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遇的冠病疫情沖擊了全球經濟,我國也正在經曆自獨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蕭條。
單是上半年已有1萬1350人被裁,預計隨著政府的援助措施在下來幾個月停止之後,更多公司會因爲”頂不住“而倒閉,到時候更多人將保不住飯碗。
在這個經濟環境下,照理我國的房地産市場也應該”愁雲滿霧”才是,可是自阻斷措施6月解封以來,新推出的私宅項目銷售業績卻頻傳佳音,8月份售出的1225個私宅數目甚至比去年同月的955個高出了28%,令人匪夷所思。
爲什麽經濟不景氣,人們還願意砸大錢買公寓?難道他們不擔心自己可能失業,或者房地産價格接下來會下降?究竟是什麽因素促使他們在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還要進場投資房産?
根據國立大學學者最近發表的分析,房地産市場和經濟情況脫軌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全球經濟不景氣帶動利率下調,本地銀行的房屋貸款利率也普遍偏低。對購屋者來說這是好消息,因爲他們每月要支付的房貸數額不會這麽多。但新加坡公寓動辄就上百萬,加上低靡的經濟情況,筆者認爲低利率最多只是輔助因素,但不會是房市蓬勃的主要原因。
其次,政府在4月和5月份推行阻斷措施,導致原本有意購置房産的人不能按原定計劃進行。按兵不動兩個月後,這些人在阻斷措施解封後都紛紛進場,這應該是推動房地産項目的主要原因。
話雖如此,看到經濟情況這麽糟,如果不是一定非得這個時候買房,正常情況下人們還是會觀察一段時間才行動,以免將來後悔“買了貴房”。
筆者認爲,國人手頭上擁有的流動資金寬裕,也是導致房地産市場不受經濟影響的重要原因。
過去幾年有不少大型的公寓項目被發展商收購集體重建,舊住戶手上擁有現金但還在物色房屋的大有人在。只要是他們喜歡的地點和設計,這些人不需要大額貸款,也不必擔心首期付款,甚至全數用現金購買新居都沒問題,對他們來說經濟好不好和會不會失業都不是考慮因素。
國立大學的分析也認爲,外國買家對本地的房産有信心,他們的購買協助穩定了疫情下的房地産市場。據市區重建局的數字顯示,外國人和永久居民8月份購買新公寓的人數占所有買家的15%。雖然有一定的幫助,但卻不是很顯著的支持力量。
經濟前景不明朗,新公寓項目卻賣的火紅,政府自然擔心國人會被發展商的銷售數據誤導, 引發一場“恐慌購屋潮“。
雖然早期政府推出的房産降溫措施依然有效,市區重建局還是決定從即日起限制發展商向同一單位的買家一再重新發出選購權書(option to purchase,簡稱OTP),也就是禁止將OTP期限一再延長。
一而再、再而三的讓同一個買家在OTP到期後,重新獲得同個單位的選購權,錯誤反映了發展商的銷售數據,不知情者會以爲發展商又售出了很多單位,事實上一些新售出的單位數目是早前已經售出的同個單位。
這類買家的數目不大, 但政府希望糾正這個漏洞,提醒所有買家在謹慎考慮自己的財務狀況,應該准備要在有效期內行使OTP,才作出購買房地産的決定。
整體而言,我國的房屋市場是嚴謹而有規劃的,但市場會根據經濟、政治、供求情況等因素發生變化。只有在能力範圍內購買房産,才不會在突發情況下措手不及,燒到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