據值得關注:今年第一季共有4190人的工作天數減少,或被暫時解雇,去年第四季的相關數據則是840人。
這意味著比起直接裁員,雇主更願意以暫時調整過剩人力的方式來減少營運成本,相信這也與新加坡政府提出雇傭補貼計劃,鼓勵雇主非到不得已絕不裁員有關。
若能跟工時銀行先“付錢”後“補工時”的概念相輔相成,相信會有更多員工受益,保住工作之余,也保住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