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眼鏡、衣飾、瓷具、家具,甚至于香水、護膚品和食品,都驕傲地標上了“新加坡出品”標志。本地的設計工業已從萌芽階段更上一層樓,現在百花齊放。
千裏馬需要伯樂,新加坡設計師和買家也需要具慧眼的零售商當他們的橋梁。近年,本地崛起了一批零售商,以精品店、原創設計市集和設計品網店的形式,力挺新加坡創意和設計。
開精品店似乎不只是入貨這麽簡單,本地設計的貨品琳琅滿目,有理念的新一代零售商更要扮演“策展人”“鑒賞家”“教育家”“編輯”等角色,爲公衆去蕪存菁,呈現最好的作品,無形中也淘汰了不少劣質産品,讓普羅大衆能看到、接觸到、買到優質的新加坡設計。
本地設計和海外産品平起平坐
實體店:Kapok
國家設計中心,111 Middle Road
新加坡的優良設計和日本人的品味很吻合——設計簡約,品質優,我可以想象它們能登上東京代官山等各大的精品店櫥窗。
——浦野剛,Kapok業主
國家設計中心內的精品店Kapok所售賣的百多樣設計品,有40%將會是新加坡出品。Kapok業主之一、日本籍的浦野剛,在開張期間曾留駐本地探索零售文化,剛到不久的他已經愛上了咖椰吐司和“咖啡稀”。
浦野剛說:“發掘‘未來的設計經典’(future classics)一向來是Kapok的宗旨,我們每一件産品都經過嚴格篩選,來國家設計中心的除了本地人還有外國參觀者,我們希望Kapok能成爲他們鑒賞和體驗新加坡出品設計的入門站。”
品牌設計由本地設計師操刀
Kapok是法國人Arnault Castel在香港開設的設計精品店,近年被Working Unit收購,納入這家公司的零售、批發設計精品版圖。Working Unit取得高人氣的皮革文具Moleskin在新加坡以外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發行權,近年也擴大Kapok的版圖,在台灣、日本、中國大陸和新加坡設店。
來新之前,他們早已和新加坡結緣——Kapok和Working Unit的品牌設計,是由新加坡總統設計獎得主何健榮(Hanson Ho)操刀。這裏的店鋪也由本地家具設計師、Grafunkt品牌創辦人楊國勝設計,讓顧客沉浸在新加坡的設計氛圍裏。
目前在Kapok出售的有:本地設計事務所Phunk Studio成員之一Alvin Tan創設的Mystic Vintage太陽眼鏡,複古化學實驗瓶Phoreus,優質男性內褲Rhoede和男裝Biro等。
這些本地産品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産品融爲一體,不分彼此,負責爲Kapok開拓新加坡業務的本地設計師法蘭斯科(Francisco Villanueva)說,這是他們可以采取的策略:“我們要新加坡和國際産品平起平坐。事實上,新加坡産品也不比國際産品遜色,人們不會對我們産品的品質和價格感到訝異。不少顧客在這裏發掘到新加坡優質産品,驚爲天人之後,會說:‘怎麽我以前都不知道新加坡有這個品牌?’”
不會隨便引進“國貨”
Kapok也不會爲了符合店內必須售賣40%“國貨”的條件而“囫囵吞棗”, 上架的“國貨”還是得經過嚴格品管。法蘭斯科說:“那些和歐洲品牌很相似的設計,或我們已有的種類,比如我們已有的外國名片皮夾,就犯不著引進類似的新加坡皮夾。”
將新加坡旗艦店和辦公室設于國家設計中心,也讓他們和本地設計界的接觸更頻密,不少設計師會直接帶著他們的産品來毛遂自薦。法蘭斯科說,新加坡的部門會先做第一輪篩選,再呈上香港母公司的買辦部門,由專人決定適不適合進貨。
浦野剛補充:“最終我們注重的是:上乘的材料、精細的手工和獨特的設計,産品品質是我們最高的考量。”
建立信心,才能踏出下一步
網上設計精品店:Naiise
網站:naiise.com
以往要找到本地産品有一定的難度,但近年本地有越來越多熱血的創業者和創意人崛起,自創本地設計品牌——這多少跟全球興起的‘支持和購買本地創意’意識相吻合,帶動了本地零售業。——鄭志偉,Naiise創辦人
