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號”沉船,1998年在印尼勿裏洞島附近的爪哇海域被發現,打撈上來6萬多件瓷器及金銀飾品。這是一艘阿拉伯沉船,船上卻載滿中國唐代器物,又是在印尼的水域裏沉沒。這就證明了在唐朝時,中國和中東諸國,特別是波斯、阿拉伯,已經有直接的貿易關系,即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5月14日上午,中國領導人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提到:“中國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曆史。”他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之一就是黑石號,可見這批文物意義重大。
黑石號打撈上來後,上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和湖南省博物館都曾有購買意向,但因價格等問題,最終皆沒有和賣家談攏。幸運的是,2005年,新加坡政府在邱德拔遺産基金的捐助下,以3200萬美金整批購買了唐代沉船“黑石號”文物。現在看來,新加坡政府太有眼光了!如今拍賣市場,動辄上億,3200萬美金,絕對是一個“值得的數字”。
2015年底,亞洲文明博物館在一樓開辟“唐代沉船”常設展區,展出“黑石號”寶物,而且這個廳就以邱德拔命名。
我非常喜歡這個展廳的透明設計,大面積采用玻璃牆面,其中有一面甚至可以看到外面的行人和建築。這一年多來,我去過六七次,常看常新,每有收獲。
上個月又去,發現三件極爲珍貴的唐青花盤有兩件不見了,鞏縣窯所燒制的白釉綠彩高足長柄壺(其高逾1米)也不見了。再一看,這裏少了幾個金碗,那裏少了兩個銀盒。因爲太熟,缺什麽一目了然。後來得知,部分精品到紐約展出了。盡管知道只是暫時離別,還是一陣失落,畢竟每次來都會對著它們瞅了又瞅,已經“混成朋友”了。
幸運的是,我個人最爲喜愛的那只白釉綠彩罐還在,一只瑞獸趴在罐口向裏張望,活靈活現,美妙之極,它也常被作爲有關黑石號畫冊的封面。
揚子江“江心鏡”也還在。這枚看上去鏽迹斑斑、不甚精美的銅鏡,卻是考古學家苦苦尋找而從未發現的寶物——江心鏡。江心鏡,也稱“百煉鏡”、“水心鏡”。因每年五月五日鑄于江心而得名,是唐代向皇帝進貢的銅鏡。何堂坤所著《中國古代銅鏡的技術研究》認爲,選擇吉日良辰鑄鏡,是社會習俗的反映。“五月五日”是龍的節日,此應是龍崇拜的社會意識的體現。
黑石號上的“江心鏡”,盡管鏽損嚴重,奇妙的是銘文“揚子江心百煉造成唐乾元元年戊戍十一月廿九日于揚州”卻清晰可見,說明它就是“江心鏡”或“百煉鏡”。但這面江心鏡,並非鑄于五月五日的午時,而是“十一月廿九日”。難道出口外銷的江心鏡和進貢皇帝的江心鏡有區別?確實,五月五日特制的江心鏡專爲進貢皇上,民間使用或外銷的江心鏡,則無需擇日鑄造。
白居易寫有多首鏡子詩,包括《百煉鏡》一首,其中有四句:“人人呼爲天子鏡,我有一言聞太宗。太宗常以人爲鏡,鑒古鑒今不鑒容。”白居易借鏡子谏言統治者,賦予了鏡子的政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