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是中元節的最後一天,在全島各地恭送“好兄弟”的同時,我們推出這篇往生冷知識,錯漏之處,歡迎網友指正。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事。都知道新加坡有個叫竹腳婦幼的醫院,那裏是蠻長一段時間裏,新加坡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站。
那新加坡人一生的最後一站,又會去到哪裏?首先,管理死亡的政府機關會是:新加坡環境局環境衛生部。
新加坡曆史上的第一個火葬場,在1962年建成于翡珑山,政府經營用來處理火葬事宜的。2004年6月30日,它停止了運作,此後所有的火葬事宜,都搬去了萬禮火葬及骨灰安置處進行。因爲按照政府規劃,那裏要發展成新鎮了。除了不能進行火化服務外,受比達達利新鎮發展計劃影響,骨灰甕安置所的兩萬個骨灰甕,從去年開始也陸續往外遷了。
目前新加坡唯一的公立火化場,萬禮火化場在2004年5月建成,2004年7月1日開爐運營。2層樓的萬裏火化場,有4 個服務大廳、12個火化爐和1個骨灰收集中心,每天最大的火化數據是58具。2015年3月29日,前總理李光耀的火化儀式,就是在萬禮火化場舉行的。
另外還有一個蔡厝港火化場,那是服務起掘出來遺體的,這點我們後面會提到。
除此之外,也有私立、屬寺廟所有的火葬場,就在位于碧山的光明山普覺禅寺裏了。占據整個山腰的普覺禅寺,是新加坡佛教徒最大的朝拜聖地之一,在本地佛教徒的心目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這所寺廟有巨大的放生龜池、甯靜的花園和此起彼伏的誦經聲,更增添安詳氣氛。
火化後該去哪裏安頓?
目前本地僅有的墓園,是國家從1998年提供的蔡厝港墳場,基于本地的多元種族特殊國情,就規劃有華人專區、回教公墓、基督教墓園,還有專門給猶太教人士的。
其實本地最大的墳場,是位于新加坡島的中央,擁有90年曆史的武吉布朗墳場,大概有10萬座墓碑,估計算得上中國境外規模最大的華人墓園了吧。它在1922年正式設爲墳場,早在1973年,就停止開挖新墳了。
▲武吉布朗墳場進口
在數條主幹道和快速公路包圍下的靜谧武吉布朗墳場,目前那裏正在進行部分遷墳工作,因爲要讓位給新的道路建設。其中約5000多個墳墓必須遷移,其余95%的墳墓,估計也逃不過日後讓位給住屋發展計劃的命運。
▲被稱爲新加坡捉鬼專家的吳安全,負責帶領武吉布朗墳場的導賞團
當然,上述墳場都是土葬的場所。現在要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土葬,已經沒有可能,除非有宗教信仰等理由。而且就稍微帶一下,按規定這土葬也並不是永久的,遺體會在15年後被起出來,運到附近的蔡厝港火化場再處理,騰出墓穴給後來人用的。
那火化後的骨灰翁放在哪裏?
公辦的骨灰塔主要有以下幾個地點,蔡厝港骨灰塔、萬禮骨灰塔、義順骨灰塔。
至于私營的,則有61家,它們絕大多數附屬宗教場所,像教堂或寺廟。真正私營化的只有2家,其中比較有規模的就是馬來西亞的“富貴山莊”集團了。
據統計,新加坡每年死亡大概2萬人,其中的16%因爲宗教因素必須土葬,其余人中的火葬率,高達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