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大樓、橋梁、隧道、系統,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想知道新加坡獨立50年來,哪些工程項目影響最爲深遠嗎?來看下剛剛評選出的“新加坡50大工程”吧。
建國50年來,新加坡經濟快速發展,國家面貌日新月異,而工程師在這個過程中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作爲慶祝金禧年活動的一部分,新加坡工程師學會去年啓動了新加坡50大工程項目評選活動,並從今年3月份開始,共遴選出113個項目供大衆投票。項目涵蓋不同領域,都在新加坡建國以來,對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産生了深遠影響。
7月1日,新加坡工程師學會舉辦金禧晚宴,公布了最終評選出的新加坡50大工程。李顯龍總理出席晚宴,表示祝賀。
1. 加冷河ABC水計劃
項目于2006年啓動,ABC意爲活力Active、美觀Beautiful、清潔Clean,旗艦項目是碧山宏茂橋公園加冷河修複,使其從一條混凝土排水渠成爲一條擁有自然式河岸結構、並與公園完美融合的河流。
2. 空軍指揮控制中心
項目旨在爲新加坡空軍提供支持,可以跟蹤新加坡周邊飛行器,並對可疑目標發出警報,以保衛新加坡領空。該項目還爲樟宜機場及軍事基地用于進行空中交通指揮和管制。
3. AIR+ 智能口罩
2013年,新加坡遭遇重霧霾。科研人員爲此研發了針對兒童和體弱人群的智能口罩。口罩分爲罩體和智能新風系統兩部分,不安裝新風系統,罩體就是一支普通的N95口罩,可以獨立佩戴。智能換氣系統采用流線型設計,外形圓潤,號稱世界上第一款微型呼吸機,可以主動幫助穿戴者進行良好的呼吸。
4. 藝術科學博物館
坐落于濱海灣金沙的藝術科學博物館,由國際知名建築師摩西薩迪(Moshe Safdie)設計,展覽面積60000平方米,是世界上首個藝術科學相結合的博物館。博物館外形奇特,擁有十個“手指”形結構,猶如一朵綻放的蓮花在水邊盛開。
博物館在設計上還體現可持續的理念,屋頂的雨水收集系統可將雨水用于博物館內的廁所沖洗。
5. BIONIX IFV輪式步兵戰車
新加坡動力技術公司研制的Bionix步兵戰車,讓新加坡部隊的機動能力、火力以及自我保護能力得到明顯提升。目前,新加坡武裝部隊已經采用多種BIONIX步兵戰車。
6. 北極破冰船
新加坡是亞洲最早生産專門針對北極海域破冰船的國家。2008年,吉寶企業制造了兩艘北極破冰船,可在零下45攝氏度低溫下工作,割破1.7米厚的冰層。目前,吉寶企業已經建造了10艘破冰船,第11艘正在建造中。
7. 在現有MRT線路上建造隧
新加坡地鐵市區線第三階段第三階段,大致是原來計劃的東區線中的北半部分,于2007年4月獲批准興建,建成後將與現有的東西線相輔相成,進一步加強東區內的新鎮內部和跨新鎮客運能力。到時,從勿洛水池路和淡濱尼來往市區,只需10分鍾車程,比目前花上40至50分鍾縮短達80%。
市區線第三階段的一系列隧道垂直排列,從福康甯車站陡然下降,從現有的東北線上方僅1米處穿過。然後,繼續下行,繞過國家博物館地下,直到南北線下方的8米深處以及環線下方的3米深處,最後到達明古連站。
這個工程的技術難度很大,稍有不慎就可能破壞現有的交通體系,但工程人員克服種種困難,取得了一項項突破。第三階段工程完成後將能節省通勤者大量時間。
8. 從新加坡河下建造隧道連接市區線
新加坡地鐵市區線第三階段的建成,將能大大提升新加坡鐵路的效率和運載能力。很少有人想到,穿過新加坡河的隧道的建造有多麽艱難,想想人流密集的克拉碼頭,以及已經有的CTE隧道,你就知道了。
9. 空中電線入地
1980年以前,新加坡的通信線路主要通過架在空中的電線傳送,但這也造成了安全隱憂。1980年,新電信開始將空中的線纜轉入地下。現在,除了極少數地區以外,新電信的所有線纜已經入地。這爲新加坡發展寬帶網絡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也符合新加坡打造花園城市的目標。
10. 跨島隧道及裕廊-先驅電纜隧道
新加坡能源集團的電纜隧道項目,旨在爲新加坡長期的電力供應提供可持續解決方案。
跨島隧道項目,是新加坡最長、最深、轉彎半徑最小的隧道,長40公裏,最深處達80米,最小轉彎半徑僅75米。這條新加坡地下最深的隧道工程將于2018年完成,所裝置的電纜可應付130萬個用戶的需求。
裕廊先驅電纜隧道,長5.2公裏,預料2017年完成。新隧道將加強故障處理能力,確保全國電網的可靠性和爲用戶提供高質量電力。.
