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個流傳頗廣的比喻說道,抑郁就像精神感冒,但這形容的只是普通的抑郁情緒;如果是重度抑郁症,它很可能是“精神癌症”。據統計,全世界大概有3.5億人生活在抑郁症的陰影下,其中中國約占9000萬,按比率計算平均每15人中就有一人是抑郁症患者。而世界衛生組織預計,至2020年,抑郁症將超越心腦血管疾病,成爲人類第一大殺手。
在傳統媒體時代,抑郁症曾因爲兩件事一度成爲社會話題:2000到2001年前後,央視知名主持人崔永元被曝光因工作壓力患上重度抑郁症,被迫淡出熒屏,直到2006年才恢複。
當年春晚上,宋丹丹一句 “怎麽了地崔,6年沒見,聽說你抑郁了?”,將抑郁症調侃成了娛樂全國觀衆的笑料,不料也提高了“抑郁症”這三個字的普及度。
2003年4月1日,巨星張國榮文華酒店24樓健身室外的露台上徘徊了一個多小時後跳樓自殺,遺書和親友證實,他在生前飽受抑郁症折磨。 再往前追溯,詩人海子也是死于抑郁症,用臥軌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作家三毛一直患有嚴重失眠,幻聽幻覺,精神異常,1991年1月4日淩晨,在醫院被發現自缢而死。
但是,即使諸多名人因抑郁症離世,在那個微信與微博出現之前的年代,信息的流動還遠沒有像現在這樣快速和自由,崔永元更是在其自傳暢銷書《不過如此》中的主動坦露得抑郁症後的心路曆程,社會反響亦不大,媒體和個人對抑郁症的理解和重視也遠不如今天。
普通公衆對抑郁症越來越熟悉了解,實在是“歸功于”名人的死亡。其中,明星藝人因抑郁症自殺給人的觸動最大。恐怕是因其身上的光環效應,明星藝人比普通抑郁症患者得到更多的關注,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近年明星因抑郁症自殺身亡的著名案例,除了張國榮、李恩珠、喬任梁,還有陳琳、賈宏聲、李曉等。凡有明星因抑郁症死亡,媒體的大肆渲染報道,固然是以博取眼球爲目的,但側面也提高了公衆對于抑郁症的認知水平。
比如我們發現,在喬任梁自殺離世後,在微博上談論“抑郁症”,提起的相關名人除了喬任梁,最多的就是張國榮。張國榮的自殺使全球粉絲和媒體在哀悼之余也普及了抑郁症的基本知識,加深了公衆對抑郁症的認知和關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抑郁症會導致自殘、自殺等嚴重的後果。
移動互聯網時代,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體無孔不入地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中,它可以讓突發事件在一瞬間傳遞到每個人的智能手機上,完成指數級的擴散。9月17日晚深夜,明星喬任梁的突然離世引爆微博,在之後的幾天裏,隨著官方對于喬任梁死因的證實,抑郁症又重回大衆視野。關于抑郁症的報道和討論也迅速占領了各大媒體和社交網絡。
在一些另有所圖的事件營銷機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衆和急于搶新聞的媒體機構共同作用下,喬任梁死亡事件的信息也迅速更替,雖然流言和小道消息四起,但喬任梁是抑郁症的受害者無疑,無論是否熟悉喬任梁,大多數人都表達了對年輕生命的惋惜和對抑郁症的關注。接著,曾有過相同遭遇的崔永元在微博上連續發文向網民解釋抑郁症,朋友圈和微博上裏也充斥著各類抑郁症的科普文章。
自喬任梁離世的這一段時間,抑郁症在搜索熱詞裏高居不下。
微博端搜索量變化趨勢:
可以看到,在近半年的時間範圍之內,相較于在某些時間點的微弱上升,喬任梁死亡事件之後關于抑郁症的搜索量出現爆炸性激增。明星作爲公衆人物,本身就帶有引爆話題的效應。尤其是當紅偶像深夜死亡的戲劇性現象更是吸引民衆眼球,而前期關于其死因的各種謠言也使得事件本身撲朔迷離,衆多網友持有持續觀望態度。在這種情況下,最終死因的確認才使得抑郁症廣爲關注。
可是,當人們在社交媒體談論抑郁症的時候,都在說些什麽呢?
