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介紹過了新加坡特有的新生水,這篇我們來說說新加坡的另一個水龍頭,海水淡化。
▲新加坡的四大水龍頭,分別是馬來西亞進口(2061年水供協議到期),雨水搜集(全島雖有17個蓄水池,容量有限)、新生水和海水淡化。
新加坡的淡化海水,能滿足全國25%的用水需求,未來目標是到2030年,增加到30%。
既然缺水是個世界難題,不少國家像以色列,都和新加坡一樣,致力于研究海水淡化技術。只是新加坡的新生水技術,在上世紀末取得了比較大的突破,所以倒跑得比淡化海水快了。
新加坡現有五座海水淡化廠,第一座叫做“新泉”(SingSpring)的,早在2005年就投入運作了,標志了第四個“水龍頭”的正式開啓。
位于大士的這個占地6公頃的海水淡化廠,光建造成本就2億元,每天可供應的3000萬加侖、約13.7萬立方米淡化海水,能裝滿45個奧林匹克標准型泳池,滿足當時10%的用水需求。
2013年,第二座海水淡化廠,大泉海水淡化廠(Tuaspring Desalination Plant,看名字就知道也在大士啦!)啓用, 每日能供應的7000萬加侖食用水足以裝滿約130個標准泳池,比第一座“新泉”的産量,翻一倍還不止。
這座建築費高達6.3億的全球最大海水淡化廠,還是本地第一座獲得ABC(Active,Beautiful,Clean,意即“活躍 美麗 幹淨”)水源計劃認證的工業建築,淨水和省水設施是一絕,有機會我們也會寫它的設計者,有“工程俠客”之稱的周通泉。
▲2006年啓動的ABC水源計劃,到2012年有20個項目達標,這個數據在2030年可望超過100。
第三座同樣位于大士的海水淡化廠,正在興建中,預計今年完工;第四座位于濱海東的海水淡化廠,預計2020年完工。這兩個海水淡化廠,每天分別可以淡化約3000萬加侖,即13.7萬立方米的海水,和“新泉”的一樣。
要特別介紹下占地3公頃的濱海東海水淡化廠,它厲害了,首先~有別于偏遠大士,它建在市區(就在鼎鼎大名的濱海堤壩附近);其次~它是新加坡第一個、相信也是全球第一個可同時處理海水和淡水的雙模式海水淡化廠。
在雨量多的時候,它處理來自濱海蓄水池的淡水;旱季,則用來淡化海水。兩個水龍頭都不耽誤,可以更進一步加強新加坡的水供韌性。
沿著東部公園連道而建的濱海東海水淡化廠,設計有巧思,把所需設施建在地底下,屋頂則開創性地鋪成綠坪,占地足有2公頃的,可以在上面進行各種休閑活動,這土地利用得也是夠充分!
▲(效果圖)
要大規模上馬雙模式的海水淡化廠,也不能貿貿然。新加坡公用事業局(PUB)早在2007年,就在位于新加坡東部的白沙示範廠,證實了這個概念的可靠性。只是當時每天處理的100萬加侖水,只是濱海東這廠預計産量的1/30,經過差不多10年的試驗,終于~技術可以大規模落實了。
至于第五座海水淡化廠,預計將在2020年完工。把它建在重工業密集的裕廊島,也是有原因的。
裕廊島上共有約100家石化及其它化工企業,每天的用水量高達4600萬加侖,約占新加坡總用水量的10%。目前只有不到20家企業使用海水制冷,其它則使用新生水。
▲裕廊島
隨著海水淡化技術的進展,公用事業局打算更多善用海水,所以就選擇在裕廊島上建海水淡化廠,以推動更多企業改用海水爲他們的各種系統制冷。
這座海水淡化廠的經營權,剛在9月尾標給一家財團,接下來就是緊鑼密鼓的籌建了。財團最遲必須在這個月成立一家特許公司,還要和政府簽署一項合作協議,在2020年到2045年期間供應淡化海水,産量和第1、3、4座的一樣,都是每天供水13.7萬立方米。
就像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所說的那樣~“一方面擴大水供,一方面繼續管理用水需求,鼓勵個人及非住家用戶繼續節約用水。每節省一滴水,就意味著投入在增加供應方面的資源和成本,就可以減少了。”
因爲新加坡在水資源利用上的持續努力和傑出貢獻,兩年一次的新加坡水資源周,備受國際社會看重,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就曾在2010年的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及世界城市峰會對話會上自信宣告~
“在與馬來西亞分家的那一天,我們就知道有朝一日他們必定會對我們施加壓力。所以,我們系統化地利用從天上掉下的每一滴雨水。”
新加坡,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