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中文裏“發”的諧音,另一個則象征了“十全十美”的好彩頭,月老在今年的8月8日和10月10日一定很忙很忙……
根據婚姻注冊局提供的資料,本地在今年8月8日共有240對新人共結連理,比去年同一日子的44對新人來得多。
此外,截至9月7日,本地更已有800對新人申請在10月10日注冊結婚,去年同期則只有57對新人注冊。
相信這也與兩個良辰吉日今年剛好都落在星期六不無關系,去年的8月8日及10月10日都落在星期四。
首七個月結婚注冊總數同比下滑23%
政府今年4月7日開始實施病毒阻斷措施後,本地有2723個結婚宣誓儀式被推遲,期間國會一度通過《2019冠狀病毒疾病(結婚宣誓和注冊臨時援助措施)法令》,允許新人在法令生效後的5月20日起進行線上宣誓儀式。
一直到6月2日新加坡邁入逐步解封的第一階段後,當局才恢複面對面的結婚宣誓儀式。
教育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本月3日在國會透露,我國今年首七個月的注冊結婚總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23%。
去年首七個月注冊結婚的人數爲1萬3626人,今年首七個月則是1萬零542人。
注冊結婚人數減少連帶影響到的自然是新加坡每況愈下的生育率。我國的生育率已連續兩年(2018、2019年)處于1.14的低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恩賜分析指出,新加坡人通常不會未婚生子,因此越少夫妻成家,意味著越少寶寶出生,這對生育率低且邁入老齡化社會的新加坡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不過,婚姻注冊局發言人告訴《海峽時報》,當局預計今年最後一季將會有更多新人結婚。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自然是已有800對新人搶著注冊的“十全十美的大好日子”(10月10日)。
婚禮限50人 “有人歡喜有人憂”
《海峽時報》報道,隨著政府從8月4日起開始放寬限制,允許至多50人出席婚禮,一些原本因疫情關系而展延結婚計劃的新人紛紛趁本地疫情趨緩“快馬加鞭”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
決定在9月6日舉行婚禮的印度裔新人Devan Lakshamanan(34歲)及Vanitha Jayakumar(31歲)就是其中之一。
他們倆原訂在4月10日舉辦一場有250名賓客出席的婚禮,最終因病毒阻斷措施而泡湯。
一方面,他們爲自己總算可以完成婚姻誓約而松一口氣,但另一方面也爲受限最多50人規定而不能邀請更多親友而感到遺憾。
這對新人計劃明年一月于本地一間興都廟再舉辦另一場婚禮,並期盼到時能邀請更多賓客出席。
結婚這件事,有人希望越熱鬧越好,也有人希望越低調越好。
27歲的Josiah Koh與25歲的Evelyn Fong屬于後者。
原本同樣預計邀請250名賓客的他們,最終決定配合防疫規定把婚宴規模大幅縮小至48人,同時也透過線上直播,與無法出席宣誓儀式的親友分享結婚的喜悅。
盡管婚禮瞬間“變小”了,但這對新人某種程度上卻“因禍得福”。
Evelyn Fong說,小巧而不奢華的婚禮本來就是她所夢寐以求的。
Josiah Koh則表示,少了200人的婚禮足以讓他們省下3、4萬元,這筆錢剛好可以用來布置他們未來的愛巢。
孫雪玲自爆結婚只花3500元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昨日則在面簿指出,盡管當局已逐步放寬相關限制,但她理解到許多新人仍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因此,當局會持續探討新的方式,以幫助更多新人完成他們的人生大事。
她也在貼文中回憶了自己在14年前結婚的往事。
她說,自己當年在衛塞節舉行的結婚儀式只邀請了約30名親友出席,同時婚宴也采取了以素食爲主的自助餐形式,前後只花了3500元。
“我沒有決定舉辦大型的婚宴,因爲我覺得那太複雜了。”
她在文末也爲新人獻上祝福:
“無論有沒有疫情,我希望真愛是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