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又到端午。今年的端午比較特殊。小長假的第二天遇上了父親節。當傳統節日遇上了現代節日,要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呢?
名家筆下的端午節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一年一度,端午又至。如同一個民族的精神安寨,不管是“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還是“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端午節總是充滿文學情懷與民俗趣味。讓我們走近梁實秋、汪曾祺等名家,通過他們動情的筆觸感受不一樣的端午……
汪曾祺: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
談到作家中的“吃貨”,不得不提汪曾祺,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中國味兒”,筆下的端午節也透著一股濃濃的“鹹鴨蛋味兒”。在散文《端午的鴨蛋》中,汪曾祺通過對端午風俗的描寫和對家鄉高郵鴨蛋的介紹,表達出了對兒時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鹹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裏出鹹鴨蛋!’”汪曾祺對家鄉的鹹鴨蛋贊不絕口“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裏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挂在帳鈎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幹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麽?
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顔色的菜。十二紅裏我只記得有炒紅苋菜、油爆蝦、鹹鴨蛋,其余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苋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
沈從文:湘西小鎮有賽龍舟和捉鴨子
著名作家沈從文是湖南鳳凰縣人,在其代表作《邊城》中,就有對湘西小鎮端午節風俗人情的精彩描寫。婦女、小孩子端午節要穿新衣,額角用雄黃蘸酒畫王字,吃魚吃肉,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軍民自由下水捉鴨子……
沈從文在《邊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描寫了極爲熱鬧的端午節場面,展示了茶峒人同慶端午的淳樸民風。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11點鍾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裏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爲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劃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幹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在潭中練習進退。
——沈從文《端午日》
梁實秋:端午節叫做“粽子節”比較親切
梁實秋在散文集《雅舍談吃》中,不僅描寫了各種珍馐,即便是菠菜、茄子之類的家常小菜,也寫得有色有味。談及端午,作爲“吃貨”的梁實秋更是直接把它定義成了“粽子節”。
沿街賣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棗的,有不加棗的,擺在盤子裏齊整可愛。
今日何日?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鍾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衆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梁實秋《雅舍談吃》
遲子建:童年曾對屈原傳說心生疑惑
女作家的筆下的端午節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在遲子建的《故鄉的吃食》一文中,寫到了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以及粽子有甜、鹹兩種口味。
在寫到自己聽父親講解端午節有關屈原的傳說時,她還曾心生疑惑:“你們憑什麽認爲魚吃了粽子後就不會去吃人肉?”
父親那時愛跟我們講端午節的來曆,講屈原,講他投水的那條汨羅江,講人們包了粽子投到水裏是爲了餵魚,魚吃了粽子,就不會吃屈原了。我那時一根筋,心想你們憑什麽認爲魚吃了粽子後就不會去吃人肉?我們一頓不是至少也得吃兩道菜嗎!吃粽子跟吃點心是一樣的,完全可以拿著它們到門外去吃。門楣上插著拴著紅葫蘆的柳枝和艾蒿,一紅一綠的,看上去分外明麗,站在那兒吃粽子真的是無限風光。我那時對屈原的詩一無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詩人,因爲世上的詩人很多,只有他才會給我們帶來節日。
——遲子建《故鄉的吃食》
蘇童:懷念祖母在我脖頸上挂“小腳粽”
蘇童在《祖母的季節》一文中,深情回憶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的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後門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幾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祖母貧苦一生,留給孩子的東西,也不過是一捆一捆的舊粽葉,挂在門楣上沙沙沙地響。
春天的時候我祖母還坐在後門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裝滿了清水,浸泡著剛從湖邊葦地裏劈下的青粽葉,我家屋前屋後都是那股涼涼的清香味。我走過去把手伸進木盆,挨祖母罵了,她不讓人把碼齊的青粽葉搞亂了。我們白羊湖一帶的人都包“小腳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張粽葉裏,窩成一只小腳的形狀來,塞緊包好,紮上紅紅綠綠的花線。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頭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發現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著香噴噴、沉甸甸的。祖母挎著竹籃走過橫七豎八的村弄,去五裏外的白羊湖邊采青粽葉。我跟著她。我們站在湖邊的黃沙地上望著四處可見的葦叢,然後赤腳涉過一片淺水,走進最南面那叢蘆葦裏。祖母喜歡這裏的粽葉。
