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的李成義博士,今天下午3點,在愛妻的懷抱中,安詳離世,享年95歲。身後還遺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和六個孫輩。
▲李成義和他的太太,印尼華人張冶華醫生
李成義是新加坡著名銀行家、華僑銀行創始人李光前的長子,被毛澤東譽爲“華僑旗幟”的陳嘉庚的外孫。他在1965年接過李氏基金主席的棒子,是新加坡非常知名的企業慈善家和社區領袖。
李光前于1952年設立的李氏基金,先後捐資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世界各國的公益事業4億多元新幣。1992年,獲得新加坡總統授予“公共服務星章”;1993年,又獲得新加坡國家福利理事會授予第一個福利團體的最高榮譽獎“余炳亮”獎。
李氏基金在新加坡和中國廣泛開展慈善事業。以新加坡爲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李光前自然博物館,南洋理工大學的李光前醫學院,新加坡圖書館的李光前參考圖書館,南洋藝術學院的李氏基金禮堂等,都是對李成義及其執掌半個世紀李氏基金的最好緬懷。
▲耗資4600萬新幣打造的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
也盡心盡力扶持本地文化和藝術事業
▲新加坡知名中文期刊《錫山》
▲給藝術團體申請資助的回信,非常罕見地常年堅持直排中文用詞古典。
李成義的靈柩停在他位于87 Meyer Road的家裏,明天的悼念活動,會從中午12點持續到晚上12點,後天的則從上午9點開始。葬禮會在5月12日星期四的上午11點開始。送葬隊伍下午1點從家出發,前往光明山普覺寺。
以下內容來自《時代財智》雜志。
李成義:給予是財富的真谛
打開Google搜索引擎,輸入李成義博士(Dr.Lee Seng Gee)或者李氏基金(The Lee Foundation),你會發現除了維基百科有一些簡短的介紹外,其他關于李氏的信息和新聞少之又少,李家成員更是鮮少接受媒體訪問。但提起李成義和李氏基金,幾乎所有新加坡人都會心存感激的微笑。這位行事低調的慈善家,傾其一生都在爲大衆,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福祉做貢獻。《時代財智》非常有幸,以近距離方式聆聽這位行事極其低調的慈善家的心聲。他也用其一生講述一個財富來和去的真谛。
李氏家族的慈善事業可謂源遠流長,著名的新加坡華人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陳嘉庚(TanKah Kee)就是李成義的外祖父。李成義的父親李光前(LeeKong Chian)也秉承“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興辦學校、資助文教和科學研究等社會公益事業,1952年,他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財産,設立了“李氏基金”(後分爲新加坡李氏基金和馬來西亞李氏基金)。直到1967年李光前去世的這15年間,李氏基金共捐助給文教、社會公益款項多達1000萬,造福的人士也數以萬計。
1957年,身爲長子,李成義從父親李光前手中接管李氏基金。截止目前,該項基金已經爲各項慈善事業累計捐贈了超過7億新元的善款。所有受惠人不分種族、語言、宗教、國籍和區域的差別,一律平等對待。教育事業更是占了全部捐款總額的75%,可見李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
在李成義博士看來,能夠幫助他人讓慈善事業充滿了魅力,而他本人也非常享受其中的樂趣。他意味深長地說:“提升教育和學習是李氏基金的基本目標。在新加坡,我們希望國家的未來——我們的年輕人能夠在知識經濟中做好准備。我們願意支持他們實現願景,有朝一日爲國家做出貢獻。”
受父親的影響 “關愛那些不幸的人”
作爲富甲一方東南亞“橡膠大王”的長子,李成義從小到大的生活可謂衣食無憂。可是父親卻把自己大量的財産拿出來無償地支持社會慈善事業。在采訪中談到李光前時,李成義對父親充滿了敬佩與尊重,並坦言父親留給他最寶貴的遺産就是回饋社會的信念。父親始終認爲“那些能獲得超過自己需求的人是幸運的,他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那些不太幸運的人。”
