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3年,一個新“罪行”開始萌芽,逐漸風靡全球。從此,大批追隨者出現在世界各大城市。他們在漆黑的夜晚,會戴上口罩,帽子甚至是眼罩。小心翼翼地走到被選中的街角,開始進行他們的秘密行動。他們就是當年被大家不理解的“瘋子”,“破壞者”,也是我們現在眼中覺得很酷的“塗鴉藝術家”。
對于塗鴉文化,並不陌生。但是誰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始作俑者”呢?他就是“Cornbread”(玉米面包先生)。據說當年他爲了追求他心上人,在他們居住的城市(後面會提到)到處塗鴉“Cornbread愛xxx” 的字樣。最終當然是抱得美人歸了。
▲玉米面包先生
塗鴉一詞來源于意大利的詞Graffita。大家覺得塗鴉最早源自哪個國家,英國,美國還是冰島?
雖然紐約的塗鴉文化非常的流行,但最初卻是由前面提到來自費城的浪漫藝術家Darryl McCray先生。那時候塗鴉常用的噴漆管還沒被發明出來,這個文化也沒流傳到紐約倫敦等地。
▲參展作品 Crash(1961)
作爲一個塗鴉藝術家,他們的工作可謂是非常艱辛。明有警察等城市治安管理員負責打壓,暗有同行的互相傷害。什麽意思?畢竟塗鴉並沒有說這是誰的地頭,誰都可以在你剛完成的畫作上塗改甚至是直接用自己的作品覆蓋住先前的作品。因此,即使好不容易避過了警察的管制,你的作品的生命可能也只有短短幾小時。當然,這也是爲啥大部分塗鴉藝術工作者在完成作品後都會拍照留念。
▲作品Seen
在看這個展覽之前,我總覺得塗鴉藝術是他們很即興的創造。然而看了才知道,作爲塗鴉工作者也是有不少人會事先打好草稿的。
▲藝術家手稿
早期的塗鴉文化流傳到美國英國法國等地後,他們一開始的構圖都是比較有輪廓的。很多是先畫好輪廓再上色。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後來就加入了很多不同的元素。有些作品也是不需要先有輪廓再上色了。
▲部分早期塗鴉參展作品
▲參展作品 A-one
這幅圖,圖中的男士抽著煙。隨著他吹出的煙,有各種各樣的想法迸發出來。構圖的顔色對比也很鮮明。像是不同思想在他腦海裏碰撞一般。
不要以爲只有西方才有塗鴉文化。這幅作品來自于張大力先生(中國,北京)。他是一位最初將民生問題作爲創造題材的藝術家之一。這是他1998年用破舊的牆壁創造的“對話與拆”(demolition: Forbidden City, Beijing)。我們可以看到圖中破舊的牆壁就像我們總是見到的“拆”。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文物建築面臨著被“拆”的選項。大力先生也許想要通過這幅作品告訴大家,他要把紫禁城這個文化遺産記在腦中。究竟他對文化遺産的未來是積極還是消極的,也是由大家來評判。
接下來這位是一位90後的塗鴉藝術家,陳英傑(Hua Tunan)。他從小和父親學習畫國畫,後來20歲來新加坡留學。他說這幅畫的靈感就是來源于新加坡很文藝的哈芝街。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融合了中國國畫以及塗鴉的流行元素。這幅塗鴉名爲“花火”。
這幅塗鴉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名爲充滿民主的花園(“Garden Full of Blooming Democracy”)。然而我們卻看到圖中與各種武器,彈藥以及埋伏。
隨著塗鴉文化的不斷發展,其繪畫媒介也不再是局限于以前的牆壁,火車,貨運箱了。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已經開始把身邊的一些廢棄品如門,單車輪胎,舊木頭等加以運用,創造出各種不同的藝術作品。
▲部分參展作品
最後,你要是有興趣了解更多關于塗鴉藝術的話,不妨在6月3日前去新加坡科學藝術博物館3樓參觀。您將有機會看到專門爲本次展出創造的5、6 副作品。這些作品都將只有這一次機會和大家見面(因爲我畫在展館的牆上的)。其中周末下午還可能可以碰到有英文、華語講解的參觀。
▲部分參展作品
地點:新加坡科學藝術博物館3樓(Singapore Art Science Museum Level 3)
票價: 大人17 小孩老人學生12
答案是E。究竟爲啥是AndreasVon Knorre & EltonHinz? 他們看到這個消息大概會心疼自己爲藝術提前挨打的屁股吧。
以上內容大部分來自于Art from the streets展覽講解~
(文: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