——蘇童《祖母的季節》
張恨水:“粽”有“高中”的好彩頭
“粽”與“中”諧音,自古以來就有“高中”的好彩頭。端午節正值畢業季,小小的粽子飽含著父母對子女殷切的期盼。張恨水在《現代青年》一文中,也描寫了一段有關粽子的故事……
倪洪氏斟了兩杯茶,讓他爺兒倆坐著,把粽子和糯米糕移了過來。計春笑道:“這一早東西都預備好了,多謝幹娘費心。天還沒有亮,你先吃兩個粽子罷。”
倪洪氏一伸手,就拿了一個粽子,將棕箬剝了,用筷子夾了蘸好了糖,然後送到計春面前來,笑道:“恭喜你今天畢業,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總是要吃一個的。這是好口氣,以後你還要高中呢。”計春接了粽子吃著,笑道:“幹娘還是這種舊腦筋,以爲讀書的人,都是像從前三考一樣,趕考中狀元。我和爹爹早說好了,初中畢業以後,我就去學工……”
——張恨水《現代青年》
《紅樓夢》:元春端午給寶玉贈扇
在《紅樓夢》中,端午節被正式描寫的細節很少,只是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雙星”提到過,“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系臂”。 同時在第三十回提到節前的那天“那文官等十二個女子都放了學,進園來各處頑耍”。不過,對于“端午贈扇”的習俗,小說中倒是描寫較多。《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寫賈元春“端午兒”前給親人們“賞節禮”,給寶玉的便有扇子。
襲人又道:“昨兒貴妃打發夏太監出來,送了一百二十兩銀子,叫在清虛觀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戲獻供,叫珍大爺領著衆位爺們跪香拜佛呢。還有端午兒的節禮也賞了。”說著命小丫頭子來,將昨日所賜之物取了出來,只見上等宮扇兩柄,紅麝香珠二串,鳳尾羅二端,芙蓉簟一領。
——曹雪芹《紅樓夢》
彩蛋~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殊不知,“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也在過端午。快來看看吧~
泰國
最重要是吃粽子
在中國農曆五月初五的這一天,泰國的華人華僑會用自己的方式慶祝端午節的到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吃粽子。泰國的粽子既有單個兒很大的,也有小巧玲珑串成一串的,大部分是鹹味的,裏面包腌豬肉、鹹臘腸、蛋黃、蝦米、香菇、栗子、白果等餡料,並用竹葉來包裹。還有一種鹹粽,泰國人喜歡做成雞蛋大小,拿來蘸砂糖吃。
柬埔寨
布袋粽子用刀切
每年的端午節,走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的街頭,隨處可見售賣各色粽子的餐館飯店和流動攤販,其中既有華僑華人,也有當地人。柬埔寨的粽子稱爲“布袋粽”,它不用植物葉包裹,而是取一個布袋,將糯米、赤豆、紅棗等一層隔一層地塞滿布袋,然後紮緊口袋蒸熟。食用時剝去布袋,用刀切著吃。
越南
五彩編線求吉祥
越南也是在陰曆五月初五過端午節,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驅蟲。父母會給孩子們准備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線編織的吉祥符,大人們會飲雄黃酒,並在小孩身上塗雄黃酒驅蟲。而且,越南人認爲,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新加坡
邀請世界賽龍舟
新加坡華人都知道端午節,每當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來時,人們總不會忘記吃粽子、賽龍舟,端午節是一個驅邪避毒、祈求健康的節日。端午節前後,新加坡的東海岸公園會舉行精彩的龍舟邀請賽,來自世界各地的龍舟隊伍雲集于此,一較高低。
俄羅斯
舉辦大型龍舟賽
隨著對中國的了解不斷加深,俄羅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也興趣十足。2004年中國農曆端午節前夕,別開生面的比賽——端午龍舟大賽在俄羅斯拉開戰幕。這次有趣的比賽共有60支隊伍、600多名劃船手參賽,龍舟賽的路程爲250米。這是俄羅斯有史以來第一屆龍舟大賽。
端午啥來曆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于端午節的來曆,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說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說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爲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阖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挂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曆史教育》。他認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迹。
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爲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爲沐浴”以浴驅邪認爲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曆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爲“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爲“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爲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爲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爲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爲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
