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淩晨3點,本地政壇元老李炯才以92歲高齡在國大醫院病逝。他曾擔任新加坡文化部政務部長、外交部政務部長、總理公署高級政務部長等職務,退出政壇後又先後出任印尼、韓國、日本和埃及等八國的大使。
李炯才到訪中國不下70次,2007年出版新書展示“華人眼中的中國”
新加坡副總理張志賢在得知消息後,率先在個人面簿上悼念李炯才,形容他是“時代巨人”。
這張年輕時的李炯才與建國總理李光耀握手的黑白照片,就攝于1965年
特別是當李炯才在1970年到1974年,出任新加坡駐印度尼西亞大使期間,積極推動了原本陷入僵局的新加坡和印尼的關系回溫,居功至偉。
1965年的烏節路麥唐納大廈爆炸,是本地極爲罕見的恐怖襲擊案,造成了3死23傷的慘烈後果。
烏節路麥唐納大廈現狀
經調查發現,企圖在本地制造混亂分裂的爆炸案凶手是來自印尼的士兵奧士曼和哈侖。雖然印尼多方斡旋,最終還上訴到英國樞密院(不要問我咋還需要英國出面裁決),三年半後,一直被羁本地的他倆還是被送上了絞刑架。
英國樞密院(UK Privy Council), 1968年7月維持原判
這麽一來,剛立國百廢待興的新加坡就和最大鄰國印尼結下了“梁子”。印尼仗著自己的資源豐富、人口衆多,處處轄制新加坡。這情形一直延續了五年,直到李光耀在1973年訪問雅加達,在士兵的墳上撒了花,才讓雙邊關系逐漸好轉。當時安排李光耀和印尼前總統蘇哈多在事件後首次會面的,就是時任新加坡駐印尼的大使李炯才。
1924年出生的李炯才,在從政前是新馬一帶著名的“一支筆”,先後在《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及《海峽時報》任過職。也正因爲他的文筆了得,又擁有豐富的外交經驗,在89歲高齡時還出版了花10年時間撰寫的《金龍紫鳳:東南亞華人及其混血後裔》一書,研究探索精神著實了得。
事實上,像李炯才這樣的新加坡第一代建國領袖,在完全退出政壇後大都選擇了低調、簡樸的生活方式,不寫自傳,也並不活躍于社交圈。
比方說,建國元老吳慶瑞,曾擔任過財政部長、內政及國防部長、副總理等職,是公認的“新加坡經濟發展之父”、“總建築師”,可說爲新加坡的獨立和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可是很多民衆,都是直到他2010年去世,媒體再次提及他的豐功偉績時,才比較全面地認識他。也就在爲他舉行國葬,停柩在國會大廈三天,供國民瞻仰悼念時,我才有機會在烈日下排隊進入現場,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到這另一位新加坡國父級的人物。
歲月流逝,新加坡的建國一代領導人漸次長辭,在世者寥若晨星,就讓我們從從老照片中再次緬懷。
1959年6月5日,由李光耀領導的第一代行動黨政府在市政廳宣誓就任,左起爲時任教育部長楊玉麟、國家發展部長王永元、文化部長拉惹勒南、衛生部長阿末依布拉欣、內政部長王邦文、財政部長吳慶瑞、副總理杜進才、勞工部長貝恩,以及總理李光耀。
編輯:陳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