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村落
跟國家博物館的朋友一塊兒驅車遊柔佛,駛過新建的大馬路和海邊公寓,抵達振林山的小村落Kampong Sungai Temon。這個面向柔佛海峽的甘榜是實裏達族人(Orang Seletar)的集居地,我們就在這群原住民所創建的阿士裏海鮮村共享豐盛的晚餐。
阿士裏海鮮村建在海上,對岸林厝港燈火閃爍,點綴著夜空。原住民的住家建在餐館旁,傍海而居,延續著“海人” (Orang Laut)的特性。
阿士裏的馬來文Asli,就是原住民的意思。
▲(實裏達族人在Kampong Sungai Temon的海上餐廳與住家,保留著“海人”的特色)
在新加坡生活過的海人
實裏達族跟加冷族(Orang Kallang)和石叻族(Orang Selat)一樣,萊佛士登陸時,已經在新加坡的河面上過日子。今天他們跟來自馬來群島的各個族群一樣,被籠統地歸納爲“馬來人”。
▲(1970年代生活在新加坡河面上的實裏達人。)
早在19世紀初,新加坡的第二任駐紮官哥羅福買下新加坡和環海的島嶼後,許多加冷族人遷徙到柔佛。不幸的,一場致命的天花疫情傳染開來,整族人都死去了。當時有些加冷族人繼續居住在加冷河口(Kallang Rokok),後來因興建加冷機場而分散到各地。
石叻族人也在19世紀集體遷移到柔佛,跟當地的馬來人同化了。
在新加坡北部安身的實裏達族皮膚黝黑,頭發卷曲,可能源自巴布亞新幾內亞,有自己的傳統信仰和語系。實裏達語聽起來像馬來語,但馬來人卻聽不懂這種語言。
實裏達族擅長航海,船是他們的交通工具,也是他們的家。根據一代代的口傳曆史,實裏達族早在15世紀馬六甲王朝成立之前,已經在馬來半島安身了。馬六甲王朝的海軍由實裏達族人組成,後來柔佛王朝的海軍將領也是實裏達族人,不過這段守護領海的輝煌史已經被人遺忘。當殖民地政府在新加坡北部興建軍事基地時,受影響的實裏達族人被迫離開家園,將船劃到對岸安家。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政府進一步發展北部新鎮。在新馬政府的協議下,約三百名實裏達族人徙置到長堤彼岸振林山的河口,其余三、四十人留在新加坡。
隨著依斯幹達區的發展,高樓已經興建到實裏達族人的村口,不過在那兒置業的屋主大概不知道對原住民所造成的困擾。數世紀來,實裏達族人不斷搬遷,最後才在柔佛海岸穩定下來。現代的族人不想像祖先那樣,一覺醒來,小舟已經漂流到其他水域。爲了爭取留守在原地,目前他們正在跟發展商交涉。
宗教信仰方面,當地的實裏達族人都成爲基督教徒而非一般想象的信奉伊斯蘭教。對實裏達族人而言,宗教是保留族群的傳統與特性的最佳策略:一旦信奉了伊斯蘭教,他們就像其他海人那樣,必須放棄本身的文化,變成馬來人。信奉基督教則可以保留自己的習俗,至少可以像祖宗一樣吃豬肉。
至于40多年前選擇留在新加坡的實裏達族人,他們除了講馬來話之外也信奉伊斯蘭教,跟馬來族群同化。來看他們的故事~~
娶了實裏達族人的保羅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實裏達族人已經跟異族通婚。比如實裏達族女子Tema的丈夫保羅(Paul Teo)就是一名華人,育有四男二女,住在義順一帶。
保羅回想起新婚後入鄉隨俗,跟Tema擇水而居,很不適應這種隨波逐流的日子。晚間睡在搖搖擺擺的船上,加上孩子的哭鬧聲,惹人厭的蚊子在身邊繞個不停,深感身心疲憊。下大雨時鬥篷漏水,全身都濕透了。有時碰到大風大浪,只好跟妻子輪流揮槳,將船劃到小河內。小河就像一潭死水,凝固著靜止的空氣,鮮血的甜味勾引蚊子全家出動,真是苦不堪言。
保羅表示新加坡東北部的實裏達島過去是一個獨立的島嶼,島上本來居住著許多實裏達人,但新加坡獨立後都陸續離開這裏了。他們居住在實裏達島是基于這裏的自然環境好,海産豐富。沒想到過了多年甯靜的日子後,每三兩天就有警察、公務員上門。他們覺得害怕,因爲一來沒有公民權,二來沒有身份證,不曉得會有什麽後果。當時馬來西亞發給他們居民證,所以幹脆集體遷徙,成爲馬來西亞公民。
娶了外族女子的實裏達族人Fendy Salim在2015年的柔佛原住民文化節的會場上,34歲的實裏達族人Fendy Salim帶著妻子手抱幼兒,跟我們交談了一陣子。Fendy表示父親從實裏達島遷徙到柔佛後,跟“外人”結婚,所以他並不是純實裏達血統,也不是傳統的海人,不像祖先那樣一輩子在水上生活。Fendy在陸地上生活受教育,並跟父親一樣,娶了“外族”女子爲妻。
▲(34歲的實裏達族人Fendy Salim和他的“外族”妻子與幼兒)
Fendy說先民以小舟爲家,所使用的都是出自大地的原材料。船身是由大樹桐開鑿制成的,屋頂則由Mengkuang葉(班蘭葉的一種。班蘭葉沒刺,Mengkuang葉有刺)編織而成,兩層的屋頂必要時可以拉開來遮風擋雨。將椰殼剖開兩半就是杯碗,紅樹林裏的樹木削一削就是捕魚的魚槍了。生活源自大地,謀生的工具來自大地,死後回歸大地,這就是族人生命的循環。
▲(小舟的鬥篷是雙層的,必要時可以拉開來遮雨)
我們所看到的約4米的小舟適合兩人居住,若是一個小家庭,至少要7米長才夠用。由于小舟就是他們的家,因此裝食水的水缸、捕螃蟹的簍子、打獵的武器、可生火煮食的廚房都是船上必要的裝備。
▲(4米長的小舟就是過去實裏達族人的家)
▲(捕魚打獵的工具)
以前的實裏達族人不分男女,都是狩獵高手,他們的漁獲和山豬等都是交換日常用品的本錢。國家博物館導覽員朱孟珠回憶起小時候住在格蘭芝靠海的甘榜,就經常有海人上門,以獵物來跟他們換取米糧。
熱帶茂密的雨林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依山傍水的原住民就這樣世代安家。這些曾經在新加坡生活過的海人多數成爲馬來西亞的原住民,組構成當地多元文化的重要一環。他們所傳承的,算不算是新加坡近期消失的原住民文化呢?
作者簡介
李國樑,特許船舶工程師,學生時期起就愛文字創作,寫散文和短篇小說。成年後,有更多時間思考、挖掘史料與進行社會研究,並通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義務中文導覽、博客等平台結交同好。博客名“從夜暮到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