租金瘋漲,本地設計品專賣店轉到網上發展,近年HipVan、Haystakt、Kwerkee、Little Drom Store、Farm Store等網店都在本地和海外建立起好口碑。發掘本地設計,最不費力的地方就在網上。
由本地青年鄭志偉(29歲)創立的Naiise是人氣網上設計品店之一,所售賣的國際和本地産品各半,平分秋色:新加坡風的咖啡杯花盆和新西蘭的倒立花盆Boskke;Supermama的組屋圖騰瓷盤和丹麥設計師Ole Jensen的廚具;新加坡“緊張大師”手表和比利時的Komono及瑞典的Daniel Wellington手表等並列。鄭志偉說:“希望借此讓本地設計産品站得住腳,晉升到更高的領域。”
開店已不是售賣這麽簡單,鄭志偉說,他希望透過Naiise讓新加坡人了解“設計是身邊日常的事,能爲生活增值,人人都能參與,而不只是佳節生日禮品。”
本地制造食品是銷售常勝軍
本地産品,包括新加坡制造的食品,在Naiise上是銷售常勝軍,占了60%營銷。網站雖也售賣本地設計師Kelvin Teo 700多元的雜志架及本地設計的上千元懷舊家具,但賣得較好的仍是中低價産品。新加坡暢銷産品也都普遍強調本土文化,好比本地建築系學生Lee Xin Li設計,將漫畫和新加坡舊日光景融合的插圖海報,兩三個月內便出乎意料地賣出80多張。
本地産品能否走出懷舊、新加坡圖騰的小眉小目仍是個問題,但鄭志偉認爲:“新加坡設計師必須先賣出産品,嘗到賺錢的滋味,才有資本投入發展,才能談到朝向國際發展。至少目前新加坡文化、懷舊圖騰産品,還能支撐一些設計師,他們采用國人熟悉的題材來創作,更能吸引本地和東南亞消費者,得到他們的共鳴。唯有建立起信心後,他們才能踏出下一步。”
網店面向的群衆更廣,Naiise的顧客群還包括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香港、英國、美國的消費者,有的是居住外國的新加坡,有的是對亞洲産品感興趣的設計愛好者。
嘗試不同銷售模式
網上空間也讓鄭志偉嘗試不同的銷售模式,例如讓設計師先把樣品放上網,探測市場反應,無需先有産品,透過“預售”方式打開知名度。
開店一年多,首十個月鄭志偉都是一腳踢,今年女友才加入幫忙。“要國人鑒賞和應用設計,需要一定的時間,先從網上出發可以減低很多風險,無須面對瘋漲的租金、聘請員工、電費等問題,能夠更專注地賣好産品,確保貨品品質。我們也不會只關注店面的存亡而忽略了寄賣的設計師,或是搞砸了店,辜負了他們。”
業務漸漸上軌道後,他終于能聘請全職市銷和買辦專員,也在甘榜烏美租下1100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
鄭志偉說:“有了本地設計和力挺設計師的商家還不夠,國人必須改變思維,要肯購買本地産品,我們的設計工業才能蓬勃發展。”
新加坡原創市集:MAAD
紅點設計博物館
28 Maxwell Road,Red Dot Traffic
下一場:6月6日晚上6點開場
市場是創造者和消費者的橋梁。對一個設計師來說,市場甚至是整個創作過程中最大的考量,沒有讓他們展銷的平台,設計就白費了。”——邱智堅,MAAD市集創辦人兼紅點獎亞洲主席
“藝術家和設計師夜市”(Market of Artists and Designers,簡稱MAAD)是本地原創産品的鼻祖,由新加坡紅點獎亞洲主席邱智堅在2006年創辦,每月一次在紅點設計博物館舉行,至今舉辦了超過100場。上個星期五的夜市成功吸引了67個攤主,售賣本地原創衣飾、香水、小皮革品、畫作等。
當年邱智堅設立紅點設計博物館時,發現新加坡缺乏展示本地設計産品的平台,靈機一動,把博物館變成市集,一邊永久展示國際設計品,另一邊展示本地設計:“我想把市集從二手跳蚤市場的形象提升,也提高攤主的地位,不讓進來的人跟他們殺價,侮辱了他們的原創力。”
對于新加坡設計,邱智堅的眼界放得很高:“我不贊同只爲新加坡這一小塊市場而設計。單是貼上‘新加坡産品’的標簽不足以說服人們來消費,還要與買家,不只是新加坡,而是世界各國的買家,在情感上有所聯系,才能吸引人們購買。”
攤位租金一晚60新元,不抽傭。以往邱智堅還會請人來評審申請者的作品,近年把這撤掉了,唯一錄取條件是:新加坡原創品。
