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一些瑞士銀行家和外交人士聚集在新加坡中心商業區一棟高層寫字樓的一層餐廳,慶祝瑞士央行設立首家海外分行。瑞士央行需要在亞洲時區更好地管理其亞洲貨幣計價的500億瑞士法郎(約合530億美元)外彙儲備。該央行最終把首家分行地址選在了新加坡,而不是亞洲其他金融中心。
新加坡央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表示,我們對于新加坡被選中感到特別高興,兩國之間“志趣相投”。他補充稱,隨著新加坡崛起成爲亞洲最大資産管理中心之一,當新加坡被稱爲(經常如此)“亞洲的瑞士”時,這是一種“極大的褒獎”。
但在這些客套話背後隱藏著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新加坡遲早會超過瑞士,成爲全球最大財富管理中心,成爲標志著經濟力量平衡從東方向西方轉移的另一個裏程碑式的變化。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最近公布稱,新加坡2011年管理的資産規模爲1.34萬億新元,2012年已增至創紀錄的1.63萬億新元(約合1.29萬億美元),增幅高達22%。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預測,新加坡最早可能會在2015年超過瑞士。瑞士銀行家協會稱,基于來自瑞士央行的數據顯示,2012年,瑞士管理的外國資産總額爲2.8萬億瑞士法郎(約合2.99萬億美元)。
做出這種預測的理由很明顯。多年來,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亞洲創造財富的規模以及速度超過任何其他地區的任何其他時期。盡管北美和日本將繼續創造巨額的私人財富,但亞洲累積財富的速度更快,因爲創富主體是增長迅速的東南亞經濟體的新一代企業家。
波士頓咨詢集團公司估計,去年“舊世界”(北美、歐洲和日本)的私人財富規模增長近6%,增至5.3萬億美元左右。相比之下,亞洲(不包括日本)、拉美和中東等“新世界”的私人財富增速達12.9%,是“舊世界”的兩倍多。單單在新加坡,財富累積的規模及速度一直相當驚人。加拿大皇家銀行和咨詢公司凱捷的數據顯示,2012年,新加坡擁有100萬美元以上可投資資産的富翁人數爲10萬左右。他們的總財富高達4890億美元。
此外,新加坡還利用其處于東南亞中心的地理位置,吸引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富裕家族的財富。結果是,新加坡吸引到了幾乎所有知名的財富管理機構。新加坡金管局表示,目前已有500多家資産管理公司在新加坡開展業務,包括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銀行等總部位于瑞士的銀行。新加坡是瑞信和瑞銀除本國市場以外的最大業務場所。
對于銀行而言,新加坡是否會取代瑞士的問題沒有它們能否從這種趨勢中賺取利潤的問題重要。答案是賺取利潤的難度加大了。新加坡的財富管理市場相當擁擠,各家銀行都在追逐基本上清一色的亞洲客戶群體,與更關心財富保值的歐洲客戶相比,亞洲客戶更重視取得收益。這讓銀行持續面臨壓力,要開發出能夠吸引這些客戶的資本市場交易,例如結構性産品、參與首次公開發行與增發,以及複雜衍生品交易。
“這讓多數銀行很難具備巨大的市場規模並真正支配價格,”一歐洲私人銀行新加坡分行董事長表示,“最終都歸結到價格上,這使得該領域競爭十分激烈。”
另外,銀行表示,爲了吸引並留住客戶,它們正艱難應對合格“關系經理”短缺的問題。東南亞的富有企業家通常會把資金同時交給多家銀行打理,這讓業務的開展變得更難。與歐洲不同,亞洲客戶對銀行的忠誠度很低。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瑞銀設立了一個本土“財富管理學校”,用來培訓自己的關系經理。但很多銀行的規模小于瑞銀,被迫要應對高成本問題。
隆巴德·奧迪耶銀行新加坡辦事處首席執行官文森特·麥格恩奈特表示:“新加坡業務的成本上升讓該國財富管理業務的成本收入比高于瑞士。”隆巴德·奧迪耶銀行是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銀行之一。
西方銀行還面臨其他障礙。它們的亞洲競爭對手一直在利用自己在該地區長達幾十年的影響力,大舉進軍財富管理業務。
與新加坡大華銀行一樣,一些銀行與東南亞的華裔群體有著長期聯系,這部分人群占據了很大的財富比例。根據資産規模計算,大華銀行是新加坡第三大銀行。
然而,隆巴德·奧迪耶銀行及其競爭對手瑞士寶盛集團的銀行家認爲,鑒于其個性化服務的曆史,他們能夠具備競爭優勢。寶盛最近收購了美林旗下的亞洲財富管理業務。
“一定的資産規模是在這個領域活下去的先決條件,”寶盛新加坡分行首席執行官缪康弘表示,“這可能不僅僅在于管理成本,還關乎預知客戶需求、提前采取行動。
(信息來源于金融時報,經整理和編輯後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