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財政預算案出爐,感覺首當其沖的是建築業,之前傳聞已久的的外勞稅上調,終于有實錘了。從今年的7月1日開始,建築業的R2外勞稅從650元,上調至700元。
消息出台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既然大家都這麽關心這個話題,新加坡眼索性就出了幾道考題,請建築行業的各位大佬們作答:
1)建築業的外勞稅,領先其它行業上調,個人感覺是“吃驚不合理”,還是“一直有講終于來了”?
2)政府加大或者提前基礎設施工程,是否利好本行業,貴公司有無應對方案,比方說招工或者提高生産力……,換句話說,預算案中所指“提高生産力的創新方案”,貴公司有何進展?
3)中小企業的加薪補貼,怎樣切實幫助到了你們公司?
各位老總都在百忙中認真作答了,洋洋灑灑暢所欲言。以下文字由他們的個人意見整理而來,不代表公司集團言論。
左海濱先生是前青建地産(南洋)集團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現擔任盛和建築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長。其公司參與的房産項目Thomson Impressions,在市場上受到廣泛的認可和良好的反饋。
▲左海濱/李明華夫婦
1)建築業外勞稅領先其他行業上調,反映出政府持續推進減少外勞數量及提高建築行業生産率的既定政策。在建築行業面臨著巨大挑戰的時候調高外勞稅,無疑會增加建築公司尤其是勞務分包公司的成本,顯示未來建築業會面臨不可避免之洗牌與調整。具競爭優勢及資源優勢的公司將能夠存續,其他公司將逐步在嚴峻的産業競爭中淘汰或轉型。爲此,本人對勞工稅上調,感覺是二者皆有,卻必須要直面。
2)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提前實施基礎設施項目,對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的建築公司無疑是利好的消息,對建築産業鏈上的相關業務有一定的拉擡作用。對原來主要業務以房建爲主的公司提供了業務向土木轉移的機遇。
建築業目前面臨著僧多粥少的激烈競爭産業環境,政府在力推能夠提升生産力、甚至會帶來建築業遊戲規則改變的新的施工工藝及方法,比如現已被越來越多使用的整體建築PPVC施工方法。建築企業唯有順勢而動,不斷創新,方能在變局中生存及發展。我公司已在2016年研發並獲批了混凝土的ppvc整體建築系統,取得市場的領先優勢。
▲PPVC施工圖
3)人才是企業的重要資産,企業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競爭。中小企業資源有限,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許多中小企業注重自身的人才培養,但如何能通過所謂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及待遇留人,留住人才,更是在目前形勢下的巨大挑戰。政府的加薪補貼計劃,相信能助中小企業一臂之力。
孫禮鋒先生是山環建築有限公司(SUNHUAN CONSTRUCTION PTE LTD)的總裁。山環的業務涵蓋建築項目的設計、建造及管理。山環建築爲公共建屋項目及私宅項目提供優質可持續建築工程,包括執行優良的項目管理及構思創新建築理念。
我對今年的預算案,吃驚又訝異!行業內今年的每一個投標項目,都有三十四個承包商在競爭,項目相比之前也少了,人工成本沒有降低,預算案對中小型企業的幫助不大。今年的經濟前景不樂觀。政府相對來講,沒有替中小型企業的營運成本做一些降低,只是對海事業,有幫助到(編者注:指外勞稅已經延過一年,今年再延遲一年上調)。
第二個問題,政府加大並提前推出的這個基礎設施工程,實際上很多人都不知道實質情形。這些工程都是很大的項目,外國大型企業才可以參與投標的,例如大士的碼頭搬遷、機場T4、T5的建設……提高生産力方面,建築業很多東西都是需要人力操作,只能多用一些現成的産品,但是安裝都必須要用人工完成,不像餐飲業可以用機器人端菜等,可以借由高科技機械取代。
第三個問題,關于政府對建築業的津貼,現在幫助也不大。因爲那個津貼是針對薪水比較低的那群人,但是在建築行業薪水較低的都是外勞,而政府津貼都是針對新加坡本地的建築工人。事實上新加坡本地建築工人的薪水,已經高于政府給予的津貼。所以津貼補助對建築業沒什麽幫助。
總體而言,政府財政預算案對中小型企業的幫助不大,這是政府做的一個長遠規劃,並不是短期方案。
江恩新先生是Libra上市公司執行主管兼Cyber Builders 董事長。同時也是獲得ISO認證的外部顧問專家,並且是新加坡工程師協會的成員。其公司涉獵的房産領域,涵蓋房地産投資、開發和管理。而集團旨在打造首屈一指的跨行業、跨文化和跨地域經營經驗的跨國型企業。
對于政府的這項政策雖然已經預知,但我認爲這個決定在當前的非常時期下是缺乏考量且相對不合理的。建築行業是個被政府統計誤導的領域!這個當地人因爲工作環境太艱苦而嫌棄且不願意做的行業,要不是有外勞和外地專業人士的輔助和介入,根本無法運行。而這樣的依賴。卻讓政府通過設置高額的稅收和勞工稅,以及嚴格的宿舍標准等合法權益來限制,表面上看來是要避免對外來人才的過度依賴,而間接性的提高行業人士和公司的運作成本,這樣合理嗎?
