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法國國防部15日晚發表公報說,法國戰機當天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目標實施空襲,摧毀該組織一個指揮所和一個訓練營。有媒體稱之爲法國的複仇行動。恐襲之下,以暴制暴,還是溫和處理?或許文化大外交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道路。
近年來,以穆斯林激進組織的爲代表的中國境內恐怖主義的活動漸趨頻繁,並且與海外的關聯也越來越深,嚴重影響中國的內政和外交,同時也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制定一種有效的反恐戰略,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綜觀全球反恐戰略,盡管各國略有不同,但大多有反恐戰略美國化的現象,即采用暴力制裁和輸出民主的方式來反恐。暴力適用于國家對國家,卻不適用于國家對付恐怖組織,而民主輸出也與宗教文化産生沖突,其結果是我們所看到的越反恐怖活動越猖獗。那麽,爲了不重蹈美國的覆轍,中國應該如何反恐?
很顯然,中國不能重複美國的方式。中國實際上既沒有能力像美國那樣在國際層面反恐,也沒有像美國那樣的以武力爲導向的傳統思維方式。中國必須在反恐問題上進行自我創新,發展出屬于自己的有效方式。
那麽,什麽樣的方法才會有效呢?就是在用強力手段遏止恐怖主義囂張的同時訴諸文化方式、通過動員溫和穆斯林來全面管控激進穆斯林主義,在有效縮減和控制激進穆斯林的社會基礎的同時防止激進穆斯林演變成爲恐怖主義。具體地說,中國可以制定一個意在動員溫和穆斯林來管控激進穆斯林的文化大外交戰略。
首先應當意識到,穆斯林激進主義已經是世界一大趨勢。根據激進穆斯林教義的邏輯,如果放任這種趨勢發展,恐怖主義變得不可避免,因爲穆斯林之間的競爭是一種向激進主義的競爭,誰激進,誰更接近“真主”。並且,穆斯林激進主義已經深刻危害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也包括穆斯林國家本身。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中東盡管是世界穆斯林國家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但世界上大多數穆斯林人口並不在中東,而是居住在包括印度、中國和東南亞在內的非中東國家。在印度、中國和東南亞等地區,大部分穆斯林已經相當溫和。東南亞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曾經大力推動穆斯林的溫和化和理性化。
和中國本身一樣,中東地區激進穆斯林也在深刻影響著東南亞地區,使得東南亞地區的一些穆斯林,尤其是年輕人激進化。如果不采取措施,就會演變成這些國家內生的激進思潮。實際上,這個趨勢在“九一一”恐怖主義事件之後表現得很突出,因此這些國家的政府這些年來也面臨防止激進化、反恐的艱巨任務。
那麽,中東地區的穆斯林是如何激進化的?這裏有很多原因,也有大量的文獻研究。不過,從政策的角度來看,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其一,穆斯林內部的教派沖突,不同的教派有著不同的政治力量或政府支持,教派之間的競爭也往往導致政治力量間或政府之間的沖突。今天的穆斯林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是中東少數幾個國家促成的。一些國家的政府提供大量的經濟支持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
其二,西方反恐戰略的失效。現在看來,沒有任何力量,包括西方以軍事爲核心的“硬力量”和民主自由爲核心的“軟力量”,可以阻止激進穆斯林主義對這個世界構成的威脅。
其三,西方理想主義的失敗。西方的理想主義不僅表現爲在中東地區推行西方式民主,更表現在西方本土的實驗。長期以來,西方認爲其開放文化能夠吸收消化本土的穆斯林文化。早期,西方自信地認爲西方文化是“大熔爐”。但顯然沒有成功。沒有人會認爲西方文化能夠完全吸納穆斯林文化。
後來,西方退一步鼓吹“文化多元主義”,即多元文化共存。但文化多元主義也同樣失敗了。很多穆斯林移民的後代自覺很難融入西方主流社會,被邊緣化(不管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結果導致激進化,他們有的在本土從事恐怖主義活動,成爲西方內生的恐怖主義者,有的則奔向中東,加入了中東的恐怖主義隊伍,伊斯蘭組織就是如此。
其四,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世俗化。本世紀以來特別是戰後,隨著各種大衆消費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興盛,宗教不再至高無上,基督教提供精神需求的職能也逐漸弱化;另一方面,正因爲基督教本身的衰落,爲了能夠吸引教徒,基督教也開始與時俱進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比如西方很多基督教國家陸續通過了與基督教教義相悖的同性戀婚姻法。