作爲一名名副其實的企業慈善家,被問及企業家和慈善家的區別時,李成義博士認爲,慈善家是在與社會大衆分享自己的財富,並用自己的力量去創造一個美好的社會。企業家則是在積累財富時,不一定會選擇去分享自己的財富。而企業慈善家就融合了這兩種身份,通過經商聚財,再淡然散財“兼濟天下”。
在新加坡,接受李氏基金幫助過的個人和組織不勝枚舉。2011年1月,李氏基金向南洋理工大學醫學院捐贈1億5000萬新元,用于建立李光前醫學院。這是迄今爲止,企業或慈善團體對教育機構捐款總額的最高紀錄。李氏基金接著又撥款500萬新元給新加坡保健集團器官移植服務中心,以擴大移植服務範圍和提高國人對器官移植的認識。2005年,李氏基金捐給新加坡國立大學3000萬新元;2004年,捐贈5000萬新元,用于建立新加坡第三所公立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2003年,爲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捐贈6000萬新元。除了這些,李氏基金還向其他醫療、教育、科技、文化等事業提供了不計其數的巨額款項。
李氏基金不僅讓新加坡人受惠,還讓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受惠。自1980年起,李氏基金就和香港李氏基金合作,先後捐資給廈門大學、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南安梅山光前學村、泉州華僑曆史博物館及其他中國內地公益事業達兩億多元。因爲樂善好施,又積極踐行儒家傳統美德,李成義因此被人們尊稱爲“儒商”,2008年5月的國際儒商大會,他被評爲“國際十大儒商”。
當今社會似乎流行著一種“炫耀式”慈善。李成義博士對此不爲認同,“雖然人們做慈善有不同的動機,但是李氏基金就是做我們所堅信的,這在我們1952年成立時就確定了。”
李成義博士的夫人張治華醫生(Dr Della Suantio Lee)是印尼華裔,她也出生在一個有慈善傳統的大家庭。在結婚之前,張治華是以救人爲使命的醫生,選擇行醫就是爲了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結婚之後,她則把全部的精力和時間,用來支持丈夫的慈善事業。爲此李成義博士非常感激妻子的無私付出,他坦言,“我今年已經91歲了,我非常安享現在的生活,這全都要歸功于我的妻子張治華醫生。”
他充滿感謝地繼續說道,“是她照亮了我的人生,她總是陪伴在我的左右,默默支持著我。我覺得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她時時鼓勵我用我們所有的力量去創造一個美好的社會。”
這對恩愛夫妻至今已經攜手走過24年,不管走到哪裏,兩人都是出雙入對、形影不離的,李張治華也因此長期的吸收到慈善事業的管理經驗。2004年,李張治華把結婚時李成義博士送給她的100萬美金結婚禮物拿了出來,與丈夫一起設立了“李張治華基金”(D.S. Lee Foundation),用于資助新加坡的護士進修深造,目的是爲了幫助提升護士的專業素質,提高本地的醫療水平。該基金在2006年設立了“陳振傳護士獎”,表揚工作表現傑出的助理護士,以及紀念華僑銀行前主席陳振傳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基金會的資金完全出自于李張治華的個人資産。
對繼承者的期望
在早期,父親李光前創立李氏基金時,因爲人少力薄,每一個基金的成員都被要求貢獻1,000新元。在那時,1,000元無論對于企業還是個人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何況李氏基金的成員中有些也並非從事商業。正是這些早期成員的信任和無私奉獻,李氏基金才有幸能順利建立並走到今天,並成爲新加坡最大的慈善基金組織。
李成義博士透露:“我父親捐贈過的慈善項目不計其數,我的外祖父更是傾其所有,把他所有的財産都用來資助社會福利事務,連一分錢都沒有留給自己的子孫。”這種自我犧牲、心系社會的精神正是李成義博士對未來基金管理者的殷切期望。
如何累計財富,一個人或許要投入畢生的經曆來實現它。但是到最後,可能會發現,財富充其量只是一個數字罷了。當問到李成義博士如何看待時,他回答道:“財富是應該被分享的。我希望更多的新加坡人加入到這個行列,幫助那些弱勢群體,讓社會成爲我們快樂生活的地方。”
李氏基金已有60年曆史,期間也曾經曆挑戰,而清晰的目標是迎接挑戰的最佳方式。李成義博士說:“就像李氏基金在起步之初就設立好明確的目標,那麽,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就是去實現這個目標。”
