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總理說,新加坡正同有意願的國家商討相互承認冠病疫苗接種證明,這是恢複國際旅遊的其中一個必要步驟。
李總理的這一表態,完全不讓人感到意外。之前,澳大利亞昆士蘭航空公司已經表明,今後只允許注射過疫苗的乘客登機。
換句話說,除了證明身份的護照,國際旅遊今後也須要出示“疫苗護照”。
當然,因爲還在研究階段,最終的疫苗護照會是以什麽形式出現,現在還說不准。因爲各國所采用的疫苗種類不同,而不同種類的疫苗,效果也不一樣;加上未來估計還會有新的疫苗上市,所以要如何制定發放疫苗護照的標准,恐怕還得經過一番討論。
由于政治因素,加上假信息和陰謀論盛行,質疑疫苗的言論市場並不小,特別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所以雖然發達國家囤積了大量的疫苗,引發了疫苗國際分配不公的抨擊,不少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民衆,還是拒絕接種疫苗。當然,另一些則是健康原因而無法注射疫苗。
疫苗接種者 VS 未接種疫苗者?
從公共安全的角度說,今後的世人就分成了“安全”的疫苗接種者,以及沒有接種疫苗者。
後者無論是出行或是日常生活,難免會遭遇差別對待,因爲跟他們接觸的人,感染冠病的風險相對比較高。
這個事實,讓所謂的“社會正義”理論要求結果均等的目標,在現實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不管是什麽原因,有注射疫苗的人比沒注射的人,更不容易傳染冠病,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人們對風險較高的沒有注射疫苗者敬而遠之,也符合情理。如果硬要說這是歧視,那也無可奈何。
疫苗國際分配不均?
另一種無可奈何的歧視,就是所謂的疫苗國際分配不均指控。
從大道理說,只有絕大部分國家的人都接種疫苗,世界才有可能恢複正常運轉。但是,發達國家有研發和生産疫苗的能力,欠發達國家沒有。首先照顧自己人,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發達國家當然要保證本國國民都有足夠的疫苗供應,才會去考慮其他國家的需要。沒有正常人會把路人甲當作至親一樣來對待,在常識匮乏的當代,這種尋常道理只能反複強調。
所以,疫苗護照的施行不但是大勢所趨,也是理所當然的。
只是,目前在國內的做法,沒有必要因爲疫苗的出現而改變;也就是說,疫苗護照只應該用在出國。在國內,如果有繼續戴口罩、量體溫的要求,在公共場所就應該對所有人一視同仁。
對于那些因爲健康原因而無法注射疫苗者,如果因此而無法出國旅行,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在表示同情之際,我只能實事求是地說,生活本來就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