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按:中國一說要打開小區圍牆,引起一片嘩然。身在新加坡,不由問,爲啥新加坡不存在“拆掉小區圍牆”的爭議?我們邀請了新加坡前外交官傅瓊花撰問分析這個問題。)
近段時間,一個消息刷屏:中國說要把現在的小區圍牆打開,爲周圍環境提供道路等設施公用,同時將不再建封閉住宅小區的消息。很多人反對,理由主要是東西方文化不同、外來人口管理問題、安全問題等,朋友問我的看法。
我在新加坡長大,居住過的小區都是開放式的。實際上,新加坡有80%的小區是開放式的。要了解新加坡開放式小區的建設,必須先談談新加坡住宅區的規劃與背景。
新加坡住宅區的規劃與背景
1959年,新加坡政府獲得自治那一年,住房短缺、過度擁擠和貧民窟蔓延的情況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地步。當時,約有大約25萬人居住在市中心破爛不堪的戰前建築,有30萬人居住在貧民區中簡陋的棚屋內。擁擠的貧民窟內沒有適當的衛生、照明或通風設施,生活條件非常惡劣。
因此,提供公共住房給低收入群體便成爲剛上任的政府的首要任務。1960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住房與發展法令》,並在同年成立建屋發展局(HDB)取代英國殖民地政府時期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目標是爲大衆和中等收入者建設和提供住房,並提供社區管理服務。在最短的時間內建造最經濟、最多的組屋,來解決嚴峻的住房短缺問題和極度不良的居住環境。
建屋發展局的成立,標志著大型公共房屋發展在新加坡掀開序幕。
爲了鼓勵居民擁有自己的組屋,建屋發展局在196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成立短短五年間,建屋發展局就建造了5.5萬套組屋,是英國殖民地政府時期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用32年時間所建房屋總數的3倍,爲超過32%的人口解決了住房問題。到了1984年,建屋發展局每年可建67,000個居住單位,建築速度大大地提高到每年每9個家庭一間新組屋。
1967年,新加坡通過《土地征用法令》,逐步把土地收歸國有,以有效實行全面規劃和國家建設。政府逐漸把簡陋的居民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全新的、自給自足的新鎮。隨著住房需求的日漸解決,建屋發展局開始著手提升組屋區內的設施設備,對新的組屋區進行周密和細膩的規劃與設計,以確保新的居住環境不只滿足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每個市鎮按照統一的社區設施規劃標准,擁有一個市鎮中心、一個公交樞紐、商店、銀行、超市、餐館、學校、宗教場所、民衆俱樂部、郵政局、圖書館、綜合診所等日常需要的設施和服務,社區設備完善齊全。
▲宏茂橋市鎮中心
李光耀曾說:所有的設施都是爲了讓城市生活更加接近有著緊密的關系的鄉村,確保人民不會有鴿子籠被塞進蜂巢的感覺。”
到了1970年末,新加坡的新鎮開始使用棋盤式的設計。每個新鎮約4-9平方公裏,大致住有5萬戶人家20萬人。每個格子就是一個鄰裏組團,新鎮中心有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每兩個鄰裏組團即兩個格子建一所小學,每4個鄰裏組團即四個格子建一所中學,以完全人性化的規劃,使兒童在5分鍾內走到小學,10分鍾內走到中學。所有生活小區都建設有蓋走廊,方便居民活動。爲了營造和諧社區氣氛與足夠的互動空間,組屋區內每個鄰裏組團內部都增設了許多設備,如公共走廊、小孩娛樂園、聚會石凳、健身角落、公園、多功能廳等。
盡管沒有中央地方政府層級之分,新加坡的社區建設還是按照地域對社區進行了規劃與劃分,一般分爲三級:新鎮、鄰裏和鄰裏組團。
一個新鎮一般包括5-6個鄰裏,每個鄰裏內含6-7個鄰裏組團,每個鄰裏組團一般容納500-1000戶或2500-5000人。範圍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線劃分,設置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務設施和公共綠地,由4-8幢組屋樓圍合而成,內設基本的服務設施和庭院。目前,鄰裏組團成爲新鎮規劃的基本單位。
▲開放式小區效果圖(榜鵝新鎮)
▲開發式小區效果圖(榜鵝新鎮)
新加坡大多數的小區爲何不設圍牆?
