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鹿到樓下公園玩沙子。後來她跟著我去了跑步,等她回到沙子池時發現她的小勺子在另外一個小男孩的手裏,她馬上沖過去,指著小勺子說:“這個是我的!”小男孩的奶奶問她:“可以借給哥哥玩一下嗎?”她不說話。于是,我蹲下來就問她:“你願意把小勺子借給他嗎?”她猶豫了一會兒,搖搖頭說:“不願意。”然後那位奶奶就把小勺子還給了她。
▲(示意圖,玩沙是小朋友的共同喜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並沒有幹涉,只是詢問了她的意願。按照大多數家長的習慣,我們都會勸說孩子:“借給哥哥玩一下吧,一起玩吧。”一方面教化孩子要大方分享,一方面也是爲了在別的家長面前博得面子。
然而,這樣的教育卻忽視了對孩子意願的“尊重”,父母依然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物”,並要求她按照成年人的想法去行動。
當孩子還沒有准備好“分享”的時候,不要去強迫她,就連我們成年人,也有不願意分享的物品,或者不願意分享的時刻,不是嗎?兩歲的孩子,已經萌發了“物權觀”,如果硬要爲了大人所謂的“面子”,而要求孩子委曲求全,大可不必。
那麽,我們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去學會分享,並成爲一個享受分享的人。如果孩子能學到分享的快樂,她就會主動去分享一些她認爲可以分享的東西。所以,平時的養育中,大人可以與孩子一起分享一些東西,並且說:“我願意跟你分享這個。”並且,要清楚地讓孩子知道你有歸還的要求。
比如說:“這個iPad是媽咪的,我可以借給你看半小時,時間到了你就要還給我哦!”
比如說:“這支筆是媽咪的,我現在要用它來寫字,等我寫完了再借給你。”
不要覺得愛孩子就要犧牲、奉獻一切,而是要把對方當成年人相處一樣尊重。當她知道你有原則,有界限的時候,她也會尊重你。同樣地,她也會了解到被分享的權利、義務和快樂。
不要因爲孩子不願意分享一個物件給其他小朋友或弟妹的時候,就給她貼上“自私”的標簽,只是她沒有達到你心中的預期而已,而“自私”卻往往比這個跟嚴重地創傷了孩子的心。
教會孩子分享,還教會了孩子對自己或他人”私有財産“的尊重,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她最珍惜的物品和最珍貴的時刻,不妨給孩子買一個帶鎖的箱子,告訴她,你認爲很重要的,你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的東西,可以鎖在這裏,好好保護它。久而久之,她就會自我分辨每個物件的價值和意義。
同樣地,分享還應該包括感受、時間和想法,一天結束後,你可以跟孩子分享你一天最快樂和最難過的時刻,也讓她跟你一起分享她的。
當一個孩子從小就要委屈求全,而不是出于真心實意地去分享屬于自己的東西給別人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否定自己的價值,認爲自己“不重要”,自己的感受“不重要”,爲成全而成爲不自信的人。長大後,這種感覺也會伴隨著孩子,因爲要掩藏內心的真實感受,成爲父母希望的“好孩子”,往往會過多地在乎別人的看法,爲別人而活。
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快樂地“分享”,自信地“不分享”,懂得取舍,肯定自己的價值,自由地翺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