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舊照片,換上演員的臉。當然,這是一張正常的照片。後面的劇照充滿高能預警,小心雷倒。
8月8日,上海新加坡商會慶祝SG50金禧年國慶千人晚宴的壓軸大戲就靠它了!音樂劇《發記咖啡店》,滿滿都是新加坡元(xiao)素(dian)。
發記是個普通的咖啡店名字。在獅城,咖啡店是民衆情感交流的聯絡站,更承載了幾代新加坡民衆的人文精神。無論是日月更替還是時代變遷,咖啡店所映射的人文情懷始終星火相傳。 通過說、演、歌、舞描繪了50年新加坡有關 “家” 的故事。酸、甜、苦、辣都濃縮在一杯只有新加坡人能懂的咖啡烏(指不加奶的咖啡)中。
阿水和阿梅(新加坡一部電視劇代表作《霧鎖南洋》中的男女主角)揭開了整個故事的序幕。五十年前,百廢待興。咖啡店也開業了。
爲了蒲扇湊足這些道具,劇組也是滿滿的心血。
阿水和阿梅。阿梅的扮相太美我有點不敢直視。
六十年代,作爲社會底層的阿水和阿梅從李光耀領導的政府身上看到了社會的穩定和新時代的希望,五腳基的“發記咖啡店”就此誕生。
演員Jack Derong爲了能被舉起來,兩周內瘦了14斤。看在這麽辛苦的份上,拜托讀者諸君一定要把他想象成劇中的李光耀。
步入七十和八十年代,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全民運動並樹立了新加坡的identity。節省用水、禮貌運動、計劃生育、講華語運動等都是當時社會需要改變的現狀。看似其貌不揚的新政卻爲日後新加坡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那時也是新加坡海納百川接受國際文化的曆史時期,如西洋歌曲John Travolta的disco風潮、台灣和香港無線的電視劇”保镖”、”上海灘”曾是獅城百姓茶余飯後的熱門話題。
(簡直就是曆史教科書,主創編劇爲了堆入這麽多知識點真是辛苦了)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不斷崛起的新加坡同樣也經曆過國際金融危機的低潮期。當金融風暴席卷獅城的時候,新加坡政府和獅城人民展現出史無前例的團結和堅韌不拔的品質。政府通過增加基建投入進行政策調控,老百姓通過節衣縮食來度過難關。最終,新加坡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金融危機。而當時的基建投入也造就了今天新加坡高樓大廈的鱗次栉比和地鐵交通的四通八達。
SMRT乘客滿滿的場景居然也充滿了舞台效果。
故事進入尾聲…最能代表新加坡百姓內心獨白的”小人物的心聲” 和”Home”在優美的旋律中響起。帶領全場千人合唱,高亢的歌聲在向世人宣告:無論我們在哪裏,只要有新加坡人的地方,就有屬于新加坡人的家!
全體演員合影,總共動用了四十多名演職員,前後彩排了四次。
Jack Derong,飾演Phua Chu Kang
“李光耀” 和“女”主角阿梅(那妩媚的一絡留海兒喲)。左邊是新加坡典型的“紅頭巾“女。
男扮女裝的Adrian演阿梅一角
年輕演員, 新加坡國立大學實習生
60年代各種族群衆的代表
這個奇葩大戲的主創班底:男主角 Kent Lau(中),總導演 Lyn Tan(右),編劇, 副導 Ng Shok Been(左)
總策劃人兼導演陳瑞蓮Lyn Tan透露《發記咖啡店》背後的故事:
“我本身在傳媒制作公司擔任總經理, 常駐北京和上海。同時也是上海新加坡商會副會長, 認識很多新加坡人, 狂抓人來參演,最後幕前幕後一共抓到50多個新加坡人。但由于都是旅居上海工作或讀書的新加坡人, 只能周末和晚上排練,共排練了一個半月。演員們都很用心, 排練期間,戰高溫, 抗台風, 同心協力把戲演好。”
“排練這部舞台劇,是因爲恰逢SG50,身在異鄉的新加坡人想爲國家送上海外遊子的感激心意和對國家的思念。想著創作這樣一部劇是因爲建國之路上有我們, 我們也是受益者。我們的成長就是這樣一步步過來的。”
而且,眼哥覺得,這部戲也反映了在上海的新加坡遊子們的生活還是相當歡樂的,在新加坡的家人也可以放心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