新加坡的小區沒有圍牆是因爲所有建公共住房的土地都是政府的。有圍牆的住宅很少,一般都是私人公寓。超過8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建造的公共住房,這些小區都是沒有圍牆的。小區與小區直接是使用植物、不同設計的住宅和道路來劃分界線。居民購買的是99年的住宅的使用,面積也是按照套內面積來計算,大門以外的地方都是公家的,沒有公攤面積的概念,更沒有以圍牆設的小區“紅線”。
▲60-70年代小區—-大巴窯市鎮
▲21世紀小區—-榜鵝新鎮
開放的小區在新加坡這個土地稀缺的國家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規劃方式。小區所有的土地都歸政府,交由建屋發展局與市政理事會管理,産權清晰,責任明確。小區周圍的建設與維護,如綠化、衛生、道路皆由政府與相關的負責機構負責。
沒有圍牆的小區除了節約土地以外,對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而言更能營造一種和諧的氣象。新加坡政府在1989年立法通過了一項種族融入政策具體規定了不同種族在同一組屋和組屋區內的比例,以促進各族融合。2010年,新加坡又實行了永久居民配額制度,規定同一個鄰裏或同座組屋的永久居民不超過5% 或8%。時任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馬寶山曾指出:只有在組屋區、學校、商店、小孩的遊樂場所維持一個多種族的環境,才能維持社會穩定、種族和諧、宗教寬容,才能保障新加坡的安全與穩定和不同族群的繁榮。
小區雖沒有圍牆,但是通過公共空間的打造、樓房的設計、綠化與園藝設計,使得每個組屋區都擁有歸屬感與認同感。建屋發展局在建造組屋時,也會盡量考慮滿足居民的社會需求來設計提高居民互動的機會。爲了防止居民住進高樓與高密度的組屋後會産生隔離感,鼓勵居民互動,建屋發展局在組屋區內提供了公共空間,如高樓院子——分段的走廊、組屋底樓架空、組屋集群中心、鄰裏中心、鎮中心、遊樂場、菜市場、宗教場所等。政府在小區提供完善的休閑與健身設施與設備,目的也是爲了鼓勵居民前來使用,從而促進鄰裏友好。
▲很多開放式小區以園藝設計行程綠色界線
▲小區內設施設備對所有人開放
同時,新加坡政府通過政策與規劃有效實行貧富混居的政策。新加坡的每一個新鎮都是人口結構的縮影,除了靠近市中心的地段以外,新加坡沒有高檔住宅區聚集的地段。政府把人口進行有效的混合,除了把種族混合以外,政府也把不同收入階層及教育程度的人安排在一個小區。這一做法容易促進社會凝聚,也確保沒有一個地段會成爲貧民窟。每一個新鎮都同時建有私人商品房和公共住房,而每個公共住房小區都有不同戶型的組屋。
開放式小區的安全問題如何解決?
政府組屋區不設圍牆,沒有安保服務,安全問題如何解決?
▲社區安全和治安計劃,居民巡邏隊/守望相助小組
新加坡是犯罪率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雖然小區開放,但是小區的治安有著比較好的保障。每個500-1000戶的小區(即一個組團)設立一個完全由居民志願者組成的居委會。居委會協助社區警察局推廣社區警務的計劃,該計劃認爲居民在確保鄰裏安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每一位社區成員都必須參與並意識到他們可以爲社區的安全和保障做出貢獻。
1981年,新加坡又推廣鄰裏守望相助計劃,目的是營造一個守望相助的氛圍,使得鄰居團結起來一起維護社區內的治安,打擊罪犯, 鼓勵居民主動通過互助來改善並提升社區的居住環境。
1997年,新加坡內政部與人民協會啓動了社區安全與保安計劃,來提高居民對自己社區安全問題的關切度與積極性,幫助創建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生活環境,讓居民樹立社區穩定是每個社區的核心的理念,並促進自助與互助精神,培養積極的公民。該計劃由政府牽頭搭建一個官方與民間的合作與互助的平台,希望在新的城市居住環境中鼓勵農村式的自助與互相扶持,通過鄰裏的合作保障社區的安全,利用社區現有的資源來解決社區的治安與安全問題,也借此營造居民之間的夥伴關系,促進社區團結,培養公民意識,提供一個讓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途徑,讓居民意識到他們就是最重要的行動者。利用社區自身的資源就可以主導並改善社區環境,社區因此變得更加安全宜居。
2012年,鄰裏警局開始推行社區巡邏制度。社區巡邏組警員脫下制服,換上有領T恤和短褲,騎著腳踏車在鄰裏穿梭,給人親切友善的感覺。隨後,在現有的警民社區合作框架下,警方在2013年推出“民衆腳踏車巡邏隊”計劃。居民腳踏車巡邏隊是社區安全與治安計劃下的另外一個項目,共有八名隊員,負責巡邏分區內的每座組屋。腳踏車巡邏隊以四人一組形式出動,隊員之前參加了民防部隊主辦的社區緊急應變課程,學習基本急救、心肺複蘇術、防火安全、疏散傷者程序、應急程序以及非傳統威脅等方面的知識。腳踏車巡邏隊每周巡邏三次,時間是晚上11時至清晨5時;步行巡邏每周兩次。警方也爲隊員主辦半日講座,教導防止罪案的方法,講解犯罪新趨勢。
▲社區巡邏制度下的警員出勤
▲每個政府組屋小區都有這個“居民巡邏隊”的標貼
推廣至今,居委會和警方共同組成7000個鄰裏守望相助小組和600個居民巡邏隊。在警民合作的框架下,警方及時向居委會提供區內的罪案情況,居委會也與警方保持密切聯系,一起舉辦提高防範罪案能力的宣傳活動與犯罪防治的訓練,協助警方維持社區安全並一起在社區巡邏,及時通報任何可疑的人物。今天該計劃已經是新加坡保障社區安全與保安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加坡公衆協助破案的比例達到總逮捕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電梯內有兩個攝像頭
▲電梯門口有警方監控探頭的標識
▲樓梯口有監控探頭
爲了使小區的治安進一步改善,政府在2012年開始在所有政府組屋的公共區域如電梯處和、梯口和停車場等裝置攝像頭。2014年開始在小區內裝置電子停車系統,進出小區的車輛都有記錄,這間接使得小區的治安逐步完善。
▲開放式小區內裝置電子停車系統
新加坡的554萬人口中有超過163萬的外國人。雖然不實行外來人口管理與登記,但新加坡人要把他們的政府組屋出租給別人,都要在建屋發展局備案。一般前來新加坡工作的藍領工人也都會住在設給外國工人居住的宿舍裏,很少到組屋區內來。
自上世紀60年代實行,新加坡開放式小區的做法延續至今,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並將在今後組屋區內繼續實行。通過新加坡開放式小區的建設,可以看到新加坡政府的多元政策考量。
盡管新加坡與中國國情有所不同,但相信新加坡的做法在開放小區建設理念、規劃原則、産權、治安、種族及社會和諧、外來人員管理等方面都可爲中國建設開放式小區提供一定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