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要來臨了,中國的朋友可以享受爲期3天的清明小長假,而在新加坡的朋友恐怕還是要“奮戰”在工作學習的“第一線”。
當你的朋友圈裏,出現又一波曬假期,曬郊遊,曬恩愛的浪潮。你,是不是想靜靜了?
沒關系,我再帶領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關于清明節的各種姿勢,不不,知識,讓你分分鍾變成朋友中深藏不漏的大學霸!
01
清明與寒食本不是一天。現在我們一般習慣把“寒食”作爲“清明”的別稱,其實它們原本是兩個不同的日子。“清明”顧名思義,“既清且明”,是指天朗氣清,陽光明亮的意思。最初清明只是一個節氣,清明以後氣溫一般會穩定升高,草木欣欣向榮,正是春耕的大好時候。
而關于寒食的起源,則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爲了逼迫介子推出來做官,不惜放火燒山。介子推心意已決,甯可在山中燒死,也沒有出來。晉文公傷心後悔之余,就下令將這一天作爲“寒食節”。在寒食節這一天,不許民衆開火煮飯,只能吃冷食、涼拌食品。
後來“清明”和“寒食”逐漸合二爲一,主要是因爲二者時間上非常接近。
02
清明不是祭祖的唯一節日。華人祭祖總共有四大節日,分別是:除(除夕),清(清明),盂(中元節與盂蘭盆節),九(重陽)四節。
03
《清明上河圖》畫的是不是清明節?學者:那可不一定!一直以來,《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宋朝汴京清明時節的春景,似乎已成定論。然而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有學者提出了異議:通過對畫卷的細部研究,認爲《清明上河圖》畫的並不是開封清明節的景色,乃是夏秋之際的景色。甚至對“清明”二字的解釋,也出現許多的版本。
支持“秋景說”的學者們找到的證據之一,就是畫卷中位于虹橋南北兩岸以及橋上的幾處攤子上,放著切好的西瓜塊。而當時的開封群衆,是不可能在清明時節吃上西瓜的。支持“春景說”的學者力爭那根本不是西瓜。畫中到底有沒有西瓜呢?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在吃瓜之余也試著找一找喽~
04
在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同時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05
清明節一定要“欲斷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大家對于清明節的一般印象。現代人當然大可不必如此。但是即使在古代,清明也可以過得很歡樂。古人在清明節的時候,除了掃墓祭祖這些嚴肅的活動之外,還經常趁著好春光去郊外踏青、打馬球、放風筝。在唐代,還很流行清明節時蕩秋千。韋莊的一首詩就描寫了清明時節女郎們蕩秋千的美麗情景:“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牆紅杏裏,女郎缭亂送秋千。”
06
“杏花村”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真的賣酒哦!“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杜牧的名詩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現實中,杏花村是真實存在的,就在安徽省貴池縣。據《安徽風物志》的介紹:杏花村在池州(貴池縣)城西,有杏林百畝,春來杏花競放,豔如錦雲。而且《江南通志》也記載道,杜牧在任池州刺史的時期,確實到杏花村去飲過酒。
最後的最後,再附贈大家一個免費的知識點:清明節千!萬!不!要!隨意跟人家說節日快樂啊!
(文:一頭會寫字的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