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螞蟻上周五(18日)因出現鼻塞、喉嚨痛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求醫時被要求接受鼻腔拭子檢測。(別擔心,20號通知檢測結果呈陰性)
這項要求是我國自7月1日起實施的新規定,所有13歲及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在首次求醫時都必須接受冠病檢測。我國目前最普遍采用的冠病檢測方式,就是把拭子伸入受檢測者的鼻腔深處采集黏液,再把樣本送往實驗室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簡稱PCR)檢測。
紅螞蟻雖早已做好了心理建設,也知道鼻腔拭子檢測是相當不舒服的,過程中可能會讓你想打噴嚏,但真正體驗過才知道當中的難受。
護士讓紅螞蟻擡起頭,然後拿出一支長長的棉簽,插進右邊的鼻孔,接著就是眼淚直流,然後腦袋有種觸電的感覺,像吃了芥末上腦一樣,忍不住用手打頭舒緩,口腔還一直伴有血腥味。
好不容易熬過去了,護士說另一邊鼻孔也要做,整個過程其實很快,但當下就是覺得非常難熬,檢測結束後一直緩不過來,直到回家睡了一覺,那種腦袋觸電的感覺才消失,至今還心有余悸。
同樣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的先生,當天也做了鼻腔拭子檢測,但他的不適沒紅螞蟻的來得強烈。
他說:“第一反應是,沒想到自己的鼻腔這麽深,感覺棉簽都快戳到腦袋,棉簽已經在鼻腔徘徊了好一下子了,護士還繞了一圈,接著覺得又酸又麻,有點像鼻子進水一樣疼,眼淚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來。” 不一會兒,他就恢複了。
紅螞蟻猜想,是不是先生沒有出現鼻塞症狀,所以鼻腔拭子檢測對他來說沒那麽難受呢?還是本來每個人的反應就會不一樣?
不久前,紅螞蟻還信誓旦旦地跟家人和友人說,等哪個國家願意接受新加坡旅客,一定要出國旅遊。現在一想到來回要做兩次鼻腔拭子檢測,打死都不去了。
本地客工現在每兩周就要做一次定期鼻腔拭子檢測,想想真替他們感到難受。
今天看新聞,得知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和新加坡中央醫院攜手醫療機器人科技公司Biobot Surgical,研發出第一個能由受檢測者自行控制、可減輕檢測時不適感的拭子樣本采集機器人SwabBot時,紅螞蟻的第一反應就是:
“太好了!”
據報道,做檢測的人只需將鼻孔輕輕靠在鼻架上,將下巴貼近機器“激活”它,機器便可將拭子穿過鼻子延伸到鼻腔的後部,整個檢測過程只需20秒(手動拭子檢測一般需要半分鍾)。接受檢測者若感到不適,可將頭部移開,便可終止檢測。
好處很多:
- 由受檢測者自行控制
- 可減少醫護人員染病的風險
- 節省醫療資源
- 減輕接受檢測者的不適感
- 確保采集到的樣本都符合一致水平
這個機器人花了三個月研發出來,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已同Biobot爲這項科技申請專利,也獲得衛生科學局批准注冊爲A級醫療設備。一旦推出市場,可在客工宿舍、機場和學校等場所進行大規模檢測。目前已經有85名病患與義工測試了這台機器人的實用性。
參與測試的人反饋說,與人工拭子檢測相比,用機器人檢測的疼痛程度會更輕或一樣,能自己控制機器也讓病患感到更安心。其中一名義務參與測試者伍嘉慶(25歲,學生)說:
“醫護人員檢測時,我會擔心他們的手在抖,機器人則比較穩,比較不會感到疼痛,檢測過程也比想象中快。”
冠病病患Ariata Elizer Ellevera(49歲,客工)也說,整個過程沒有任何痛苦,機器人拭子的過程也非常快。
聽完試用感,紅螞蟻感覺還不錯,但一想到自己必須控制整個檢測過程,就深深被打敗,感覺應該下不了手。就像抽血打針那樣,還是喜歡閉著眼等護士告訴你已經做完了。
網民似乎對這個機器人不太有信心,提出了各方面的質疑:
- 光看這個鼻腔拭子檢測示意圖就很嚇人,棉簽似乎從鼻子直接插進臉部?
- 示意圖感覺不是在采鼻腔拭子樣本,而是在采腦細胞樣本?
- 讓這個機器人做鼻腔拭子檢測會更舒服?這個示意圖說服不了我。
- 示意圖讓人覺得這個鼻腔拭子檢測非常疼痛。
- 還是喜歡人工檢測,萬一機器人發生故障,怎麽辦?
- 不如研究如何用眼淚、唾液、或者無須插入鼻子最深處的冠病檢測方式?
不少網友指出,每做完一次鼻腔拭子檢測,還是需要工作人員進行消毒機器的工作,那工作人員的作業時間並不會因爲機器人的協助而減少,所需的個人防護設備還是一樣多。
也有網民擔心,今年5月才創設出來的“拭子檢測員”工種,會否面臨失業?
其實,機器人代勞做鼻腔拭子檢測的發明也沒有那麽新穎。
兩個月前,台灣一家醫療科技公司曾研發一款機械手臂,可以通過深度感應相機進行鼻拭。丹麥的一家初創公司最近也發明了一種全自動咽喉拭子機器人。
估計只有那些嘗試過人工鼻腔拭子檢測後,再來使用這個機器人進行拭子檢測的人,有了比較後才能體會到這個發明的“價值”所在。
蟻粉們敢嘗試讓機器人來幫你進行鼻腔拭子檢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