11. 深隧道陰溝系統
1990年代中期,爲了滿足新加坡長遠的供水需求,新加坡啓動了“深隧道陰溝系統”,並于2009年完工,標志著新加坡朝水資源自給自足又跨出了一步。
陰溝系統深入地下20米至50米,貫穿新加坡全島,俨然是一條運載水的高速公路;陰溝系統包括一條48公裏長的隧道、60多公裏長的汙水連接管道、5公裏長的深海排水管。陰溝系統末端建有一座73米深地下水泵系統(相當于25層樓建築物),泵井直徑達30余米;供水回收廠每天可處理80萬立方水,如有必要,處理容量還可增至現有量3倍。目前,工程第二期已經啓動,計劃2015年前完成,以滿足新加坡西部和南部的用水需要。
陰溝系統曾獲2005年亞洲傑出工程成就獎、2008年國際水協會創意工程獎、2009年全球水務獎之“年度水務項目”。
12. 濱海灣局部冷卻系統
很少有人知道,濱海灣有著全球最大的地下局部冷卻系統。該系統深入地下20多米,面積約1萬平方米,可以爲濱海灣地區200萬平方米區域的23座大樓全年不間斷地供應冷氣。
跟一般商業大樓獨立運作的制冷系統不同,局部冷卻系統利用一個個大型制冷機,將水冷卻之後,再通過管道輸送給各個大樓,可大大降低能耗。
13. 市區線武吉士站
新加坡地鐵市區線是新加坡最長的地下鐵路工程,穿過人口和建築密集的多個地區。工程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8年2月開始施工,2013年12月完成,包括6個車站,全長4.3公裏。因要與已有的東西線在武吉士站連通,地上建築密集且多有曆史,地下施工空間有限,因此市區線的武吉士轉換站成爲難度最大的車站。該站的成功建成也爲新加坡軌道交通的發展摸索了寶貴經驗。
14. 地鐵東北線無人駕駛系統
新加坡地鐵東北線,連接新加坡南部的港灣站至東北部的榜鵝。東北線與其他新加坡地鐵路線的不同之處,在于東北線列車全線無人駕駛,是全世界地鐵路線中,首條無人駕駛的地鐵路線。同時,東北線也是新加坡地鐵第一條全線均于地底行駛,沒有任何路段建于橋面上的路線。
15. 濱海灣浮動舞台
濱海灣浮動舞台是世界上最大的浮動舞台,完全由鋼鐵制造,長120米,寬83米,比新加坡國家體育場還要大。浮動舞台由15個鋼制浮台組成,負載重量1070噸,能承載9000名表演者、200噸重舞台道具,及3輛30噸重的車輛。
濱海灣浮動舞台從2007年開始舉辦大型活動,包括體育比賽、音樂會、展覽、藝術和文化表演。除每年新加坡的國慶慶典之外,F1賽車以及夏季青年奧運會的開閉幕式也在濱海灣浮動舞台舉行。
16. 濱海灣花園
濱海灣花園位于新加坡濱海灣地區,于2012年落成,占地101公頃,全部興建于填海土地上。
興建濱海灣花園的構思開始于2006年,期望可以促進新加坡由花園城市進化爲“花園中的城市”。
濱海灣花園分爲中央花園、東花園和南花園,還有花穹和雲霧林兩座植物冷室,以及擎天樹叢。都已成爲新加坡地標式的建築。
17. 紅外體溫測量系統
紅外體溫測量系統由新加坡國防科技局和新科電子根據軍事設備,在一周之內改裝而成。在2003年SARS爆發期間,它有效發揮了作用,成爲防範SARS的第一道防線,在海陸空關卡及醫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該系統在許多國家廣泛用來篩查可能感染包括H1N1以及中東呼吸綜合征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
18. 拇指存儲器
關于拇指存儲器(中國稱U盤)的發明,一直存在爭議。但新加坡Trek 2000公司是已知的第一個在市場上銷售這種以閃存爲介質的USB數據存儲器的公司,從此改變了用戶存儲和交換數據的方式。
19. 裕廊島
裕廊島是位于新加坡西南部外海的一個人工島,總面積將近32平方公裏,是通過填海造地把七個小島合並成一個大島而成。裕廊島的填海造地工程開始于1995年,並于2009年完成,比計劃提前了20年。
裕廊島是新加坡的煉油中心,島上建有煉油廠,有原油儲存、壓縮天然氣儲存站,有上百家國際大公司的運營基地。裕廊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成爲擁有尖端技術的化學工業基地。