基督教精神統合性的衰退使得很多的人開始轉入強調精神力量的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力量壯大以及前面所提到的存在于其背後的複雜政治力量的角逐都與穆斯林的激進化有關。在亞洲國家,佛教以及其他民間宗教本來就是一個世俗化宗教。盡管經濟發展也帶動了宗教繁榮,寺廟的香火旺盛,求神拜佛的隊伍絡繹不斷,但其背後則是宗教精神職能的嚴重衰退。
但如果過分誇大中東的穆斯林恐怖主義力量,那麽就會變得非常悲觀。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說,中東地區少數穆斯林極端主義者已經“綁架”了中東和非中東地區的多數溫和穆斯林。人們切不可忽視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溫和穆斯林信徒也是受害者。
在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文化大外交的理性就是,要應付穆斯林極端主義只能用溫和穆斯林的力量。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溫和穆斯林在這方面可以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如果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溫和穆斯林能夠結成一個聯盟,推行一個世界範圍內的溫和穆斯林運動,那麽就會産生非常強有力的影響。就是說,中國和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等多種族、多宗教國家的合作變得非常重要。至少可以嘗試如下政策。
其一,中國可以動員國內的溫和穆斯林力量,加緊和這些國家進行宗教互動,和這些國家一起交流總結各種宗教和諧共存的經驗。印度、印尼、馬來西亞都是多民族和多宗教國家,盡管各種教派之間的沖突也存在,但總體上說各種宗教是和諧共存的。
其二,中國可以和這些國家合作,發展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溫和化政策項目。印度和東南亞國家在這些方面是有經驗可以總結的。中國本身也有很多經驗。
其三,巴基斯坦方面在很多年裏鼓勵穆斯林激進主義,不僅對印度構成了嚴重的危險,而且現在巴基斯坦本身也深受穆斯林激進主義之害。中國可以通過和巴基斯坦的戰略友好關系,鼓勵巴基斯坦政府采取有效的舉措管控和壓縮(甚至取消)宗教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印巴關系的改善,也有利于增進中印、中巴之間的關系。應當認識到,巴基斯坦的宗教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遲早也會威脅到中國。
其四,中國現在正在從事“一帶一路”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不可回避激進穆斯林主義。中國可以結合“一帶一路”,一方面和當地政府合作從事經濟建設,另一方面合作搞文化大外交。實際上,文化交流也是中國“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這裏,要把宗教文化的交流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其五,中國可以借此拓展和西方的合作空間。這樣做並不是說文化外交可以完全取代現在西方的軍事方式。要遏止恐怖主義有時仍然需要軍事手段。並且現實地看,西方也不會放棄軍事手段。文化外交可以是軍事手段之外的另一種選擇,並且可以配合西方的軍事行動。
必須意識到,中國這樣做,也是中國追求軟力量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這樣做,即使目前還很難斷定會不會比現在西方主導的以軍事打擊爲核心的方法更有效,但至少提供了另外一個政策選擇。這可以導向幾個正面的結果。首先,這種選擇和西方的現行做法區別開來,因此彰顯中國外交。其次,拓展和那些具有穆斯林人口的國家(很多都是“一帶一路”沿邊國家)合作。其三,這是一種文化多邊主義政策,有利于文明的對話,防止恐怖主義擴散成爲文明之間的沖突。
總之,如果文化大外交成功了,不僅對中國本身的國家安全有巨大的利益,對區域甚至國際安全有巨大的利益,而且也可以成爲中國和其他國家本身的巨大軟力量。中國、印度等都是基于古老文明之上的國家,這些古老文明國家之間的文化合作有能力爲世界秩序提供一個不同于西方的選擇。
*本文爲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微信ID:IPP-REVIEW)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教授及助理院長楊麗君教授原創文章。版權歸IPP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微信ID:IP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