本地設計師必須有個起步的地方,邱智堅說:“任何等級的市場都得有一個平台。我希望MAAD夜市是門檻最低的,讓設計基層都能進來參與,給他們直接面對顧客和市場的平台。你的東西好不好,由市場來決定。把貨品放在店裏,得不到市場的即時反應;在這裏,如果你帶來的東西不賣,你會回家檢討下個月要怎麽改良促銷或貨品,等于邊賣邊學。”
新加坡原創市集:Designer’s Dozen
國家設計中心
下一場:6月7日與8日(星期六、星期天)
“我搞原創市集是因爲我對本地的創意生態圈感興趣。我喜歡擁有優質的新加坡産品,希望國人也能擁有他們。然而要帶起本地設計和創意工業,首先要給他們創造機會和可能性。”——陸文良,BooksActually書店店主
隨著MAAD的成功,本地也崛起其他原創市集,比如Public Garden(public-garden.com/);下個月,本地著名獨立書店BooksActually的老板陸文良,也將在設計中心舉辦他的“12設計師周末市集”(Designer’s Dozen)。
陸文良說,市集強調100%本地設計或駐新加坡的創意業,由他親自遴選,産品必須“美觀,有設計感,有品牌故事,而不單是手工藝品。”參與者包括首飾品牌Woon Hung設計師謝文恒,民族布料文具The Weave Co.,設計小盆景Green Banana,本地設計店Tradesfolk和以設計懷舊童趣飾物走紅的Wheniwasfour“小時候”等。
位于中峇魯的BooksActually堪稱爲本地最美麗的人氣書店之一,陸文良把書店升華成一個設計生活雜貨店。店剛開張時,他較有時間推出自創文具系列,目前仍不間斷出版設計精美的本地文學創作。
從賣書到推廣本地設計,對他感覺再自然不過,陸文良說:“我們店裏賣的80%是書,但書的利潤不高,小書店爲了生存,我們必須開始售賣利潤較高的非書籍設計品,久而久之,讓我養成了對設計品的鑒賞。我一向推廣本地作者,現在想延伸到力挺本地設計,它們都代表著新加坡的創意、新加坡的內容。”
他的市集規模比MAAD小,原因是“希望所有設計師、制作人都能被注意到,大家都能賺到錢。”
各有品牌故事
參展者也都擁有引人入勝的品牌故事。謝文恒擁有十年設計珠寶首飾的經驗,也是教師的她對金銀寶石不感興趣,而選擇和菲律賓宿務的手工匠合作,將東南亞常見又被忽略的自然物料,如椰殼、貝殼、果仁等,變成精美飾品。她說:“我提供設計,但東西交到他們手上總會化腐朽爲傳奇。不是我教導他們,而是他們影響了我的設計。”
26歲的律師阿茲祖(Azizul Kamal)因爲不喜歡被過度吹捧的Moleskine,找來了印度尼西亞、斯裏蘭卡和非洲色彩缤紛的蠟染布,制成精美記事本:“文具飾物的市場競爭性很強,要突出重圍,就必須找到一個新穎的品牌角度。我不認爲因爲海明威用過Moleskine,就能給它永垂不朽的價值。我們亞洲的紡織文化曆史悠久,每一匹布都是精湛的手工藝,而且在情感上更貼近亞洲人。”
思考怎樣的平台最適合
對謝文恒而言,不管是設計師市集、店鋪或網店,只要能出現,都是一個曝光機會。阿茲祖曾到MAAD市集展賣,在現場結識一位日本榻榻米布達人,熱心地爲他與布料商搭線,助他研發出榻榻米布文具系列。
平台多了,設計師也在思考什麽最適合自己。謝文恒說:“找人寄賣我的産品不難,要找了解我的産品,並懂得爲我推銷,爲品牌增值,負責任而有良知的店家卻很難。”她以往在十多個地方寄賣産品,不是每個經曆都是愉快的,有時賣了東西,數月才拿到支票。她從大百貨公司撤退,放在Soon Lee 、Rockstar、Redundant Shop等小店寄賣,同時思考是否自設網店自賣。
新加坡買家視野日漸國際化,越國際就越開始懂得欣賞自家的東西。阿茲祖說:“當我跟本地年輕一代說這個産品是和公平交易公司合作生産的,他們都明白我在說些什麽。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懂得怎麽去鑒賞用心制作的産品。”
謝文恒也贊同:“新加坡對支持本地産品、食品這個全球運動,也越來越有意識。我們只不過看到冰山一角,購買本地設計的風氣指日可待。”
(文章來源于早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