20. 裕廊島地下儲油庫
東南亞第一個地下儲油庫,它建造在邦岩海灣的海床下,距離地面150米,一共有5個單獨的儲油庫。新加坡雖然不産原油,但裕廊島上卻有著世界級高效能和高競爭力的石化業。
21. 加冷-巴耶利峇高速公路
它是東南亞最長的隧道高速公路,全長12公裏,有四分之三都建在地下。這條高速公路,連接了東海岸公園大道和泛島高速公路,一共跨越了新加坡九個選區。
22.吉寶灣
吉寶灣項目的所在地,就是英國人亨利·吉寶發現的那個優良的深水港,後來的吉寶港。這裏以前是吉寶企業的發源地,現在是吉寶最富盛名的地産名片。吉寶灣映水苑、吉寶灣麗珊景和吉寶灣佳麗比園,都是很有名的樓盤。
23.吉寶 DSS™系列深海半潛式鑽油台
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深水鑽油台之一。它在降低汙染物排放的同時,還能提供最長的連續運作時間。這個系列的鑽油台,能夠在3000米深的水中運作,可鑽深達1萬米而且構造複雜的油井。
24. 吉寶遠東N級自升式鑽塔
它是2006年新加坡建造的最大最先進的自升式鑽塔。自升式鑽塔是指有著可延長的支架,高高地架在海床上的移動采油單元。吉寶遠東N級自升式鑽塔進行了多項創新。
25. 電梯翻新計劃
以前不是每層組屋都有電梯的,所以新加坡建屋局在2001年,推出了電梯翻新計劃,通過探討新方案和技術,設法讓電梯停在每個組屋樓層。這項計劃耗時15年,投資50億元,一共有超過50萬家庭受惠。
26. 地鐵站無觸式智能卡片閱讀設計
1999年,陸交局開始設計無觸式智能卡片閱讀設計,以替換原有的不鏽鋼出入站門。現在它已經成爲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7. 濱海堤壩
濱海堤壩橫跨350米寬的濱海水道口 ,創造了新加坡第1個中心蓄水池:濱海灣蓄水池。它獨特的3合1概念,不僅爲新加坡儲水供水,防洪及緩解淹水情況,還可以當做是消閑勝地。
28. 濱海灣
濱海灣中心是國際著名的商業、財務中心。集賭場、歌劇院、藝術、科技博物館、大飯店、會展中心、植物園于一身,是新加坡最新的城市地標。
29. 濱海灣金沙酒店
有2561個房間的金沙酒店,是亞洲第六大酒店。三座酒店大樓,修建起來非常複雜。頂樓的空中花園,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奇迹,也是全球最大的公共懸臂梁。
30. 濱海高速公路
濱海告訴公路MCE,是新加坡第一條海底高速公路,也是造價最高的一條告訴公路。公路于2008年動工,2013年底開通,全場5km,擁有5條車道,建造在地質條件惡劣的濱海灣。它是新加坡50年來,修建最艱難、工程量最大,最貴的高速公路。
31.榜鵝水道
榜鵝水道是新加坡最長的人工水道,于2009年開始挖掘,2015年10月竣工,全長4.2公裏,耗資2億多新元。
水道開鑿的過程走綠色路線,例如開鑿時挖出的泥土被重新利用,填補水道兩岸的低窪地。水道兩岸的走道也使用環保材料,照明則用節能燈。
作爲“優質榜鵝21”計劃的主軸,榜鵝水道爲榜鵝新鎮注入生機,由于很多休閑、商業和住宅項目都依水道而建,榜鵝因此成爲宜人的瀕水市鎮。
榜鵝水道的設計含有“人、水、綠”三大元素,設計中包含許多環保永續的特色,也開拓了社區空間,並達到雨水管理的功用。在國際水協會的創意工程雙年獎中,榜鵝水道獲得“全球卓越成就獎”的最高榮譽,是首個獲得這項殊榮的亞洲工程。
32. 國家圖書館大樓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大樓位于市中心武吉士,于2005年落成,建築面積達5.8萬平方公尺,總耗資2億多新幣,是目前東南亞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圖書館。
圖書館每年接待400多萬讀者,並曾接待一些名人到訪,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日本天皇夫婦等。
