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要問新加坡有哪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華人俱樂部,那怡和軒俱樂部絕對要算其中的一個名頭響亮的老字號。怡和軒俱樂部是新加坡文物保護單位,曆史上曾爲新加坡華人社團核心機構,會員均爲新加坡華人僑領和商界領袖人物,俱樂部各類華人富翁、政界、商界名人雲集。陳嘉庚、林以順、陳六使等知名南洋華人領袖都曾當過該俱樂部的主席。
不僅僅是富豪消閑的場所
成立于1895年的怡和軒俱樂部,是新加坡華人社團中的百年老字號。俱樂部初期會員不多,1939年增至100多人,目前有會員數百人。
作爲新加坡曆史最悠久的華人俱樂部之一,怡和軒自創辦以來,不僅是富商消閑的地方,而且與時代共呼吸,扮演重要的社會角色。
這裏就不得不說一說怡和軒與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之間的關系。
你可能沒有聽說過怡和軒俱樂部,但相信很多人一定聽過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這個名字。同爲百年老字號,成立于1906年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一直以來都是領導新加坡華社的主要力量。與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一樣,怡和軒俱樂部在新加坡華人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價值與地位。中華總商會是新加坡華社工商界人士的行業團體,集中了華社商業精英,作爲中國政府和英國殖民地政府認可的商會機構和華人最高領導機關,自成立之日起,就在照顧華族福利、爲中國赈災、資助教育、支援抗戰等各方面,全面發揮作用。
而怡和軒則主要是作爲華社工商界人士消閑的俱樂部,承載社交功能。但是在新加坡獨立前特殊的曆史背景之下,怡和軒超越消閑的範疇,與總商會密切合作,相輔相成,成爲新加坡華人參與中國社會運動的中樞之一。
雖然怡和軒沒有直接投入中國和新加坡的社會活動,但由于曆屆主席、理事及會員同時也是中華總商會的會長或董事,包括陳六使、高德根及孫炳炎等,兩者的領導層很大程度是合二爲一的,因此,由中華總商會發動的各種社會活動如救災工作、爭取公民權運動、爭取華文教育平等地位、創辦南洋大學、商定由連瀛洲赴美國聘請林語堂爲南大校長等決定,都曾在怡和軒醞釀和討論,形成了華社領袖在怡和軒討論重要課題、再由中華總商會出面發動的決策運行模式。
圖爲怡和軒會員和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孫中山的合影。
與時代共呼吸,扮演重要的社會角色
作爲新加坡曆史最悠久的華人俱樂部之一,怡和軒自創辦以來就不斷在扮演重要的社會角色。俱樂部曾領導新加坡華人社會、甚至東南亞華人社會支持辛亥革命,支持抗日,並作爲南洋華僑籌赈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的總部。
該俱樂部本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黨無派、關心民族、關心國家”的精神,積極支援祖國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參與區域性重大活動。開展禁毒、提倡衛生、贊助公益活動。
1937年怡和軒組織新加坡華僑籌赈祖國難民委員會及新加坡華僑自由公債勸募委員會。
1945年10月,陳嘉庚從印尼避難回返新加坡,他繼續擔任怡和軒主席兩年(1946-47)。
怡和軒曾接待過許多中國政要和外國領袖。最轟動的是1946年3月19日接待印度民族領袖尼赫魯,那時候印度還未擺脫英國殖民地而獨立。
1950年代,在推動華社爭取公民權及創辦南洋大學的重大事件上,怡和軒也曾扮演重要的角色。
1955年,在林德憲制下由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推動成立的民主黨,也得到怡和軒的支持,黨址就設在怡和軒俱樂部內。
中國從祖國變成了外國,但俱樂部仍一直心系中華
陳六使接替陳嘉庚出任怡和軒俱樂部主席,在新華社會和怡和軒的曆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轉折點。在新加坡華人的政治認同上,陳六使接任後的怡和軒俱樂部關注的焦點中國從轉向了本土,陳嘉庚回到中國則標志華人社會以中國爲本位認同的時代的結束。
抗日戰爭勝利後,俱樂部曾積極支持祖國的解放戰爭。新加坡獨立後,俱樂部仍在不斷積極開展促進中新兩國友好交往和中國經濟建設的各類活動。
2008年四川大地震,全球華人爲之心顫。秉承傳統,怡和軒在第一時間作出了反應。短短幾天裏,怡和軒彙集了會友近十七萬新元的義款,這包括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會員捐獻的十萬元。5月21下午,主席林清如將收到的義款送交中國大使館,並代表怡和軒,在使館的吊唁處向罹難者致哀。
21世紀的怡和軒將更多向公衆開放
在新加坡獨立後,怡和軒仍舊致力于慈善公益事業,對社區及慈善福利事業作出貢獻,繼續成爲新加坡華人社會企業家、商人和社會領袖的聚集地之一。會員中的許多人除了自己的經營領域,還在會館、民衆聯絡所、醫院、學校、基金會、慈善團體等任職,他們早已突破地緣、血緣和業緣的華社傳統聯系紐帶,爲新加坡整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而效力。“集賢達于一室,寓娛樂于公益”是怡和軒的傳統精神。這種精神貫穿著它超過一個世紀的活動,並將繼續發揚光大。
俱樂部曆任主席/總理:
林推遷(1914-1922)
陳嘉庚(1923-1926、1928-1930、1935-1947)
林義順(1927、1931-1932)
李俊承(1934-1935)
陳六使(1948-1963)
高德根(1963-1965)
孫炳炎(1965-2001)
黃鴻美(2001-2003)
林清如(2007-2013)
謝萬森(2013- )
聯系怡和軒俱樂部:
地址: 43 Bukit Pasoh Road Singapore 089856
電話: 6223 9797
傳真: 6222 2745
電子郵件: admin@eehoehean.com
官方網站: www.eehoehean.org
相關活動
【9月27日】講座:華人移民的宗族與東南亞華社――以閩南爲例
明朝中後期開始,中國人開始大批移民到南洋。他們有的是父子、兄弟一起移民,甚至是同村同宗一起移民,這就必然會把中國傳統的宗族制度帶到東南亞。這些宗族制度到東南亞之後是如何運行的?有什麽新的發展趨勢?對新馬華人社會的形成與發展有何影響?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劉雲副教授將以陳慶炎總統與永春人陳金聲家族的關系、吳作棟返鄉祭祖,以及前總統黃金輝率子孫18人會福建漳州認祖等故事爲鋪墊,談宗族觀對東南亞華人社會的影響,也會提到漳州薛佛記家族與陳笃生家族對新加坡早期的貢獻,鼓勵新老移民在認祖歸宗時不忘對本地的建設和貢獻。
講座:華人移民的宗族與東南亞華社――以閩南爲例
日期:9月27日(星期六), 2pm簽到,230pm開講,4pm結束
地點:怡和軒(43 Bukit Pasoh Rd, Singapore 089856)
主辦單位: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校友會、新加坡漳州總會
協辦單位: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怡和軒俱樂部
主講:劉雲副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曆史學博士
主席:許振義,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校友會文教主任
講座免費,歡迎各位參加。把姓名和手機號發到jing2001sg@gmail.com即可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