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龍翔)
突發奇想,用做菜來比喻想點評的“第二屆華語電影節”其中三部參展影片——《親愛的奶奶》(台)、《過界》(港)、《天注定》(中國大陸)。拍電影就像做菜,要就地取“食材”還是要用舶來品(這三部電影都以導演各自的家鄉爲背景),要應用哪個“菜系”的風格,還是糅合超過一種風格,還看導演如何把材料組裝“下鍋”,拿捏火候。
面簿上的朋友大多知道我拿烹饪當愛好,長期自學,周末在家就“實驗”做菜,享受過程多于結果(做不好,自己吃無所謂)。前陣子看了台灣電影《總鋪師》,就找食譜把片中亮相的番茄炒蛋、白菜魯、菊花蛋做了一遍,甚至把吃剩的KFC雞塊拿去炒成三杯杏鮑菇雞塊(參考片中大廚拿吃剩的鹹酥雞做三杯料理)。
最近又看了台片《親愛的奶奶》,一開場是李千娜飾演的孫媳婦做梅菜扣肉,老奶奶倚著後門教了她幾個撇步,而林美秀飾演的家婆也進來教她步驟。我看著看著,忽然想“複習”一下這道幾年前試做過的客家名菜。劇情發展下去,才知道老奶奶其實那時已過世,孫媳婦卻也不是見鬼;她還活在家人心中,做菜時也銘記她的提點(包括家人的特定口味),讓家的味道代代傳承。
突發奇想,用做菜來比喻想點評的“第二屆華語電影節”其中三部參展影片——《親愛的奶奶》(台)、《過界》(港)、《天注定》(中國大陸)。拍電影就像做菜,要就地取“食材”還是要用舶來品(這三部電影都以導演各自的家鄉爲背景),要應用哪個“菜系”的風格,還是糅合超過一種風格,還看導演如何把材料組裝“下鍋”,拿捏火候。
《親愛的奶奶》——稍嫌炸過頭的“鍋包肉”
《親愛的奶奶》,導演瞿友甯自己的成長史。故事中相依爲命的奶奶沒兒子,媽媽沒丈夫,兒子沒父親。敘事的時間順序刻意被打亂,但大致上是倒敘。導演大搞魔幻寫實,讓早年死于意外的父親在許多場面中出現——當兒子看著跟父親在一起的舊八厘米影片而濫情的時候,當奶奶被铐在派出所裏沉默又孤傲的時候,當兒子在跟奶奶和媽媽吃飯宣布女友(就是後來做梅菜扣肉的孫媳婦)已有身孕的時候——在不同場面裏,父親是思念的投射,是寬容、是救贖、是無奈。然後是片尾的團圓飯,媽媽、兒子、媳婦、兩個小孫子同桌,已逝的父親、奶奶也魔幻般地現身吃飯——所以,我們華人吃團圓飯會安排空椅子。
要說我對此片的意見,是瞿導雖然致力抹去催淚元素,但魔幻寫實玩得不夠渾然天成,某些場面反有過度濫情之嫌。做個聯想:東北菜“鍋包肉”(這道菜的北京版叫糖醋肉,南方版叫咕咾肉)。我上網查正宗做法,肉要反複回鍋炸三次,起鍋後再與爆香料和糖醋汁快炒。《親》片的魔幻寫實可謂重口味(不是指內容而是風格),需要逝者再三“回鍋”,在劇情快冷卻時被噼裏啪啦搞熱,讓一個家走過酸楚,沉澱甜蜜;可惜廚子火候拿捏不准,炸得有點過頭了。
《過界》——“涼瓜煲”的味道
《過界》是女導演劉韻文的長片處女作。中國大陸在情人節公映,改名《過界男女》,其實此片無關風與月。男的是從深圳赴港工作的司機(陳坤飾),妻子懷二胎,繳不起超生罰款,出盡法寶要她在香港生産。女的是司機的老板娘(劉嘉玲飾),丈夫破産玩失蹤,她撐著維持表面闊太生活,掩飾家門危機。男女地位懸殊,卻都同處生命的 “邊界”,各自面對,只在那輛豪華車上有淡漠的交集。這是陸港身份焦慮的縮影,主仆易位,大陸新移民搏出生天,港人在危機中礙于面子而吃老本,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相對《親》片劍走偏鋒,《過界》是沉穩、清冷的寫實風。《親》片劇本有華彩的亮麗,我的意見主要是執行上的匠氣;《過界》反倒是劇本的問題較大——除了敘事雜沓外,還有闊太的角色立體,司機的描寫卻平面。想起潮州名菜“涼瓜煲”,先小火煨苦瓜、黃豆、香菇、五花肉等,40分鍾後苦瓜軟了再下酸菜,大火收汁。闊太如這一煲裏的苦瓜,而苦瓜是“君子菜”,苦味不會在烹調過程中傳給同煮的其他食材(撐著不讓人知道自己苦),這樣受盡煎熬,(身家)由硬變軟,忽然間酸菜來襲,如同片尾闊太一人在鄉間小路上,寂寞酸楚來襲,放肆嚎啕。
《天注定》——以洋菜調味的四色拼盤
《天注定》則是這次電影節裏最具完整性的作品之一。四段式電影,原型是介于2002及2011年間中國發生的四起重大社會案件——兩起涉及平民殺害貪腐、好色官員,一起是獨行連環槍匪,最後一起是從東莞聲色場所轉到深圳電子業大廠工作卻以自殺作結。在電影中時空中,四起事件卻似乎是並行發生,猶如楊德昌的《恐怖分子》變成“恐怖分子們”,在神州大地表面光鮮底下,數以億計中下層百姓的掙紮郁積,總有極少數人會因某導火線而爆發越軌行爲。
經過多年磨練與沉澱,賈樟柯已不複早年作品中的侯孝賢式中遠景固定長鏡頭貫穿全片的作風,在保持寫實風格的大前提下,各種鏡頭的推移、切換,更顯駕馭自如。賈導這部從影以來最晦暗、暴力的作品,竟隱有從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山姆·佩金法(Sam Peckinpah)到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的淩厲風格(開場王寶強飾演的獨行盜在公路上連斃三人,姜武槍殺土豪,趙濤刀砍官員),又不時閃現法國導演羅伯特·布烈松(Robert Bresson)的微限主義神采(姜武在車上射殺鞭打驢子的村民,王寶強在銀行門口劫殺富婆)。
那是一道四色拼盤,四種食材爲何,看官自己對號入座。四者應都是中餐食材,卻撒了西方的紅椒粉、意大利綜合香料,可四者盡管均以洋菜調味料的嗆辣搶鏡,細嚼之下,潛藏著的“醋勁”乍起,原來還是中國醋――中國內部的社會矛盾,足堪看官推敲。
這樣拿電影跟菜色配對,是浮想聯翩,博君一粲而已。看官中若有美食達人,有更合適的組合,歡迎指教。不過各位讀了這篇影話,若真去捧這些電影的場,會不會看著看著,就肚子餓了呢?
(文/黃龍翔,文章來源于早報網)
輸入“華語電影節”關鍵字,即可獲取電影節的更多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