國家圖書館大樓高16層,采用鋼結構,四面均用玻璃圍牆、挑高天花板和風洞設計,以達到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效果。在頂樓的天台上還建有多個空中花園,紅花綠草,既美化環境,又能發揮降低建築溫度的作用。其設計曾榮獲新加坡“環保成就白金獎”。
33. 聖淘沙新纜車
在過去四十多年來,纜車一直是到達聖淘沙的重要交通方式。2015年7月,聖淘沙島內的纜車開始運營。纜車線路經過西樂索、英比奧及魚尾獅三站,讓遊客到達聖淘沙西部更加方便,使得聖淘沙島上的交通更加方便。
34. 新生水
隨著膜技術的發展,用處理過的廢水生産飲用水已經成爲現實,這就是新生水。2002年8月,新加坡新生水技術的研發正式宣告成功,對于增加新加坡的水源供應是一大突破。目前新生水已經可以滿足新加坡30%的用水需求,到2060年更可達到55%。
新生水目前主要用于工業生産及冷卻,幹旱季節還補充進蓄水池,與天然水一起送往自來水廠。新生水的循環效率很高,每一滴雨水就可生産半滴新生水,經過多次循環後還可生産出一滴水。
35.下一代全國寬帶網絡
下一代全國寬帶網絡于2010年9月啓動,給新加坡的電訊服務市場帶來良性競爭,使新加坡網民可以獲得更加快捷且價格低廉的寬帶服務。消費者的住處只需要一個光纖終端機,便可接收不同服務供應商的服務。
36. 巴西班讓碼頭(3&4期)
從2007到2015年,新加坡征用198公頃土地,以增加1500萬集裝箱容量,將新加坡打造成國際領先的船運中心。新的泊位能夠讓港口更好地服務于大型集裝箱船,並提高效率,而港口的成功對新加坡極爲重要。海事部門貢獻著新加坡7%的GDP,並且提供了17萬個就業崗位。
37. 三和環保大樓
位于克蘭芝彎的三和環保園,面積達2000平方公尺,分成三大部分:三和環保大樓、再生瀝青廠和預拌混凝土廠。三和環保大樓是本區域首個采用100%再生混凝土碎石的建築物,由三和、建設局和南洋理工大學共同研發。
新加坡每年産生150萬噸建築廢料,對于土地稀缺的新加坡來說,如何處理被拆毀的建築是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國家發展部自2007年起已資助11項和可持續建築有關的計劃。三和環保大樓的建成,象征著建築業朝可持續性建築及環保跨前一大步。
38. SAR 21突擊步槍
SAR 21,英語意爲Singapore Assault Rifle – 21st Century,意爲:21世紀的新加坡制突擊步槍,是由新加坡國防企業自主研發和生産的一種突擊步槍,是新加坡武裝部隊的制式步槍。
SAR 21 性能可靠,易于瞄准,操作方便,後座力小,可單手射擊,有效節省了士兵的訓練時間。
39. 實馬高垃圾填埋場
實馬高島(Pulau Semakau)是新加坡本島以南8公裏的一個垃圾填埋島。由舊實馬高島和錫京島(Pulau Sakeng)銜接組成,也是世界首個主要采用無機廢料,即來自新加坡四個垃圾焚化場的灰燼,連接建成的小島。
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可供填埋的土地已經非常緊張,于是自1999年起啓動了實馬高島的垃圾填埋計劃,由于填埋的垃圾已經過焚化處理,所以不會發出異臭。同時島上也發展成爲各種鳥類的棲息地,吸引公衆和學者到島上進行生態研究、觀鳥、垂釣或其他休閑活動。
40. 新加坡摩天觀景輪
新加坡摩天觀景輪是新加坡的地標式建築,輪體直徑達150米,總高度達165米,是亞洲最大的摩天輪。一共28個空調轎廂,全程30分鍾。
摩天輪坐落在濱海中心填海得到的土地上,從摩天輪上可以飽覽新加坡市中心之外,還能遠眺直到約45公裏外的景色,包括印度尼西亞的巴淡島、民丹島,以及馬來西亞的柔佛州,已經成爲全球遊客到訪新加坡後的必去景點。
41.新加坡河——清河運動
新加坡河清潔運動,從1977年開始到1987年,是新加坡曆史上曆史最長的一次清河運動。通過把汙染河水的街邊小販、住屋等遷移他處,停止河上駁船活動、美化河流、疏通河流管道等,終于讓新加坡河改頭換面,在1987年重獲新生,成爲新加坡的驕傲。
新加坡河清潔項目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和大量民衆,有效提高了民衆保護新加坡河和新加坡環境的意識。
42.新加坡體育城