富公司變得更富(A1&A2),窮公司變得資金量更爲緊張或者直接破産(C1, C2&C3), 而B1&B2級別的就被卡在中間。行裏行外的生意人都知道政府批准的超大發展工程或者超大的基礎設施項目都是爲大公司和外資企業(稅收)所設計的。這些工程,有些被超大公司劃分成比較小的工程分批給規模較小公司(依舊是A1, A2級別),然而卻沒有兼顧到更多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因此到底有多少本土企業可以真正得利?政府真的有認真觀察過統計數據嗎?
生産率&施工方案其實只是這些數據中的很小一部分。因爲輔助機制發展緩慢,大家還是在用傳統的方式做事,現有的補貼計劃仍然不能完全的滿足需求(因爲現有的計劃是先墊付資金,然後才能申請補貼,而且只能獲得一小部分的補貼。那麽如果沒有初始的運作資本,企業又將如何開始運營呢?)
新加坡不是一個具有國土面積優勢的國家,也很難不斷的有大規模的新項目計劃出現。提倡使用先進國家的科技和施工方案並不一定完全合適,而且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真正的投入使用,因地制宜。
對我們來說,做好我們擅長的專業,做更多實用的項目一直是我們目前的升級目標,工人的技能提升、設備的更新升級,以及更爲完善的補貼方案才能真正地幫到我們!
鄧家強先生是Jordans Elevator (S) Pte Ltd董事長,公司從事于專業的電梯和自動扶梯的安裝。它們也是新加坡中華中商會的會員企業。是本地多家建築商信賴的電梯承包商。在業內已成爲品質與口碑的專業標杆。
新加坡建築行業在技術上和施工環境上還是具有一定的區域優勢,就算本行業的人頭稅遠遠領先其他行業,在現階段還是能吸引到鄰邊國家的工人,特別是印度、孟加拉的工人。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確實體現出很高的靈活性和務實性。
對于嚴峻的經濟條件,建築中小企業應該在人事管理,單個項目切塊委托經營承包的模式上需要更多的創新,而杜絕工人怠工,無謂的加班來提高所謂的生産力。 政府相關扶持政策和福利應該充分考慮到企業的納稅貢獻,本地員工的就業更激勵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
2016年底,從貿工部給出的經濟數據來看建築業在去年第四季度萎縮2.8%,延續第三季下跌0.2%的頹勢,並且跌幅有所擴大,是新加坡經濟較弱的一環,建築業的疲弱表現是因私人領域建築活動減少。而隨著建築行業水漲船高的人頭稅,勢必會讓這種困境不斷加劇,也讓不少雇主不堪重負。預算成本不斷增加,利潤空間不斷縮小。整個行業呈現的疲軟狀態,對城市的硬件設施建設産生了直接的影響。
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也會舉步維艱。衆所周知,建築業一直都不是本地人就業的首選,巨大的體力消耗,冗長的工作時間,髒亂的工作環境…..如果不是依靠大量的外勞參與施工,這些工程項目無法正常的運轉。因此不斷提高人頭稅來限制外勞數量並不是最佳的方案,與其不斷擴大聘請外勞的各種限制, 政府和業者更應該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和長遠的方案來吸引本地人的加入。目前新出台的相關政策也許在安撫了就業者的同時,卻忽略了供職者的艱難處境。那麽政府調控部門應該思索一下如何更好的平衡和確保雙方的利益。幫助相關産業在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下持續而積極的成長。
針對這種現象,Jober Pte Ltd(卓博人力)的股東鍾少平博士有話說~
鍾少平博士是本地資深的人力資源專家,專注于新加坡的人力資源領域。本地多家知名企業都是其公司的客戶,始終堅持“立足專業,以人爲本”的服務態度,給不同領域和行業的雇主提供最專業和最高效的人力解決方案。
1)政府對于外勞政策沒有絲毫放開的迹象,企業要避免過于依賴外勞,要充分挖掘本地人力資源,高效利用現有公司人員配置,控制好人力成本預算;
2)人頭稅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政府應該反思一下這個調控是否真的達到了預期的理想效果?單純的增加人頭稅收對相關行業是否真的起到了積極地指導性作用?