我們通過數據發現,大多數發布的內容都是與自身的抑郁情緒相關,負面內容居多。
在微博上“發牢騷”其實也是排遣抑郁情緒的一種方法,說出來總比不說好。特別是有自殺傾向的抑郁症患者,總是更容易得到旁人及時的幫助或救助。
而從地域上來看,北上廣一線城市和浙江、江蘇等發達省市明顯更加關注抑郁症。一方面,大城市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另一方面,人際關系距離遠,朋友數量少。此外,精神纾解發泄渠道不暢也是造成精神抑郁的原因之一。
通過數據觀察,在關注抑郁症的人群中,男性用戶僅爲女性用戶的一半。這看起來似乎與喬任梁粉絲絕大部分爲女性有很大關系。但另一方面,在臨床統計中,女性患有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2倍。由于我國目前男女性別比例是105:100,也就是說,相對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有抑郁症。同時,在代群(cohort)層面,80後、90後成爲抑郁症關注者的主力軍。我們還發現,20歲以下的青少年也十分關注抑郁症話題,這也許顯示抑郁症有侵蝕低齡人群的傾向。
另外,在微博平台上,抑郁症關注者的興趣標簽中,排序前十的興趣包括美食、旅遊、音樂、電影、娛樂、時尚、搞笑幽默等,這些活動大多是都是緩解壓力的有效途徑,這也許是其成爲這類人群的熱門標簽的一個原因。
而在諸多關于抑郁症的微博中,一共有四種類型傳播最爲廣泛:
- 關于如何與抑郁症相處的視頻
- 得過抑郁症是一種怎樣的經曆
- 抑郁症易發群體
- 一個抑郁症患者的自白
與抑郁症經常一起提及的動詞或用語中,也許也能一窺其心境和感受。在動詞中,“生活”、“感覺”、“發慌”、“自殺”、“發作”等等出現頻率最高。
在形容詞中,提及率高的都是“困難”、“矛盾”、“沒意思”等等描述負面情緒的詞彙。
可以看出,大衆目前對于抑郁症的基本認知狀態是被與明星相關的社會熱點吸引,著重關注點在于抑郁症的相關症狀和表現。但是對于抑郁症的成因和應對措施似乎依然沒有足夠的科學認識。
通過數據分析還發現,微博平台上各類機構性質的賬戶關于抑郁症的討論中,知乎被提及的次數最多。在排名前13的機構中,知乎、豆瓣等社區類平台,關注量都非常靠前。
人們更傾向于求助知乎等較高質量的問答網站解決困惑,也反映了人們態度上日趨理性,並愈來愈正視抑郁症帶來的危害。
而真正渺小的個體,掙紮在抑郁症的陰影下,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得到理解和治療?
雖然人們對抑郁症的了解逐漸深入,但因爲宣傳不到位、經濟條件受制,以及抗拒治療的心理,因抑郁症就醫的人不到總患病者的10%。特別是在經濟落後的農村地區,自殺率高居不下。據研究,由于精神疾病引起的農村自殺案例最少占63%。大部分患者認爲自己只是情緒不好,自己排遣即可,不認爲抑郁症是可以在專業醫療機構治愈的疾病。
而親人朋友的不理解,也是抑郁症患者面臨的極大苦惱。崔永元在患病之初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來自于身邊人,“包括我的家人,我的領導,他們都覺得沒有這種病”,“他們覺得我就是想不開,小心眼、愛算計,以前火現在不火了,所以受不了了,都是在這樣想”。
作爲患者的親人朋友,應該知道,想要應對抑郁症,絕非調整心情這麽簡單。善良的無知,並不能幫到他們一點半點。當身邊的人患上抑郁症時,很多人會選擇去勸處在抑郁狀態的人:別想那麽多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多想點開心的事兒,多出去走走,呼吸下新鮮空氣就好了。這樣的勸解雖然是爲了對方好,出發點是善意,但對于陷入抑郁的人來說,這種輕描淡寫的勸解,是對巨大痛苦的否定,好比你對一個剛摔骨折的人說:沒事兒,多喝點熱水就好了。
對待患有抑郁症的朋友,首先不要輕易嘗試勸解對方。親人朋友如果選擇了恰當的關懷方式,對患者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持。當患者不想工作不想外出不想搭理人,陷入痛苦中時,允許他如他所是,允許他表露出痛苦、悲傷、憤怒等情緒。不要去改變他。如果內心有愛,就讓患者感受到:我無論怎樣都是可以的,都是被愛的;真正的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對于抑郁患者,最好的方式還是尋求專業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的治療,周圍的人要更加留意患者的情緒變動,保護好患者的人身安全。
理解和愛,以及專業的醫療幫助,才是應對抑郁症這一“精神感冒”的良藥。
當然,貓咪也可以緩解你的抑郁情緒喲!
數據來源:6ESTATES數據智能
文章撰寫:張夢情, CatlegData
圖文編輯:CatlegData
(文:喵的玉腿,微信號:catleg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