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按: 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概念是相對的。你在家鄉是本地人,到了外地,就是外來者。當新加坡面對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時,一個新加坡女孩對“本地人”講述了她在美國做“外國人”的經曆和體驗。引起了許多人的深思。
最近,就有一位本地藝人溫淑安,制作了一段長約4分半的微電影,分享她自己對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迷思和暢想。
就是她,今年30歲的溫淑安,活躍于本地英文劇場,也曾參演過電視劇《馬可波羅》。
她在一群朋友協助下制作的影片《Here I AM…》(我在這裏),初衷就是想打破新加坡人對居住在本地外國人的刻板印象。影片上載到網絡不到一天,就吸引了近26萬人點閱,6萬人轉發。大家都覺得非常動人,畢竟女主說得很實在—-人的觀念很有趣。我們所認知的自己,與別人所認定的自己可能完全不相同;其實我們人在哪裏,顯然也會影響到認知。
可不是嘛!古語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引申一下,跳出去看回頭望,或許就會有很不相同的觀感。
溫淑安就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講述了這種“思想隨著處境變”的感受
在別人眼中的國際城市,新加坡長大的人們,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開始抱怨這個城市的擁擠,討厭街道、巴士上的各種口音,以及那些在很多方面與我們不同的人……
某天因爲厭倦,“逃去”美國,發現當地人對她的刻板印象是
想來我們通常不都是這樣嗎,看見不同種的白人或者黑人,有多少人會關心他到底來自哪裏,想去了解他的文化?
終于有一天她去到中國尋根時,發現祖父母是從中國南來的新加坡,(如果他們算第一代移民的話,自己也就第三代而已),但是現在,一些本地人卻告訴同樣來新的一群人(只是因爲他們來得晚了些),要他們回家。
她提到新加坡的兩個鄰國:泰國和印度
不少新加坡人喜歡到泰國旅遊,卻不是真心想去了解它,只是因爲當地的花費便宜,而且還能夠殺價,多少也就忽略了泰國富有的曆史與文化。
至于印度,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或許只是勞工的家鄉,(事實上它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曆史和文化沉澱的地方,)只有在深入了解後才能發現它的奧妙。
在兜兜轉轉看了世界很多地方後,回到新加坡的溫淑安坦言:對居住在本地的外國人,有了一些觀感上的改變。雖然大格局依舊—-生活在不同國家的人和人,彼此之間多少都會存在刻板印象—-她開始自覺認識到:不應該排斥生活在本地的外國人。
最愛她在影片最後的感性獨白:地鐵裏那些有著陌生面孔的人,是遠離家鄉的旅者。我們只是通過搞笑的模仿和表面的照片來認識他們的家鄉,其實這些都還遠遠不夠。他們想在本地生活,建立家園,而我們卻把他們當成占據空間的物體。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國人,或是來自外國,在我國奮鬥的民衆,都是一樣的。
一起來看視頻
順便看看網友們的精彩評論~~
“超喜歡這個短片!真的感動到我了,還帶給我們了一個事實:他們不是完全的路人,我們也不是完全的新加坡公民。”
“很精彩的獨白。只有你走出自己的家園,去看看別人家鄉的文化時,你才會開始欣賞別人,欣賞每個人的獨特,性格,可能還會了解包容他們。”
“感謝作出這麽棒的短片,簡直說出我的心聲~ 我們怎麽看別人,別人也會怎麽看我們… 所以我們必須保衛我們自己的觀點,在這個我們稱之爲家的地方,做好自己事。”
“我同樣也去過很多國家旅遊,得到了同樣的觀點。讓我更加寬容,更能接受別人,更少去貶低我們國家的外國人。我希望,無論我走到哪裏,也能被人接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嘛。”
“讓我和我馬來朋友的一件事兒,他在咖啡店,跟我講了關公的曆史…我就在想,我又都知道些什麽..”
“終于,有跟我三觀一致的人了!”
“我們都是一樣的,這一點沒有疑問,但還是有不同程度的貢獻。我們的祖先冒著險,來到這片土地,打造了一個現代化的新加坡。但這跟那些,在新加坡已經發展到現在的高度,才來的新移民不一樣,”
建議閱讀鏈接
新加坡人當面斥責、嘲諷外籍勞工,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當新加坡乘客說”滾回中國去”,巴士司機強忍怒火……一個在新加坡呆了8年,即將告別的外勞的愛與恨中國籍勞工在新加坡怎麽就這麽慘?幫你支招!