3) 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下,不斷增高的硬性成本,政府有責任幫中小型企業度過難關。
4)政府的人力調控政策可否更加人性化、更具針對性的去制定?對于特定行業,人力緊缺行業以及全球化新型行業,是否能以多元化的政策去以應對不同行業的發展需求。並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構建更好的投資環境以及服務體系去吸引更多有潛力和實力的企業來給新加坡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作爲專業的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卓博人力也給出了針對各個行業的人力分析,希望能抛磚引玉,吸引更多人加入討論:
雇主
1.減緩聘請新員工的速度。
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企業的發展速度一定有所減緩。如果無法更理想的開源,那麽就要高效的節流,新加坡向來都不是一個勞動力指向性的發展區域,因此控制人力成本預算是首要考慮因素。如果現有員工足以各司其職,完成工作分配的情況下,雇主可以減緩聘請新員工的速度,將這部分預算優化配置給現有員工,增強他們的安全感。感受到企業的穩定發展,不必岌岌可危。願意安心和公司共同成長。
2.制定穩中求勝的發展方向及目標。
面對低迷的經濟走向,雇主對企業的規劃就需要方向明確,目標清晰,計劃周全。企業不必在經濟消極的狀況下铤而走險的孤注一擲。此時的現金流和資金量一旦斷層,整個款項資金的周期都會比以往延長更久,那麽企業所承擔的風險及壓力都具有不可預估性,因此雇主在做決策時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膽大心細”,能在逆風中有方向的航行,確保企業的穩步發展。
3.完善企業的人文關懷
越是艱難的時刻,雇主更要用正能量去感染公司的員工,不夠理想的經濟環境下,雇主擔心企業的發展,員工焦慮工作的穩定。其實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只要彼此方向一致,追求一致。就可以打開一個雙贏共存的局面。因此雇主在保持現有的福利待遇下,更應該和同事之間進行有“人情味”的交流溝通,使團隊變得更有凝聚力。例如通過組織集體活動來加深彼此的團隊使命感,認同感!讓雇員和雇主一心堅守著共同的事業!
4.刪繁就簡,優化部門結構。
本地的中小型企業,可優化內部結構。讓企業的核心部門最大化的發揮自己的優勢,最便捷高效的利用有效資源。同時將預算合理的分配,把資金投入在最需要的地方創造更大的價值,而財務的相關事宜和HR的相關手續可以委托可靠的代理機構處理。合理的“外包”,通過專業的團隊協助來完成。企業也能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從而降低成本。
本地人
1.自我增值,掌握多重就業技能。
政府一直都在更新針對本地人自我增值的相關課程及培訓。甚至大部分提升課程都能獲得相應的政府補貼。所以在妥善處理好自己工作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多充電,以便在公司裏更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價值,好的員工,一定是老板願意珍惜的財富,而不斷提升的能力也是增加自己就業成功率的必備條件。
2.適時調整,降低心理預期值。
在經濟不好的環境下,找到理想的工作,難度是日趨增加。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那麽會束縛自己擇業的空間。要用一些靈活的標准去規劃自己的事業。如果有價值就在工作中展現自己的能力。不可以只是認定自我價值而不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判斷。“識時務者爲俊傑”懂得在每個當下做出正確選擇的人,才可以爲實現自我價值爭取更多機會。
3.了解就業新趨勢及新動態
根據政府每年給出的指標走向,來了解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就業趨勢,例如今年政府給出的數據,PMET行業仍有大量工作機會,因此很有必要結合自身條件和實際情況,建立清晰的求職意向。因爲不受身份限制的優勢,所以擇業時要在尊重市場趨勢的前提下,理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了解人才缺口,選擇與之符合的學業方向和培訓課程。都是給自己增加就業機會的好方法。
4.開放式心態接受外來從業者
新加坡某部分行業的薪資待遇,很難吸引到本地人就業。因薪水造成的崗位缺口,就需要外來務工者填補。切忌認爲是他們的引入增加了你們的就業難度。作爲本地人太多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外來勞工的引進,是根據國情發展所需而産生的政策。學會認同身邊那些外勞同事,認可他們對新加坡作出的貢獻,創造的價值。彼此取長補短,通力協作才能一起爲公司創造利益,共同走得更遠。
外勞
1.增強就業技能。
新加坡曆來就是一個高標准嚴要求的國家。這種嚴格的理念滲透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外勞要了解各行業各部門的指導要求。讓自己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工作要求。懂得適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態度及方法。在中小型企業裏,往往要承擔多種作角色的轉換,要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付出的過程也是積累和學習的過程。
2.擺正心態,懂得平行比較,而非跨級攀比。
外出工作,不要和本地人,PR,老員工或不同國籍的工人比較。不同的薪資待遇和福利並不代表所謂的不公平。在你入職前,你選擇的就代表你接受的。在本質上就有所區別的參數下進行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要懂得和自己出來前的薪資待遇比,和自己之前的工作環境比,和自己初來乍到的狀態去比。如果實現了自己的預期值就是成功。
3.多參加本地社團,學會融入本地。
入鄉隨俗,既然選擇了這個國度,就應該學會去接納它的文化,適應它的規則。在新加坡,有很多慈善機構和義工群體。外來務工者可以通過加入這些團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舉,在這裏結識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通過這些對社會有益的活動,讓更多人感受到外來務工者的友好和正能量。當大家爲這個國家的硬件設施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也能在這裏找到不一樣的歸屬感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