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掉羅敏申,不只是關掉一個不賺錢的百貨公司。
關掉羅敏申是關掉一個時間膠囊。
裏面寄存新加坡人162年的點點滴滴以及快樂記憶。難怪在羅敏申最後一個月工作的我看到有人來逛街也逛到淚光閃閃、抑或悲從中來,甚至有些人義憤填膺。
說著說著就哭了的錫克族老太太
第一個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名錫克族的老太太,她年約70歲,她說她從年輕到老只上羅敏申購物,衣服、鞋子和生活用品都在這裏買。
由于年紀大,身邊只有女傭帶著。她結賬時有點手忙腳亂,我親自帶著她去收銀處處理,那幾十秒的時間她又申訴爲什麽說關閉就關閉,情緒一上來感覺淚花都被逼出來了。
這類的“常客”非常多。有些每周都來,有些天天來。
後來我又再見過她一次,沒有再買我的東西,只對我點頭微笑,之後她又拖著落寞和臃腫的身影去捕捉她的往日記憶。
一般華族感情比較內斂,如果要說什麽的,肯定是先深刻批判再追思。
第一套工作服和結婚便裝都在羅敏申購買
我記得有一次有位年約70的女士,東西沒想買卻站在我們的櫃台細數羅敏申的曆史一般。
她算是當年的精英,小時候由家人帶著她來購物,大學畢業後在政府部門工作的第一套工作服也在這裏購買,結婚那天的便裝連衣裙也在這裏買。
然而,她卻認爲羅敏申素質一直在下降,不複過去有獨特性,服務水平也下降。
老太太滿腹苦水,那天我老板出奇的有耐性陪著她聊,我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內忙活,什麽都聽到,後來覺得需要“解救”我老板就出手。
最後,嬌小、短發、儀容端整、披著一條名貴絲巾的這名女士歎一聲長長的氣後離開,之後再沒在我們的絲巾櫃台出現過。
大概在她眼裏,現在的貨品都達不到她的標准,她也懷念當年全部職員只說英語的歲月。
那種不再的優越感和少數人擁有的獨特性、從單語到多語包容的過程,大概讓她有點落入凡塵和受傷的感覺。
學習成績好,才能逛羅敏申
又有一次,一位較年輕,年約50多歲的職業女性走過我的櫃台,她突然停下端倪周遭的一切,然後一直搖頭說:唉,這樣就快沒了。
我問她怎麽了,她笑著說只是一時感慨,因爲她忽然想起小時候只要學習成績好,爸爸的第一個反應就是:
來,女兒,我帶你上羅敏申去!
我還記得她學她爸爸那個潇灑、在空中豎起和甩甩食指,召喚家人出門的手勢,她邊說邊笑邊走遠,又是一個來緬懷前塵往事的人。
羅敏申顧客群年齡偏大
我記得我自己多次參加家人婚禮的連衣裙也是在羅敏申購買,因爲這裏集結國外幾個大品牌,因此對我來說也是回憶滿滿。
很多年前,我的第一件絲綢長裙就是在萊佛士城買,一直認爲絲衣服的款式老氣,結果英國品牌把絲綢設計得那麽漂亮;前年我的生日禮物也是在那裏買。
其實從客源來看,羅敏申顧客群年齡確實偏大,包括我在內,它不但老早流失或沒有吸引年輕的顧客群,連原來忠于它的老顧客也沒能守得住而漸漸流失。
“吃老本”總不能過日,定位不明(既要高擋又想本土化),固步自封才是它的致命傷。管理層無力或無意在消費習慣改變後殺出重圍,進行內部提升和更新以迎合新時代、新消費群的喜好才是羅敏申真正隕落的原因。
疫情來襲只是順水推舟使一切變得名正言順而已。
關于羅敏申的議題,通常是從顧客們問我真正關門是哪一天開始,直到12月下旬我們工作人員都不知道哪天關門,因爲“未知”,一定換來顧客的長籲短歎和迅速進入時光倒流機。話題一講開,有些顧客真的會高談闊論,簡直逼進經濟評論家的架勢。
華族男士:羅敏申不思進取墨守成規
我記得有位華族像專業人士的男士和妻兒來買耳環,包裝那些聖誕禮品的些許時間裏,他說他對羅敏申清盤一點都不意外。
他說不單是羅敏申不思進取,他認爲本地的百貨業者其實都沒有進步,墨守成規;世界在改變了卻絲毫沒有迎戰數碼時代的到來,當然是要逐漸被時代淘汰的,羅敏申只是開始而已。
他甚至還預言哪一個商號也可能岌岌可危,站在旁邊他的妻兒和我頓時感覺像他的演講聽衆了。
我覺得這倒是真知灼見。
改變從來不等人,自己不擁抱改變,下一個改變可能是自我消失,被時代淘汰。我從商,我也嚴正警惕自己:不改變,市場就會抛棄你。
到了後期,前來的顧客若聊開情緒就越激動,感覺要快快買下什麽來紀念羅敏申,買什麽都好。
我最喜歡看到孩子帶著年邁父母和孩子來逛街,耐心十足的爲他們選購禮物。也有一些顧客會操心我會失去工作,非常溫馨。
後來因爲越來越忙,我們根本不願挑起話題,買完就趕緊“打發“他們走,否則有些顧客買完了還真會駐足停留和抒發感情,簡直把我們當成心靈輔導師了。
一個從殖民時代穿越到馬來西亞聯邦建立、分裂到新加坡獨立和建國,見證我們新加坡的誕生和興衰,根植于本土的羅敏申曾傲視同業,成爲高品質商品的同義詞,自有它優越的一面。
至今留存本地的本地姜零售百貨業屈指可數,例如美羅和奧奇,外來品牌有高島屋、伊勢丹和BHG等,它們能如何抵禦未來的嚴峻挑戰,不成爲下一個羅敏申將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