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久未退散,導致本地社會、經濟及就業方面持續受到沖擊,也讓更多街頭露宿者選擇求助社區安宿處,希望得到落腳之地。
《海峽時報》報道,截至11月中旬,由本地21個社區夥伴經營的社區安宿處(Safe Sound Sleeping Places,簡稱S3P),基本上已完全住滿,更有近100人在候補名單上,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造成以上現象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兩點:
- 提供社區安宿處的團體逐漸減少;
- 需要暫住庇護所的街友日益增加。
社區安宿處(S3P)是社會及家庭發展部主催,由本地一些善心的社會與宗教團體響應,無償提供街友的臨時住宿。這項計劃旨在給予無家可歸之人短期庇護,讓他們度過難關,重新振作並再次步入社會。
今年4月新加坡因疫情半封城以來,政府與社區夥伴組成的露宿者夥伴援助網(PEERS Network)就協助了800名街友。
申請社區安宿處的街友與日俱增
去年11月,新加坡首份針對街友進行統計的報告顯示,本地露宿街頭者約1000個,大多爲男性,半數年齡在50歲以上。
自疫情暴發以來,有意入住社區安宿處的申請就有增無減,尤其是在病毒阻斷措施期間。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發言人說:
“經濟衰退導致無家可歸者人數增加。這些人可能是面臨失業而無法負擔公開市場的租金,也可能是與家人或房友之間關系緊張。”
關懷組織Homeless Hearts Of Singapore發言人則表示,各國實施出入境限制後,導致一些原本家在馬國柔佛新山,或者印尼峇淡島的打工一族有家歸不得。
簡而言之,一場無情的疫情,讓更多社會底層人士流離失所,紛紛求助社區安宿處。
好在兩個月的阻斷措施期間,不少宗教團體和社會與福利團體因無法舉行大型活動,許多設施都空置下來,可以暫時作爲這些無家可歸人士的臨時安宿處,數量一度增至超過40個。
解封階段社區安宿處減半
然而,隨著本地疫情受控逐步開放後,上述宗教、社會與福利團體都逐步恢複了正常活動,只得無奈退出計劃。這使社區安宿處數量幾乎減半,目前只有21個社區安宿處在收容著560名街友。
新加坡希望教會(Hope Church Singapore)旗下的希望中心(Hope Centre)就是被迫退出計劃的其中一家機構。
在阻斷措施期間,希望中心曾騰出兩間活動中心,供16名男街友和18名女街友遮風擋雨。
希望中心發言人透露:
“阻斷措施開始後,我們意識到無家可歸的人(在公共場所)甚至沒有地方坐下來休息……所以我們選擇站出來提供援助。”
然而開始解封後,那兩間活動中心重新用來進行孩童及年長者的日常活動,希望中心只得在8月底停止收容街友。
卡欣回教堂(Masjid Kassim)和亞細亞吉林回教堂(Masjid Assyakirin)也在今年4月至5月分別收容了10名及7名街友。
除了提供臨時避風港,回教堂也提供基本生活援助。
新加坡伊斯蘭宗教理事會(Muis)發言人表示:
“在留宿期間,居民(街友)得到每日食品券、免費Wi-Fi,以及基本的洗衣設施。阻斷措施結束時,他們還得到了交通和經濟援助。”
過渡期的臨時庇護所
一名3月至8月住在社區安宿處的陳先生(離婚人士,70歲)告訴《海峽時報》,他曾是一名加油站服務員,每月領1500新元工資,失業後實在無法負擔高昂的房租。于是,社區安宿處成了他在申請租賃組屋過渡期間的臨時庇護所。
陳先生說:
“社區安宿處還不錯。他們幫了我很多。我已經老了,還能去哪兒呢?”
據了解,他失業前一直都住在公司宿舍內,每月只需付25元的床位租金,與七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
陳先生目前在社會服務辦事處的協助下,已經在10月入住一房式租賃組屋,也找到了月薪1800新元的保安工作。
仍在運營的社區安宿處
聖經協會(Bible Society)的慈善臂膀——SowCare,今年4月開始收容街友,將位于亞美尼亞街(Armenian St)舊址的有蓋停車場,改裝成社區安宿處。
去年11月開始收容街友的楊厝港福音堂也將館內的有蓋停車場設計成收容所,並于夜晚提供給15人暫住。街友可睡在折疊式床上,任意使用Wi-Fi、電視、洗衣機和廁所。
楊厝港福音堂的牧師Rick Toh說:
“他們(街友)大多是晚上過來,隔天早上7點半離開。這是一項長期計劃,我們將繼續實行下去,直到這種需求不存在爲止。”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發言人表示,該部門將繼續與社區夥伴緊密合作,持續增加社區安宿處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