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今天(31日)下午首次以國會反對黨領袖的身份在國會發表演說。
他在長達35分鍾的演說中,花了頗長篇幅談及最近夯度破表,國人非常關注的外籍員工議題。
畢丹星指出,外籍員工爲本地經濟提供了活力,但正因如此,我國更應該關注那些感覺自己被邊緣化的國人。
他認爲政府必須改變管理和吸納外國員工的相關做法,以避免國人不滿的情緒持續發酵。爲此,他提出三大建議。
一、公開黑名單公司
畢丹星呼籲人力部直接公布違反公平雇傭條例與規則,沒有給予本地人公平獲聘及升遷機會的本地公司名單。
人力部本月初曾宣布有多達47家企業因涉嫌在招聘過程中歧視新加坡人,被列入公平考量框架監督名單。
其中有多達30家是日前被人力部“特殊對待”,要求外籍員工就業准證門檻必須提高至5000新元的金融領域公司。
不過該份名單並未”指名道姓“。
畢丹星舉例,有一家在黑名單裏頭的財務管理公司有近四分之三的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是來自同一個國家的外國人。
另一家銀行則有近三分之二的PMET是同一國籍的外國人。
畢丹星質問,爲何人力部沒有在上述兩家公司的情況變得如此離譜前采取行動?
他說,或許這是一項“複雜的課題”,有些公司可能因爲客戶並非來自新加坡,以及客戶使用語言等因素,而大量聘請來自同一國家的外國人,但他強調這必須歸咎于資訊不透明:
“問題是我們所知道的根本不夠多。”
他認爲,信息不充分導致的真空狀態很容易挑起情緒,衍生了更多“有害的對話”。
因此,他呼籲人力部直接公布那些“冥頑不靈的雇主”。只有這樣國人才有辦法理解相關營運模式,以及那些公司會如何轉型,以迎合公平雇傭條例與規則。
二、透過國會立法反歧視本地員工
畢丹星提議成立一個國會遴選委員會,研究新加坡勞動力的限制及經濟的需求,當然這個委員會也必須審視新加坡人在工作上所面對的競爭,以及雇主所受到的約束。
他進一步提到,更果斷的做法是在國會通過反歧視法,加重懲罰違反公平雇傭條例的慣犯。
三、從教育著手讓本地企業“沒有理由”不聘請本地人
畢丹星表示,聘請外籍員工與否的課題,取決于我國教育體系是否能充份提供填補職缺所需的人力。
“聘請外籍員工的理由主要有兩個。第一,當他們(企業)無法找到擁有相關專業技術的新加坡人;第二,外籍員工所從事的工作是新加坡人不想做的。”
針對第一點,畢丹星以金融領域爲例。
“新加坡人不太可能不願意從事高收入的銀行業工作,所以這些銀行爲了聘請外籍員工所給予的理由一定是他們找不到擁有相關專業的新加坡人。”
他表示,如果雇主所言不虛,那就意味著我國教育體系出現了缺口,政府必須盡快把這些缺口給補上。
至于第二點,畢丹星則提到了技術人員在本地所面臨的收入和地位較低的問題。
“在澳洲、新西蘭和德國這些國家,技工的薪資待遇都不錯,甚至比那些大學畢業生還高。”
他認爲,我國必須提高技工的地位,改善技工的訓練,以及普羅大衆對技工的觀感印象。
對于那些學曆較低,但能充份掌握技能的新加坡人而言,他們對這份職業的自尊心和收入也自然會相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