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馬來西亞,請簡稱馬來西亞爲“大馬”
馬來西亞,俗稱大馬,位于東南亞,是一個由前馬來亞聯合邦、北婆羅洲及砂拉越所組成的聯邦制國家,全國面積共329,845平方公裏。馬來西亞共分爲東西兩大部分,之間有南海相隔著:西半部位于馬來半島,常稱爲“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和印尼廖內群島接壤;東半部常被稱爲“東馬”,位于婆羅洲島上的北部。全國人口超過3000萬。
馬來西亞西馬的法定宗教雖爲伊斯蘭教,但國民于憲法下享有宗教自由;種族方面,馬來西亞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伊班人、卡達山人、峇峇娘惹及其他殖民時期留下的英國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等歐洲後裔共同組成。
馬來人≠馬來西亞人
馬來族,習慣上多稱爲馬來人,分布于東南亞。馬來族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前者指分布于婆羅洲、馬來半島南部及蘇門答臘東南部的一個民族,該民族在馬來西亞人口最多,又稱巫族。而廣義上,馬來族有時候也用來指印度尼西亞語族族群甚至整個南島語系族群(所以,除了馬來西亞有馬來人,印尼也有馬來人。只不過前者是馬來西亞籍馬來人,後者是印尼籍馬來人)。
從15世紀馬六甲黃金王朝開始,大量馬來人由古代印度教轉信伊斯蘭教,主要分布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文萊、菲律賓和大洋洲等。菲律賓的馬來人由于西班牙殖民緣故而信奉天主教(除了摩洛人)。
對于獨立日前的就居住在馬來亞及新加坡的居民來說,這個定義是寬松的,只要當時在語言、宗教及文化上是認同馬來風俗,就可以被視爲馬來人,因此它不同于人類學的馬來民族。
根據憲法定義,馬來人是實行馬來風俗(習慣法)和文化的穆斯林。然而,對于在獨立日以後才有意歸化爲馬來人的第三代以上非馬來人來說,除了要在語言、宗教和文化認同之外,還必須擁有上述人們的血統,才可以成爲馬來人。比如非土著和馬來人通婚的後代,一般都會被自動歸類爲馬來人;而單單信奉伊斯蘭教、說馬來語及奉行馬來文化的非馬來人則不會。
然而,如果任何一個馬來西亞馬來人有意退出伊斯蘭教,必須經伊斯蘭法庭批准。一般上宗教局會在執法和司法上對其勸阻(視各州屬的伊斯蘭法律而定)。如果某馬來人獲伊斯蘭法庭批准成功退出了伊斯蘭教,此人在法律上就不再被視爲馬來人。到目前爲止,成功退出了伊斯蘭教的馬來西亞馬來人的人數很少,聯邦法院在麗娜喬(Lina Joy)改教案中判決穆斯林改教必須取得伊斯蘭法庭的許可,非宗教法庭無權幹預。
中國網友最熟悉的馬來人應該是《我是歌手2》裏的茜拉。
馬來西亞華人≠馬來人≠中國人
馬來西亞華人(或馬來西亞華裔、大馬華人)指明清至民國數百年來自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西亞的移民後代。馬來西亞華人是該國第二大民族,總人口約700萬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于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槟城州)、怡保(霹雳州)、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亞庇(沙巴州)和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北京條約》,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由于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或稱爲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爲礦工、種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爲“新客”。這時期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爲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
有些人誤將馬來人當成馬來西亞人的簡稱。其實馬來人只是馬來西亞的民族之一,馬來西亞人不等于馬來人。而馬來西亞人指的是擁有馬來西亞國籍的人士,包括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三大民族及各少數民族。馬來西亞人的簡稱可用大馬人,而當地華人則被稱爲“馬來西亞華人”或“大馬華人”而非“馬來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代表
馬來西亞華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他們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他們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
相比于馬來人,中國網友熟悉的馬來西亞華人就比較多了。
梁靜茹
戴佩妮
曹格
品冠
光良
李宗偉
(記得梁靜茹在微博上爲李宗偉加油,結果被一群網友圍攻“不愛國”,以後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馬來西亞華人最無奈的問題:“爲什麽你的中文那麽好”
由于馬來西亞華人堅持捍衛華文小學、華文獨立中學與國民中學華文課程,並有華文報紙與媒體,以及華社組織的支持(華教、華文媒體、會黨合稱大馬華人三大精神支柱),一般都能使用流利的華語交談。在平常生活以及非正式場合下,多數的馬來西亞華人慣用混合各種方言、英語與馬來語的“羅惹式華語”。在華文學校、廣播電視、公開正式場合或演說,則使用標准華語。近年馬來西亞華人與大中華經濟圈往來頻密,標准華語因而受到重視。
華人遷居馬來西亞數百年,其祖居地大多位于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是以各種方言,也隨著祖先南來,且在馬來西亞繼續流傳。目前仍爲人們所使用的方言,依據祖居地由北而南排列,包括閩清話、興化話、閩南話、客家話、潮汕話、粵語、海南話、廣西粵語等等。在鄉村地區,同一方言群聚居較多,會有較單一的方言。在市鎮地區,雖有一到兩種強勢方言,但人們中多通曉各種方言,能夠快速轉換對答。另外,在二次大戰後,當時中華民國最富裕的地區,例如上海、江蘇一帶吳語系華人,帶著資金及技術南下,逃離戰火。這批富裕的上海大亨用技術人士,部份移居香港、澳門及台灣,亦有相當部份移居至現稱的吉隆坡、槟城、馬六甲及文萊。故現在當地的上海、江蘇後裔仍普遍以滬語(上海話)交談。
馬來西亞華人姓名的英文拼字,目前也是大馬卡與護照登載的正式名字,多是依據父親一方的方言而來。例如,姓氏“張”字可能拼爲下列其中一種:Chong、Tiung、Chang、Tiong、Teo、Cheong。馬來西亞華人拼寫英文姓名時,習慣直接將三個字或四個字分開,首字母均大寫。例如已故華教鬥士沈慕羽,姓名拼爲Sim Mow Yu。
馬來西亞華人是尴尬、獨立而又悲壯的:他們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卻因爲政治因素而不爲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爲世人所知;他們跟其他馬來西亞同胞(例如馬來人、印度人)的差別很明顯,黃皮膚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額外顯眼,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他們擁有華人的面孔、講流利卻稍帶口音的華語、但卻又不是中國人,甚至有很多大馬華人從來都沒有踏上過中國的土地;馬來西亞華人,仿佛就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混血兒,究竟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