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段陳述:
“冰淇淋銷量最高的時候,就是溺水事故發生最多的時候。”
因此我們就能斷定,一定是吃了冰淇淋導致人們更容易溺水嗎?
當然不是!
冰淇淋在天氣熱的時候賣得最好,而人們在天氣熱的時候本來就會更想跑去海邊或泳池戲水,天氣熱有可能才是溺水案例變得更多的原因。
上面這個舉例是統計學中的因果謬誤(Causal Fallacy),硬把冰淇淋和溺水兩個沒有因果的事件混爲一談,而科學最忌諱的就是這種“亂牽關系”的因果解釋。
再看看下面這句話:
“挪威33名年長者在注射冠病疫苗後死亡!”
有沒有很聳動?有沒有很可怕?
所以他們統統都是打了疫苗才死亡的嗎?
部分國家,包括新加坡展開冠病疫苗接種計劃後,有關疫苗的各種消息,就在反疫苗人士和部分不負責任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陷入被“亂牽關系”的麻煩當中。
不詳加解釋背後的來龍去脈,不在真正原因出爐後追蹤報道作出澄清,這種近乎危言聳聽的報道角度難免會讓閱聽人産生一種“冰淇淋讓人溺水”的錯誤印象,進而在忽視科學證據的情況下作出“疫苗好危險”的結論。
以上面提到的“挪威33名年長者在注射冠病疫苗後死亡”爲例,在部分媒體或意見領袖(KOL)的渲染和刻意放大下,互聯網開始出現了省略其他因素,把疫苗指向唯一罪魁禍首的風向。
他們不一定會告訴你,挪威藥品管理局日前已發布調查結果,33名老人的年紀都超過75歲,同時本身也患有嚴重的疾病卻身體非常虛弱,上述老人的死亡其實和疫苗沒有直接關聯。
“我們不能說他們是死于注射疫苗,只能說這純屬巧合,我們無法證明疫苗是直接的導因。”
他們也不會告訴你,挪威養老院每天平均約有45人死亡,因此挪威公共衛生署長史托騰伯格(Camilla Stoltenberg)強調,這不代表死亡人數異乎尋常,或和疫苗有關。
時間點上來說,挪威33名年長者的確是在注射冠病疫苗後死亡,但死亡原因卻不必然和疫苗有關系。
但部分媒體和各種博取流量的內容農場的取材,卻有引導讀者把目光集中在“疫苗”和“死亡”,潛移默化下將兩者扯爲一談的嫌疑。
年老加上體弱多病,以及挪威老年人口的自然凋零,可能才是因果推導中被刻意隱藏的“天氣炎熱”,而疫苗則在部分媒體爲了點閱率或某些特定議程模糊焦點下,背了和“冰淇淋”一樣的黑鍋。
除了死亡案例,人們注射疫苗後産生副作用也是部分媒體非常熱衷渲染的話題。
法國6人出現不良反應、以色列13人面癱、印度51人嚴重副作用……配上接種者面癱的聳動照片……
他們不一定會告訴你,被某些平台大肆宣傳有13人出現面癱的以色列,已有近200萬人接種疫苗,其中報告出現副作用的只有1127例,且多數只是輕微狀況。
而在展開大規模接種計劃的美國,嚴重過敏反應的發生率是每100萬人中只有5.5起相關案例。
他們不一定會告訴你的是,無論是冠病疫苗或其他疫苗,接種後身體出現反應都是正常的情況。
疫苗的作用本來就是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借由“模擬”感染的情況,讓人體提前“演練”抗擊病毒,進而産生免疫力。
拿本地最早投入使用的輝瑞—BioNTech爲例,衛生部列出的可能副作用包括:
- 注射處疼痛、紅腫;
- 發燒、發冷;
- 頭疼、肌肉或關節疼痛;
- 疲勞;
- 頸部或手部的淋巴結腫脹。
這些副作用通常會在3天內,或最長7至10天內消失。在某些狀況下,疫苗可能造成嚴重的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臉部、喉嚨、眼睛嘴巴腫脹等,此時民衆應盡速求醫。
爲了盡可能排除風險,當局也不建議孕婦、16歲以下孩童以及免疫力較弱或對多重藥物過敏的人士接種疫苗。
那些強打疫苗副作用的論述,沒有告訴你的是,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必須分開來看。
下面引述領導我國療法和疫苗(Therapeutics and Vaccines)專家團的薛寒友教授
說法,他同時也是國立健保集團的副集團首席執行總裁(醫學教育和研究)。
“安全性指的是會對個人産生實質傷害的事情。”
“但耐受性是你可能會有輕微發燒或頭痛,吃個藥隔天就會好了。有些人會産生這些副作用,但這並不影響整體疫苗的安全性。”
根據法新社統計,全球目前已注射超過四千萬劑疫苗,而産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案例是少之又少。
面對這場本世紀最嚴峻的疫情,保持警惕是好,但過度制造恐慌,導致人們抗拒最有希望逆轉疫情的疫苗,對戰勝冠病一點幫助也沒有。
科學才是人們戰勝病毒最可靠的工具,而疫苗就是科學。爲民衆傳遞信息,肩負維護公共利益責任的媒體更不該站在科學的對立面,嘩衆取寵地嗜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