香粽遇父愛 雙節咋過
中國人過端午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了。放眼各個時代,不同地區的端午習俗都略有不同,但是“吃喝玩樂”總是不可缺少的。吃粽子、打馬球、立蛋、射粉團、龍舟賽,古人的端午節熱鬧有趣,俨然是一場歡樂嘉年華。而現代人也不落後,把起初的米粽發展到豬肉粽、臘肉粽等口味,甚至將賽龍舟傳承爲一場場精彩的國際賽事。
精彩水上競技激情不斷
娛樂項目:賽龍舟
端午龍舟賽是古代一項重要賽事,還有許多關于端午劃龍舟的傳說,而說法最廣的莫過于詩人屈原死後,楚國百姓爲了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爭先恐後打撈其真身,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南方水域廣闊,具有水上龍舟的基本條件。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旅遊景區的建設,如今在北方城市也可以看到各種龍舟賽。
買盒粽子給父親
時尚美食:吃粽子
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前夕,家裏的老人就開始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如今,已經很少有家庭自己包粽子,但是往往一到端午節,香噴噴的手工粽子總是讓人們想起“外婆的味道”。
據記載,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了唐朝,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古人吃粽子也吃出了時尚,詩人蘇東坡就說過“時于粽裏見楊梅”。可見,粽子在古代就已經從傳統的白米粽子發展到包多種餡料。
這個端午小長假,買上一盒“暖心”粽子送給父親,讓他在節日中感受來自子女的溫暖問候。
把雞蛋立起來有好運
趣味活動:立蛋
古代端午節,娛樂項目除了龍舟賽以外,打馬球、立蛋等則適合于全民遊樂。打馬球是端午娛樂項目之一,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在唐代的長安城中,就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歡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則更是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而立蛋也是古代端午節的遊戲之一,據說端午節當天正午十二時,若能把雞蛋立起來,則會帶來好運。
養生有講究
端午時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正如中醫所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時可以利用大自然充盛的陽氣來調養體內的正氣,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作爲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時各地有很多不同的習俗,而這些習俗中都蘊藏著古人養生的智慧哦。
吃粽子
首先包裹粽子的葉子多是竹葉或葦葉。竹葉具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止驚悸、退虛熱的作用,葦葉性平,味甘、澀,入肺、胃經,有清熱解毒、涼血通淋之功,中醫認爲,端午節後,進入夏季最熱的月份,上火、中暑現象容易發生,而此時常用竹葉和葦葉,可以起到解暑除煩的效果。蘆葦葉、竹葉是名副其實的一次性綠色食品包裝。一經高溫蒸煮,不僅爲食物增添一種清香之氣,其中的營養物質也充分地浸透到食物中了。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2等營養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胃健脾、固表止汗、止瀉、安胎、解毒等作用,《本草經疏》記載:“糯米補脾胃,益肺氣之谷。脾胃得補,則中自溫,大便亦堅實。溫能養氣,氣充則身自多熱。”作爲輔料的紅豆能清熱解毒、淡滲利濕,大棗更是藥食同源的寶貝,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能。
粽子雖然味美但不宜多食,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時間較長,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或肚子悶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狀,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不要吃粽子,不要吃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黃瓜等,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對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紅豆粽和甜粽子不適合多吃;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議不要吃肉粽、蛋黃粽等過于油膩以及脂肪、蛋白過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脹氣;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吃時要細嚼慢咽,便于消化。
飲雄黃酒
各地都有在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雄黃,作爲藥用,主要是外用于殺蟲、解毒,治療癰腫疔瘡、濕疹疥癬、蛇蟲咬傷等。雄黃酒塗抹在小孩面龐、耳鼻、額頭及手足心等處,目的也是使孩子們免受毒蟲、蛇蠍傷害。雄黃酒多飲易中毒,因此應引起重視。
挂香囊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挂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常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後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爲有祛風散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醒腦通竅的作用,從而起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