位于加冷的新加坡體育城是一座綜合性體育園區,占地35公頃,可容納5萬5千觀衆。它的位置原爲舊的新加坡國家體育場,于2010年9月29日開始拆遷。新加坡體育城的興建工程于2011年開始,于2014年6月正式竣工,並于當年榮獲世界建築獎。
體育城擁有310米跨越而過的全世界最大穹頂,可隨著新加坡的熱帶性氣候改變結構,開啓和關閉。體育城包含水上運動中心、硬地球場、滑板公園、健身角、慢跑和自行車道、保齡球草坪、沙灘排球場,以及一座博物館。體育城采用全然開放的空間設計,除體育設施外,還有天空露台種植和垂直綠化的景觀。
43. MRT
新加坡MRT的南北線和東西線,是新加坡最早的地鐵線路,于1990年7月建成,共有42座車站,花費50億新元。當時,新加坡MRT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節能站台屏幕門的地鐵系統。工程的如期竣工,給新加坡的工程技術人員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爲建設更多地鐵線路打下了基礎。
目前,新加坡MRT每天運送200多萬乘客,有力支撐著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是新加坡向國際化都市演變過程中的重要裏程碑。
44. 免接觸電子付款系統(CEPAS)
以前,由于電子付費系統缺乏整合機制,消費者必須隨身攜帶各種電子卡片才能支付不同的付款項目。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帶給消費者真正便利的電子付款環境,新加坡信息通訊發展局,攜手多部門及相關公司共同合作,推出CEPAS(Contactless e-Purse Application System)標准,旨在構建一個全國範圍內互通互聯的小額支付平台,以提高電子支付的使用效率和應用水平,實現一卡通的目標。除了支付巴士、地鐵車費和購物,還可用來支付ERP、EPS和其他電子收費。
45. 濱海橋
濱海橋是新加坡的一座公路橋,它跨越新加坡河河口,連接北岸的濱海藝術中心與南岸的魚尾獅,讓濱海中心和珊頓道金融區之間,有了一條快速公路。
濱海橋于1994年開始建造,1997年建成通車。整座橋長260米,寬70米,雙向各4條車道,兩側是人行道。
46. 達士嶺組屋
新加坡樓層最高的組屋。由7棟50層的大樓組成,位于26和50樓的空中花園,是世上最長的空中花園。達士嶺組屋榮獲了諸多獎項,例如“2010 年亞洲及澳大利亞最佳高層建築”大獎,以及 “2010 年總統設計”大獎。
47. 地下軍火庫
利用廢棄的花崗石礦場建造的萬禮地下軍火庫。是現在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地下軍火儲科技及系統。雖然是建在地下,但內部空間很大,有著足以讓巨型集裝箱拖車進出的雙車道。
48. 世界級的供電可靠性
新加坡享有全世界最可靠的電力網絡之一。能源電網公司以提供高可靠、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電力供應和一流服務作爲智能電網發展的理念,分別在電力設施建設、電網監控、配網自動化、智能化的用戶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
49. ERP系統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城區建立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的國家。ERP于1998年9月1日建成,取代了限制區和高速公路的人工收費系統。與ERP系統執行同步,所有車輛均實行稅收減免政策以促進該系統的運作。
50. 新加坡建築學院BCA大樓
新加坡建築學院BCA大樓,是東南亞第一座由舊大樓改造而成的零能耗大樓。零能耗大樓,是指建築大樓本身就能生産電能,這些電能足以抵消整個建築的需求,不需要額外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