“我希望未來的繼承者,在繼續實踐李氏基金的善行時,不要過多的期待能從這些付出中獲得些什麽回報,而是要真正理解‘給予’的真谛,並且也樂于把自己的財富貢獻給慈善事業。我也希望他是一個具有社會意識的領袖,真心實意地爲我們所處的社會奉獻自己。”
關于李成義博士
李成義,1921年出生于新加坡,是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和南益集團(Lee Rubber)。主席。他通過其父李光前設立于1952年的李氏基金,爲教育,藝術和弱勢人群捐資了大量慈善。
李光前先生生前育有6名子女,李成義是長子。父母希望他能很好地學習雙語,在小學時,他早上就讀英校英華小學,下午又趕去就讀華校道南小學。在外祖父陳嘉庚發起組織的新加坡籌赈會,學生時代的李成義也幫助籌款。
1939年,李成義赴美留學。之後,他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學位,1944年,他獲得沃頓商學院的MBA。同年,李成義結婚,首任太太Lora Tong是中國袁世凱時代的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之女,他和首任太太育有四個孩子。
1946年,從美國歸來的李成義回到新加坡進入南益集團。隨後韓戰爆發,橡膠價格暴漲,南益膠業年貿易量占當時世界膠業年貿易量的四分之一,李成義續其父李光前之後被譽爲“橡膠大王”。他也被派去印尼重建在戰爭中受毀的橡膠園。他積極和荷蘭專家合作,在幾年後,生意漸有起色進入盈利。在1955年,李成義慢慢接手李氏集團的印尼生意。十年後,他成爲掌管整個李氏集團的總裁。
李成義博士在公益事業上的卓越超群表現,獲得無數認可。1992年,李成義獲頒新加坡總統授予“公共服務星章”;1993年,新加坡國家福利理事會授予第一個福利團體的最高榮譽獎“余炳亮”獎。2002年,他獲頒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文學博士榮譽學位;2007年,他又獲得瑞銀(Credit Suisse)和安永(Ernst & Young)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的慈善帶頭精神。2009年,他獲得南洋理工大學頒授文學博士榮譽學位(Degree of Doctor of Letters),主持頒授儀式的是納丹總統。
李成義博士享受著家人和朋友帶來的簡單快樂。元配太太在近30年前去世後,李成義博士鳏居了10年,才于1988認識了印尼棉蘭知名慈善家張尚樹的孫女張治華醫生,兩人在1991年結婚。
在李成義博士珍惜的價值觀裏,他非常看重努力工作。即使出生在富有家庭,他的財富觀從不亂花錢,而是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否則,財富是沒有意義的。“這些年我在李氏基金做的,只是滄海一粟。我希望更多的新加坡人加入到這個行列,幫助那些弱勢群體,讓社會成爲我們快樂生活的地方。”
各界悼念
獲悉李成義博士辭世的消息,震驚之余悲從中來,想到他謙和的笑容和令人敬佩的人格,不禁眼眶濕潤。2012年《時代財智》有機會專訪李成義博士,要知道那個時候,他已在病榻上。他是如此低調之人,他的成就早就彪炳史冊。但是他願意和《時代財智》分享對財富和做人的看法,對我們這份華文雜志是最大的支持。他是新加坡的驕傲,也是全球華人的驕傲!成就社會,義留青史。李成義博士,您一路走好!
——新加坡《時代財智》總編輯宋娓
悼念李氏基金主席李成義博士
今日驚聞噩耗,善濟醫社的好朋友,新加坡著名慈善家李成義博士于家中離世。李成義博士一生致力于慈善事業,時時以慈善奉獻爲自己的人生准則,他的慈善行爲給需要幫助的人送來了溫暖。
爲了支持善濟醫社,先生于2014年9月8日通過李氏基金捐獻100萬元,這也是善濟醫社目前得到最大的一筆善款,他的愛心捐贈給予了善濟醫社及主席卓順發先生莫大的鼓勵,善濟醫社並借此基金成立了“建國一代醫療基金”,使近10萬人次受益。
善濟醫社卓主席說:“我很仰慕李成義博士,他爲本地慈善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我學習的榜樣。非常感恩李氏基金對善濟醫社的厚愛和支持,讓善濟在艱難的時刻渡過難關及鼓勵。
李博士,您一路走好!我們將時刻以您的慈善精神,作爲我們的行動准則,讓更多的人感受這份愛的光與熱!
致敬
善濟醫社全體同仁
2016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